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神石,让武则天开展造神运动,并自称圣母神皇?

天降“神石”

武则天称帝前夕的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四月,雍州永安人唐同泰上表称,于洛水中得一瑞石,石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则天大喜,赐石为“宝图”,赐百官宴尔,均予重赏,并授捡石人唐同泰为游击将军

五月,武则天率朝中百官告祈昊天上帝于南郊,继而制令天下各州都督、刺史并诸亲,会于神都洛阳,举行拜洛受“图”大典。《新唐书·则天皇后纪》记:“ 五月庚申,得‘宝图’於 洛水 ……十二月己酉,拜洛受图。”

拜洛受图当天,雪后初晴,温暖如春。武则天率皇嗣、太子、文武臣僚、蛮夷酋长浩浩荡荡开到洛河边,举行了一次空前绝后的拜洛受图大典,武则天自加尊号“圣母神皇”,登拜洛坛,捧“洛书”石。

道教典籍《三天内解经》“天授应图,中岳灵瑞”之意,改“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改宝图出处为“圣图泉”,始置永昌县,改嵩山为神岳。神都父老勒碑于拜洛坛前,曰“天授圣图之表”。随后,改诏称制,大赦天下。所谓改诏称制,即“诏书”改成“制书”,以示区别。

奉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女皇”顺天而出

武则天为“革唐命”,效法初唐崇奉老君的仪式,尊“玄元皇帝”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并将“先天太后”与“玄元皇帝”老子同庙奉祀。武则天此举,意在打压李唐的“玄元皇帝”,抬升“太后”地位,借机凌驾李唐王朝。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初,洛阳城中发生了三次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起初,万余市民先上街头游行,呼吁武则天登基加冕:“请革命,改帝氏为武”。就连文武百官乃至睿宗皇帝都加入了请愿队伍,最终,“革命”人数高达超过了5万!

“民意不可违”,是年九月初九,武则天顺应“革命形势”登龙椅,着龙袍,宣布改唐为周,定都洛阳,改元“天授”。唐睿宗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

武则天为何对升仙太子情有独钟?

升仙太子即周灵王姬泄心之子,世称太子晋或王子晋。王子晋自由好道,心慈性善,因劝止周灵王不要决洛河之水,伤害百姓,惹怒周灵王,将他贬为庶人,年仅16岁便忧郁成疾,不治而亡。王子晋是古今王子被废第一人,百姓感其恩德,立祠纪念。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二年》记载:"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 ,过缑氏 ,谒 升仙太子庙 。"武则天亲制《升仙太子碑并序》长文,立碑纪念,碑文2000多字,畅叙对道教神仙的向往,对升仙太子的追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则天书《升天太子庙碑》文

武则天为何对升仙太子情有独钟?

其间寄托着女皇的家国情怀和儿女之情。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希求大周国运恒昌,江山永固。其中也隐含着她追慕爱情的表达。武则天称帝后,挑选了年青貎美、身强力壮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面首,昼夜陪侍。武则天的侄子、宰相武三思为了讨好姑母,便编造了张昌宗是王子晋后身的传说,此后,张昌宗便按仙人王子晋的打扮,披羽衣,吹竹箫,骑木鹤,献乐于庭。

唐代有好道之风,世人有长生之愿,武则天也不例外。她称帝后,仿照道家符箓用字方法,创造了包括他自己名字“曌”在内的诸多奇字,以寄托她长生久视的美好愿望,比如她以千千万万为年,永生久王为证,长生王为圣等。

武则天的“三教”情怀

武则天早年出家为尼,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佞佛者。但道教是大唐国教,根基牢固,儒教又是标榜仁治德化的旗号,因此,武则天对于三教,尚能一视同仁,尤其是道教的章醮、投龙作功德等仪轨,对于制造舆论,巩固政权有着佛、儒不能取代的作用,晚年的武则天,更是常令道士炼药,供其服食。

在武则天登基前,主动参与高宗主导的崇道活动,最大的贡献是在科考中首次加试《道德经》。上元元年(674年),武后又提出:“望请王公以下,内外百官,皆习老子《道德经》,其明经咸令其读,一准《孝经》、《论语》,所司临时策试”,并下令:“加试贡士《老子》策” ,“自今以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

为协调道教、佛教关系,武则天还下达了一道《禁僧道毁谤制》:“老释既自元同,道佛亦合齐重”,要求道、佛两家一视同仁,不得偏重。

武则天晚年更加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并重用大批道术之士。武则天在位期间,大量搜集和整理道经,为此后的玄宗朝《开元道藏》的编修奠定基础。长安元年(701年),为整理三教经典,特命宠臣张昌宗召集天下文士编纂《三教珠英》。执政期间,前后九次派遣道教领袖人物前往泰山行道,以宣扬其敬天宽民政策。

正因为她痴迷于神仙长生,所以她一生,尤其是晚年特别看重炼丹服药之术。

Hash:6afc0c9509f8a2a700e8fa0931643dc2d9d4b93d

声明:此文由 问道黄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