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四川与韩国(二)—— 新罗王子无相禅师入川之谜

韩国庆山北道庆州市佛国寺,751年景德王在位时,建造的多宝塔

无相禅师,从新罗王子到成都高僧的新发现

文 / 唐建

“编者按随着敦煌相关文献的出土,百年来,包括胡适在内的中日韩等国不少学者,对成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无相禅师饶有兴趣。

本是新罗国王子的大慈寺开创者无相禅师,真是一代传奇高僧!净土宗三祖承远、华严宗五祖宗密、被古代日本禅僧誉为禅宗八祖的马祖道一,四川三台琴泉寺遂宁广德寺金堂云顶山寺,甚至大唐的玄宗皇帝,大诗人杜甫、高适、岑参、李商隐,都与无相禅师或其门派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当前网上关于无相禅师的介绍,千篇一律,或真伪信息混杂。兹应《读城》公众号之约,学者唐建先生将自己十余年来有关无相禅师的研究成果以及追寻其蜀中足迹的经历分享出来,以此纪念无相禅师入川近一千三百年。”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时期阿育王头像 陈新宇摄

新罗王子身世之谜

新罗位于朝鲜半岛,系大唐的藩属国,王城位于现在韩国的庆州。在近百位来到大唐的新罗僧人中,其中不乏与新罗王室有渊源的僧人,但具备真实王子身份的应该只有无相禅师一人。北宋成都僧人慧宝注解《北山录》时记载无相禅师是“新罗王第三太子”。经笔者考证,可确定无相禅师是新罗圣德王金兴光的第三子。

长安二年(702)七月,新罗国王金理洪去世。由于金理洪没有子嗣,王位便由其弟22岁的金兴光继承,史称“圣德王”。无相禅师排行第三,上有金守忠、金重庆两位王兄。严贞王后,应是这三位王子的亲生母亲。无相有一妹,称“四召夫人”,所生之子在公元780年成为了新罗国王,史称“宣德王”。

按当时的惯例,长子金守忠于开元二年(714)二月入唐担任皇宫宿卫。唐玄宗封金守忠为大监,“赐宅及帛以宠之,赐宴于朝堂”。次年十二月,圣德王立次子金重庆为王储。两年后金重庆卒,同年九月金守忠被召归国。不久,圣德王将金守忠以及久遭冷遇的严贞王后贬出王宫。史籍未交待金守忠的下落,估计其命运凶多吉少。

圣德王于公元722年纳炤德王妃,深加宠爱。炤德王妃生下金承庆、金宪英,这二人是无相禅师同父异母的兄弟。724年春,圣德王将年仅3岁的第四子金承庆立为王储。当距此不久,无相出家为僧,此举很可能是为了避免卷入因王位继承而引起的斗争漩涡之中,也是为了避祸保命。

关于无相禅师出家的寺院,今本《宋高僧传》载为“群南寺”,具体在今天朝鲜半岛的何处,无人知晓。加拿大的四川籍著名学者冉云华曾撰文怀疑“群”可能是“郡”字之讹。无疑,北宋成都僧人慧宝记载无相出家于“月生郡南寺”,应是准确的。笔者以为,这五字应解读为“月生郡”的“南寺”。

月生郡,即百济被新罗吞并之前的“月奈郡”,因境内有月生山(或称作“月奈山”、“月出山”)而得名,后改名为“灵岩郡”。月生山坐落于今韩国南端的全罗南道,古代山中分布着不少佛寺,南麓尚存月南寺遗迹,高丽著名禅僧慧谌(1178∼1234)曾弘法于此处。无相禅师会不会出家于月南寺呢?

