陈轶森 | 鸡公山上志气楼
鸡公山上志气楼
文 | 陈轶森
鸡公山位于湖南省信阳,因怪石陡峭,峭拔凌云,最高峰很像一只引颈高昂的雄鸡,故名鸡公山。鸡公山夏季凉爽宜人,日均气温23度,与江西庐山、浙江莫干山、河北秦皇岛并称为四大避暑地。
1903年武汉——信阳通车,云集三镇的各国传教士和富商巨贾们难耐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酷热,急需觅得一处既利于传教又利于避暑之地。美国传教士迪林、李立生、施道格一行数人连续几次登临鸡公山,发现这里清幽凉爽,泉源甘美,适宜避暑,在华洋人闻风而至,以种种手段,纷纷在此购地建房。国内军政要员、买办、豪绅也接踵而至,大兴土木。在二三十年代,鸡公山上共有中西各式别墅近500幢。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掩映在绿树丛林中,依山顺势,与山光云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在众多的别墅中,有一幢被称为“争气楼”“志气楼”,名“颐楼”的别墅独树一帜,宛若鹤立鸡群,历经岁月打磨,依然光彩焕然,是每一位到鸡公山游览避暑的游客必到之处。
“颐楼”的兴建,有一段心酸的来历。
最早来到鸡公山的李立生等人开始还向地方政府打招呼,买通知州,用白银购地,完成相关报税,随后他们干脆把中国政府撇在一边,私下议价立约,获得不少山场和建筑地,再分片高价出售,谋取利益。鸡公山的洋人们享受着治外法权,擅自规定教会区不准华人行走,外国人留宿不准查户口,把鸡公山变成了公共租界,遭到当地人民强烈反对。湖广总督张之洞将此事上奏朝廷,经鄂豫两省督抚前后交涉两年,到1907年,才拟定《鸡公山租屋避暑章程十条》,虽然勉强收回了鸡公山主权,但中国人仍不能在教会区和避暑地建房居住。
时任直系军阀吴佩孚第十四师师长的靳云鹗,多次来鸡公山避暑消夏,或随吴佩孚,或陪国民党高官,目睹鳞次栉比的洋楼别墅,看到外国人趾高气扬,欺侮华人的架势,愤愤不平,决心要在鸡公山上建立一幢中国别墅,压倒各国建筑。但是他几次三番同外国人交涉商量,毫无结果。后来,靳云鹗凭借自己的实力,于1921年——1923年在河南森林区、教会区、和避暑地之间强行建了一幢别墅,楼名取自他的名号“颐恕”的第一个字“颐”。
“颐楼”被称为“争气楼”“志气楼”是当之无愧的。它是由中国人独立设计,独立建造的中西合璧式别墅,不仅反映了靳云鹗的民族气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建筑智慧和美学追求。“颐楼”整体为四层,方方正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方正端庄”的思想。楼前的阶梯,由上至下徐徐展开,好似裙裾,充满艺术化的浪漫,让石头建筑一下摆脱了沉重之感,有了轻盈活泼的味道。门厅入口处的两根大石柱十分威仪,是典型的罗马风格,石柱上雕刻的却是中国结,上面还有“松鹤延年”和“福禄平安”的传统图案,正中央的三个小圆球分别代表了中国人的最高理想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地板为水磨石,镶有各种花卉图案,具有民间剪纸风格。门厅窗户为弧形,彩色玻璃,形状各异,阳光照射在上面,五彩缤纷。西式吊灯壁灯十分精致考究。
最具中国特色的当属屋顶上的塔亭。塔亭为六角形,塔檐上翘,上面有各种装饰图案,犹如飞翼,轻巧美观。塔顶是一个大大的南瓜形,涂有黄、红、绿等鲜艳色彩,十分夺目。南瓜上顶着莲蓬,极具中国佛教韵味。把中国园林特色用在西洋式的平屋顶上,可见设计者的匠心。
在建筑过程中,所有工程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因为西方列强的限制,水泥一度十分紧张,建筑师充分运用中国古老的糯米、鸡蛋清、石灰、泥土相混合的方法,工程进度没有因此受阻。建筑木料多采自汉口商行,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硬是凭着原始的肩挑手提,将材料一一运上山来。
“颐楼”建成后,成为鸡公山上最有特色、首屈一指的建筑。它坐落在南北街的陡崖上,与最高峰“报晓峰”对峙,无论站在鸡公山的任何位置,“颐楼”都是那么辉煌气派,引人注目。颐楼竣工时,北京及各地军阀均发来贺电,武汉专门组织参观团前来祝贺。
“颐楼”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为人们所钟爱,敬仰,不仅仅是作为一处避暑地,它与中国人民一起,历经荣辱沧桑,不改雄伟庄严本色。北伐战争,这里开办过颐楼小学。
东北沦陷后的1935年到1937年,张学良在此兴办鸡公山东北中学,亲任校长,专收从东北流亡过来的青年。他支持学生们闹学潮,赴信阳游行,奔武汉请愿抗日。东北籍教师常靖宇,带着国仇家恨,在此向学生授课,曾在颐楼写下《七律.登颐楼》,传诵一时。“春来独上靳家楼,半壁河山一望收。已见虫沙化紫塞,欣逢龙虎会中州。
无家遑问别离恨,有国当怀失土羞。我亦天涯沦落客,愿攀桃李赴同仇。”1938年,颐楼曾被日本飞机疯狂扫射,留下斑斑弹痕,至今犹在。抗战时,颐楼作为鸡公山豫鄂中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共产党地下组织在进步学生中宣传抗日,使豫南、鄂北的抗日运动涌向高潮,震惊南京政府,蒋介石亲自命令驻军押着进步学生下山。1947年,为蒋介石祝贺60寿辰,易名为“中正中学。”解放后,颐楼收归国有,先后作过疗养院,电视转播站,现作为鸡公山景点对外开放。
站在颐楼的院落,仰望鸡公山日夜奔流激荡的云海,听着阵阵林涛,胸中自会翻涌起颐楼所浓缩的历史风云。
▼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
♢
♢
Hash:578518f32fa2c3d5fa717f4c9974cdb64a60e405
声明:此文由 地名古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