开元十六年(728)七月圣德王派遣王弟金嗣宗入唐进贡,同时向唐玄宗“表请子弟入国学”,无相禅师随行来到长安。

737年圣德王去世,王储金承庆继位,史称“孝成王”。五年后孝成王病逝,由无相最年幼的兄弟金宪英继位,史称“景德王”。《宋高僧传》记载,新继位的新罗国王害怕兄长无相夺取其王位,便派遣刺客入蜀欲在成都净众寺刺杀无相。这位新罗国王正是景德王。

图1:公元771年景德王之子惠恭王为纪念圣德王铸造的奉德寺古钟图2:位于韩国庆州郡的圣德王陵石床图3:圣德王陵前武士像

虽然无相禅师寓居于僻远的蜀地,景德王金宪英却一直未放松警惕。757年春他派遣使者溯长江而至成都觐见唐明皇,唐明皇“嘉其至诚,赐之以诗”。金宪英此举名为献贡,暗中当意在打探无相禅师的近况。

无相禅师于宝应元年(762)五月十九日在成都去世,享年应为61岁(按农历)。这个年龄,是笔者根据他真实的出生年份推算出来的。

关于无相禅师的出生年份,《宋高僧传》反映出的信息为680年,而《历代法宝记》则作684年,但均有问题。首先圣德王出生于681年,其子无相不可能在680年或684年出生。若无相出生于680年或684年,那么742年有63岁或58岁,这一年远在新罗国的景德王有必要派人到成都刺杀已届高龄的无相禅师吗?

无相禅师究竟出生于哪一年?《宋高僧传》记载无相“于本国正朔年月生”。根据这条线索可以解开无相的出生之谜。

唐孙颖达疏《礼记·大传》:“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所谓“本国正朔年月”,应喻指无相父亲圣德王金兴光登基之年月,因此无相当出生于公元702年。以此推算,无相来大唐时年龄27岁,742年在成都险遭刺杀时为41岁。

图1:位于韩国庆州郡的景德王陵

图2:一百年前,无相禅师生活过的新罗王国宫殿遗迹雁雅池的全景

追寻资州遗迹

唐玄宗亲切地接见了无相禅师,安排他隶籍于长安的禅定寺。禅定寺以宣讲律宗出名,大唐名僧道宣、鉴真都曾在此学习过律法。

大致一年后无相禅师入蜀,打算在资州德纯寺向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智诜学习禅法。获悉智诜已去世,无相禅师遂拜智诜的高徒处寂(648~734)为师。“无相”的法名,便是处寂给取的,并非他在新罗出家时的原名。

德纯寺坐落于资州盘石县(今资中城北十里栖神山上,相传山神以石炬照路引领智诜于此创建寺院。845年德纯寺被毁,之后虽然重建,影响远不如昔。北宋淳化二年(991)十二月,连续六天有甘露降于德纯寺的松柏之上,朝廷视之为瑞应的吉兆。三位皇帝为德纯寺敕赐御书,其中包括宋太宗所书“芝草”二字。1009年左右,寺院改称“宁国寺”。不久,希则禅师来此弘扬临济宗黄龙系的禅法。

明清时期,宁国寺屡获培修。“宝珞庄严,绀殿崇阁,茂林修竹中梵音澈于上下,为州属诸寺之冠”。寺院循山而建。民国初期尚存殿堂五间、两侧数十间厢房。上世纪四十年代四川省第二行政专署即设于宁国寺。后来寺址改为学校,“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如今仅存大雄殿一座古建筑。殿前原悬“大雄殿”的三字匾额,由明末工部主事蜀人蔡如蕙题写。后来蔡如蕙率义兵讨伐张献忠战死,其墨迹不存于世。

732年左右无相离开资州德纯寺,驻锡于“盘石县北一百十里悟空院”,之后结伴入天谷山坐禅。734年他曾回资州德纯寺看望病危的处寂,据说处寂当场将达摩祖师的袈裟作为传法信物交与无相。

悟空院应在唐资州丹山县境内。丹山县治于今资阳市东北七十里的丹山镇,630年始置,967年废入盘石县。《元和郡县志》记载丹山县治所地南至资州一百三十里。按唐、宋的小里进行换算,前述“盘石县北一百十里”与唐丹山县城距资州的路程基本一致。

智诜创建德纯寺之前,当驻锡于丹山县的悟空院,“志甘苦空,身处寂寞”。

2007年9月笔者从资中城北上,从双龙镇进入资阳市境内,取道堪嘉、小院、东峰三镇,驱车抵达丹山镇。沿途丘陵起伏,东峰至丹山一段地势略平坦,但路况却极差。距丹山镇一里时,发现右侧山坡有一座醒目的古塔

古塔,系四方形密檐式砖塔,残余六层,平面边长6.3米。底层拱形门,高约2米,宽1.25米,三层以下均设有佛龛,佛像已毁。第五层嵌有一古碑。每层开窗,檐下施五铺作斗拱,塔内有实心柱,沿蹬道可至顶层。塔顶已毁多年,两棵女贞树斜生其上。丹山古塔尚保留宋代遗风,外形上与金堂淮口宋塔、彭州正觉寺白塔有相似之处。

距古塔不远,进入丹山镇的路口有座大佛寺。大佛寺规模较小,倚山崖而建,山崖当与古塔所在山体相连。崖下雕有唐宋石刻十七龛,佛像294尊,大部份佛像的头部已毁,主像为高四米的大佛,两旁立菩萨各一尊。岩间题刻中有“乾元元年(758)”的年号。

笔者以为:丹山古塔即悟空院的遗迹,大佛寺的石龛当为宋人所载无相禅师的坐禅处——“卓锡龛”。

图1:建于1463年的资中宁国寺大雄殿,唐建摄于2007年图2:资阳丹山宋塔,唐建摄于2007年图3:资阳丹山大佛寺,唐建摄于2007年

考证天谷山足迹

离开资州德纯寺后,无相禅师入天谷山的深溪谷岩下坐禅。唐李商隐《四证堂碑》描述天谷山“峰危鸟道,林绝人蹊”,“界绝难通”。

在天谷山的坐禅生涯,极其艰苦。大雪封山期间,面临缺盐、断米的困境,饥饿的无相禅师只能以树皮充饥。天寒地冻,只能靠裹草作衣、鞋取暖。曾有二只老虎跑来将无相从头到脚嗅了几遍后不愿意伤害他而离开。久居深山,无相禅师的头发很长,衣服破烂不堪,曾差点被猎户误作野兽射杀。

天谷山是否位于资州境内?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没有文献记载今资中县境内有“天谷山”的地名,何况资中一带冬无严寒,上世纪累年平均降雪日不过1.3天,而且雪量很小。唐代的气温较今还要温暖,显然资中不具有李商隐所述天谷山的地理条件。

有人推测资中城西六里的西岩为天谷山。西岩长约一里,宽六十米,中有小溪流沱江,两岸“石壁夹道,如城如峡”,公元828年已是当地士绅赏游的场所。笔者在现场考察后发现,西岩的小平坝距四周山岩顶部的高度不过二、三十米,不符合天谷山“峰危鸟道,林绝人蹊”的特征。

“天谷山”实际上在青城山,具体范围在今崇州市九龙沟风景区都江堰市的青城后山之间的大片区域。

《玉匮经》:“地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谷山’,亦为第五洞天、宝仙九室之天,对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相连,撞虚无所宅,祥异则多。”另,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天国山在永康县左,连大面,右连鹤鸣,前临狮子,后枕大隋等山,有龙池及融照寺。”“谷”、“国”二字古音相近,明曹学佺注解“天谷山”即天国山。清光绪《增修灌县志》:“天国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亦作‘天谷’。”

天谷山的主峰系融照寺所在山脊,海拔1975米,地处崇州市、都江堰市的交界处,去两市的主城距离均为九十里。融照寺,古代别称天国寺,清代改称钟音寺,寺旁有一亩多宽的龙池。此处山体与青城后山的一把麻、石笋峰连成一片,“方圆百里河谷纵横,壑幽涧邃,土沃林深”,常有野兽出没。钟音寺已毁不存。上世纪末叶宽霖法师在石笋峰上择址重建圆通禅林,后道场改名为“天国寺”。虽然“天国”的寺名相同,但新、旧二寺并不在同址。

自古以来天谷山有小道与外界相通。笔者曾入青城后山寻访至麻岩村。据当地村民介绍,从麻岩村步行约二个小时可出山抵达大观镇。

今青城后山尚存多处唐代佛教遗迹,如两河乡大庵岗三佛洞就有摩崖造像150余尊。通过现场考察,笔者认为:有可能无相禅师在此处坐禅修行过,后来信徒们在山岩雕造佛像加以供养。

图1:无相禅师隐居的天谷山,地点麻岩村,唐建摄于2007年图2:天谷山的三佛洞唐代摩崖造像,唐建摄于2007年

消失的净众寺和草堂寺

结束天谷山的坐禅后,无相便到城郊传法。白天驻足于荒坟地,夜里在树下坐定入睡,以“头陀行”所表现的苦行僧形象面世,从此蜀地百姓别称其为“金头陀”。

随着无相的名声远播,大致740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迎接无相来成都净众寺弘法。净众寺又名万佛寺,东晋末年已创建,是成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寺院之一。现已不存,旧址在今成都城西的通锦路。

无相禅师去世于净众寺。弟子们在寺内建造影堂,供奉嵌有无相舍利子的塑像。无相的舍利塔立于寺内,规模宏大,蜀人称之为“东海大师塔”。875年新罗僧人行寂在净众寺的影堂见到无相禅师画像时,由衷地钦佩这位“唐帝导师、玄宗之师”,感叹道:“真遗憾同乡却不同时,不能聆听前辈的教诲,如今只能追思遗迹。”

行寂离开净众寺仅一年,西川节度使高骈修筑罗城,官府的差役领命在成都城内外各处挖掘古墓或石塔以获取筑城用的砖材,加之净众寺紧邻罗城的西北城墙(今北校场西路一线),因此东海大师塔未能幸免,被彻底毁坏。

图1: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时期佛像图2: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佛像无相禅师在成都草堂寺度过了较长时间。757年规划建造大慈寺期间,正住在此处。二年后的冬天,大诗人杜甫举家逃难至成都,先借寓于规模宏丽的草堂寺,之后在友人帮助下构筑了浣花草堂。

杜甫是来投靠官居成都尹的好友裴冕,而裴冕是无相禅师的虔诚信徒,他曾经给无相禅师施舍过一件袈裟。显然,杜甫是通过这层特殊关系才借住在草堂寺。至于他和无相禅师是否接触过,则不清楚。

草堂寺最迟建成于四世纪,它坐落于成都城西的一座山丘上,蜀人俗称为“山茨(山上茅屋)”。725年左右著名书法家宋儋撰有《成都草堂寺报愿记》,此后唐玄宗当为该寺敕额为“衡山宁国寺”。830年草堂寺绘有十四位治蜀名人的画像,西川节度副使李德裕从中选出功德昭著的五人,募绘于州郡的厅堂内。

845年寺毁,大中初年重建。“草堂寺在府西七里,去浣花亭三里。”以浣花亭为座标,草堂寺旧址当在今四川省人民医院一带。850年南诏军队围攻成都,草堂寺应毁于兵火。二十六年后,高骈修筑成都罗城,“环城十里取土,皆划丘垤平之”,草堂寺所在“林壑”被平整,地貌改观,旧址消失(由杜甫草堂改建的梵安寺,后来别称草堂寺,但二者不在同址)。

大慈寺开创者

当在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在成都的行宫召见了阔别近30年的无相禅师。

《佛祖统纪》卷四十:“上皇驻骅成都,内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广衢施粥以救贫馁,愿国运再清、克复疆土,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上皇悦,御书‘大圣慈寺’额,赐田一千亩,敕新罗金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倡仪创建大圣慈寺(简称“大慈寺”)的“僧英干”,很可能是无相禅师的弟子安干。安干,来自西域安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759年曾负责净众寺的钟楼下院,依照无相的吩咐安排无住禅师入住该处。

此外,还有四份宋代文献提到成都大慈寺的开创时间。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至德二年起大圣慈寺。”另,黄休复《茅亭客话》称“益州大圣慈寺,开元中兴创”,文中的“开元”当为“至德”之讹。南宋初年成都人郭印《超悟院记》:“成都大慈寺曰‘圣慈’,唐至德初所建也。”南宋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中寺自中三门北至水陆院,东至如意轮正觉院,系髙力士同僧英干建”,“前庑东壁画起寺金和尚、髙力士像”。

在宋人眼中,成都大慈寺由无相禅师开创,是毫无争议的。而著名的藏文献《拔协》还记载了无相禅师修建大慈寺的细节。

吐蕃国王赤祖德赞(704~754)晚年想引进汉地佛法,曾派僧尚喜、色朗等五人前往大唐求法取经。回吐蕃途中尚喜、色朗等人驻留成都,发现“有一附着精灵的巨石挡路,来往旅客谁也不敢通行”,据说一旦触摸巨石“就会肿胀而死”。他们遇到了以绳系虎正在散步的金和尚。修行中的金和尚从肩胫到胸前套着绊胸索带,被委任为住持,负责把“精灵的巨石”弄碎,准备在该处修建一座寺庙

“金和尚”指无相禅师,“巨石”则指成都城东天涯石。上古时期蜀地流行巨石崇拜。而唐代成都少城以外这些巨石不少,多被称为“天涯石”或“支机石”,自古以来蜀人对之敬畏有加。南宋张世南《游宦纪事》记载“人坐其(天涯石)上,则脚肿不能行”。这与《拔协》所载大同小异。

无相禅师规划的大慈寺支院,可能不超过二十所。767年当由北宗普寂禅师的弟子体源和尚续建。九世纪历任西川节度使大力培修或扩建。前后蜀时期大慈寺得到皇家的慷慨资助,规模空前,最终形成96院,阁、殿、塔、厅、堂、房、廊共计8524间。宋代的大慈寺被誉为“四川学海”,华严宗、律宗、禅宗、密宗等聚于一刹,尤其华严宗的讲论水平位居国内首列。

清顺治末年,懒石觉聆重建遭兵火焚毁的大慈寺。1866年,真印禅师耗银三万余两中兴佛刹,重修了大殿、观音殿弥勒殿、法堂建筑,可惜占地不过四十余亩。1881年,真印的弟子圆光和尚重建山门,著名书法家黄云鹄为山门题写了“古大圣慈寺”寺额。

近年来,有一说法广为流传:成都大慈寺创建于魏晋时期,玄奘在“大慈寺律院”接受了具足戒。此说令人非常困惑,因为它完全颠覆了古文献的记载,也否定了无相禅师开创成都大慈寺的事实。

此说的源头,出自雷庵禅师于1204年所撰的《嘉泰传灯录》。该书提到有一位叫“千岁宝掌”的印度僧人,“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此后游历浙江,657年示寂于浙江浦江县,自称活了1072岁。该记载,荒诞无稽。如果没有其它文献佐证,仅凭“留大慈”三字就认定成都大慈寺创建于魏晋时期,显然过于草率。难怪,民国十年大慈寺《圆乘和尚塔铭》对此说有所变通,只是称:“成都大慈寺自隋开山,至唐大盛,代有名德。”

“千岁宝掌”之说,实际上是1186年杭州中天竺寺住持法华禅师编造出的故事。数年后雷庵禅师在中天竺寺任首座,知道此故事,便抄载于《嘉泰普灯录》中。初唐浙江确有宝掌禅师,逝于627年。而北宋末年峨眉山有一位“千岁和尚”,白云宗的清觉和尚曾入蜀参拜过他。法华禅师故意将二者混为一体虚构出“千岁宝掌”的人物,初衷应是为了抗衡白云宗所推崇的“千岁和尚”。

至于玄奘,他于618年来到成都,寓居过多所寺院学习。接受具足戒的寺院名称,古文献中未见记载。

玄奘曾在多宝寺向高僧宝暹学习过《摄论》。多宝寺旧址在今多宝寺路的沙河北岸,是成都历史上最早的寺院之一。明代该寺规模不大,沦为了大慈寺的支院,是否有律院,则不清楚。1435年大慈寺遭遇火灾,寺僧一度迁至多宝寺暂居,直到正统年间才返回。既使玄奘是在唐多宝寺接受具足戒,也不能将“唐多宝寺”与明代“大慈寺律院”简单地划上等号,否则混淆了不同的年代,极易误导后人以为玄奘曾经寓居过当时尚未修建的大慈寺。

图1:清代嘉庆华阳县志上的大慈寺图图2:2005年9月27日,大慈寺重新恢复为寺庙图3:2005年,大慈寺前的清代字库

迷茫的丹景山

丹景山位于彭州以北三十里。今山顶金华寺大殿北侧立着1631年《蜀府重修丹景山殿宇暨补造功德记碑》,碑文称:“大唐金头陀沿旧缮新,因行宫以创‘大乘’。”

清嘉庆《彭县志》卷五:“金头陀经修(寺),始植牡丹。今岩左尚有古植牡丹数株,高丈余。”

在丹景山最早种植牡丹,以及创建大乘寺的“金头陀”,正是指无相禅师。925年前蜀皇帝王衍偕太后、太妃游丹景山。太妃徐氏题金华宫的诗中有“梵宫”、“兰若”二词,可知大乘寺是金华宫的主体部份。后蜀名士范禹偁年青时曾在丹景山从师苦读,之后考中进士,大乘寺当为其静读之地。

丹景山的大乘寺与成都大慈寺渊源较深。北宋嘉祐年间大慈寺高僧继舒去世,其舍利塔即立于大乘寺侧。

今丹景山尚存一些古代摩崖造像的残迹,即宋人程公许笔下所描述的“宝龛严石像”。永宁院是大乘寺的支院。北宋末年黄龙元肃的法嗣信诠禅师在此宣讲临济宗。乾道年间陆游《天彭牡丹谱》称:“永宁院有僧种花最盛,俗谓之‘牡丹院’。春时,赏花者多集中于此。”

明代丹景山为蜀王府的藩园,寺院规模远甚于唐宋。十六世纪明人杨慎赞道:“苔壁萝龛大士家,连层兰若愿王车。招提仿佛梁同泰,景物依稀晋永嘉。”

清末丹景山分布着多宝寺、金华寺等九寺。山顶金华寺,即建于大乘寺旧址,因修佛、道二教,俗称“东岳庙”,庙内尚存明嘉靖年间所铸铁狮。

1880年湖南著名学者王闿运来游丹景山。多宝寺僧光玺介绍道,山上四十余株牡丹中只有“二株是唐时旧窠,从石缝中出,才高七、八尺”。王闿运对“金头陀”颇感兴趣,回成都后在日记中写道:“此寺花为金头陀所植,未详唐何代人?”

据2009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彭州丹景山上有古代僧人舍利塔23座,“分5行横向排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历史年代从唐至清。

为寻访古塔林,2011年元月笔者再游丹景山。自山麓至顶约十里,“其间积峰积翠,清泉幽壑”,快登至山顶发现“金华寺金头陀园”项目工程正在古塔林附近施工。三个工人正用机械开凿和平整岩石,噪音轰动,灰尘弥漫,余晖下积翠的山峰染上了一丝血色。围墙上张贴的宣传介绍,“与佛缘同步,与圣者比邻,在风水宝地上留下一个永久的席位!”

图1:金华寺所立1631年石碑,唐建摄于2007年图2:金华山石碑所刻的“金头陀”,指无相禅师

23座古代舍利塔在哪里?放眼四周,笔者只找到四座尚存完好,大多数舍利塔已垮塌,构件散落四处,由于部份山岩已开裂,构件随时要崩落下去。

从塔形判断,丹景山舍利塔多数应立于明代,是这座名山不可缺失的重要文物和信息载体。由于古塔林已遭破坏,之中是否有北宋高僧继舒舍利塔,难以确定。

近日从韩文网站中了解到,韩国人崔锡焕先生为寻找无相禅师的遗迹,于2019年4月专程参访了金华寺的金头陀园。从图片看,个别塔基构件上刻有牡丹的图案,而当时笔者未曾见到过。此外,该园的宣传栏称“园中有古代遗留下来的二十四座佛塔,正中最高的塔就是为纪念金头陀禅师而建”。假若最高的塔确为古物,那今人根据什么认定其与无相禅师有关呢?

为示对无相禅师的尊重,在文史、考古等方面的专家们考察和慎重论证之前,笔者建议相关单位不要将该塔与“无相禅师”过早地联系在一起。

图1:丹景山古塔林远景,唐建摄图2:丹景山古塔林遗址上俯瞰,唐建摄

撰文/唐建 供图/唐建 雪巢主编/晨曦 编辑/SS 设计/SS

Hash:0c88a85c8a1a6a251c311c422cda8f0b1c4735ba

声明:此文由 读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