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家风故事集锦
家风家训世代相传 图据新华社
2016年是龙泉驿区的“家风年”,成都市龙泉驿区围绕家风做文章,出版书籍、开办展览、上演舞台情景剧、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节四品”活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吾乡家风——龙泉驿区家风故事选编》是龙泉驿区纪委、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组织10余位作家深入本区乡村社区,走访调查当地几十个大的家族,收集整理出18个家族的良好家风传承故事和相关图片撰写而成。
家庭是人类的基石,一个家族的家风,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文化和道德的熏陶与标准,家规家训,则填补着国法无法企及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涵养。“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在新形势下重拾家风、重振家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龙泉驿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钚铀如是说。
邱氏家族:以勤足衣食 以文端士习
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镇跃进村四组的邱伦阔,在家庭经营上以“致知在格物”为道,家族家风文化建设不仅促进了其企业发展,还影响邻里乡友,被传为佳话。
邱伦阔祖籍河南省,1949年生于龙泉,有哥弟妹4人,受父亲“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业以足粮食”教诲,遵守伦常道德,与宗族乡邻和睦相处。
邱伦阔家族积德宗功牌匾。
邱伦阔13岁那年母亲去世,和患耳聋的父亲生活。到邱伦阔结婚成家时,父亲要分给他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草房,他心痛地留给家人,自己却搬到媳妇家里住。次年父亲去世,长兄如父,他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替四弟当媒人,讨上媳妇,安上家。分家时见四弟没有啥家什,邱伦阔便从自己的家里拿出锅碗瓢盆,装上担子里挑到四弟家。
“家道正,才能家人福!”邱伦阔成家后,辞去了在龙泉镇氮肥厂的工作,到跃进村做起供销社代销员,走村串户销售村民所需的生活用品。有好几次有人托他买点紧俏商品,他牢记“克己身,睦和邻里”邱氏古堂训,从不拒绝别人的请求,在合法的前提下,总是想着法子替村民买到并捎回去。
“人要勤快,要学好,不学坏。相交朋友,要结好人,莫交浪子,卖掉斯文。”一次儿子带着七八个同学来家里玩,中午吃饭时,邱伦阔听同学们讲了一些不妥的话,便不客气地对儿子的同学说:“我的儿子每天放学回家来要做许多家务,除学习外,是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玩耍的。我希望他结交好人,不结交浪子。如果我听说你们中有人干了对不起祖宗的事,会让我感到羞辱,再不让你们与我儿子交往。”
上世纪90年代初,邱伦阔见西河镇不少地方办起了皮鞋厂,急需大量鞋盒,便在自己的家中开办起鞋盒加工厂。到2012年,厂扩大租地60亩,解决就业人口几百人。汶川地震后,厂里拿出物资连夜运送到灾区,儿子邱黄忠不顾个人安危,到灾区参加志愿者行动。企业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成都市工商联授予了伦阔彩印包装厂“先进企业”的荣誉称号。
如今,邱伦阔已年过半百,企业交给了儿子打理,但家训家教没有放手。重阳节这天,邱伦阔带上儿子儿媳女儿到西河镇敬老院对儿女进行“孝道”教育,将院内老人逐一介绍给他们。为了让儿子铭记祖宗文化,邱伦阔将四处收集征集到的有关客家生产生活用具,古玩,字画和家训,家规整理成册,在厂里陈列展出。他经常教育儿女、媳婿、孙儿孙女等14人的大家族成员要牢记家教,宏扬家风,传承世人。一台上世纪60年代被“文革”破坏的客家花轿雕饰木块,经邱伦阔打造复原后,租给四十多位新婚夫妇抬新人过门。一位来自美国的男士,特地租用了这台客家花轿,“花轿迎亲”的场景,让这位老外高兴万分。(王蓉)
王氏家族:书香王家 人才济济
王叔岷著作
“洛带出文人”是传统社会里民间的一种流行说法。具体到民国初年,同时健在有7位举人和9位秀才。这种人才密度,在全省的场镇中首屈一指。其中的代表家庭是王家,佼佼者是国学大师王叔岷。
王叔岷的祖父王泽银(1851-1923),字松茂,其为人公道且乐于助人,从清末至1921年被公推为洛带的“保正”。任职期间,急公好义,四十年如一日。
王叔岷的父亲王增荣(1876-1950),号槐斋、字耀卿,晚清秀才,做过官,办过学,是地方上的著名乡贤。王耀卿对父亲纯孝,对子女则要求对国家忠孝。
王叔岷(1914-2008)名邦濬,字叔岷,一生勤志服知,在国学领域成就卓著。1939年王叔岷从川大中文系毕业,受徐中舒先生勉励,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投到傅斯年先生门下治学。得傅先生亲炙,指点治学门径,遂自校勘、训诂入手,博览群书,广辑资料,渐入学术之门,毕业后留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生在照顾好家人的基础上,一生醉心于学术和教学,多次拒绝担任行政职务和院士评选,秉承中国人文精神核心内容之一的“勤志服知”精神,一心一意为解读基本古文献而努力。
叔岷先生不仅才情兼备,还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甚至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数十年来,岷因写作过劳,致患胃疾,曾因胃疾三度昏厥,几不能起。”学生回忆,“先生雍容儒雅,待人温厚,视学生如子女,凡经教诲者,无不如沐春风,终身感念。”
王叔岷是闻名的“庄子专家”和“校勘名家”,除在中国台湾地区教书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凭一己之力,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延续华文在当地的文脉。1998年,王叔岷应邀参加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并在“汉学研究国际会议”闭幕式致辞,会议合影时被安排在第一学人的位置;1999年先生在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后,从学术工作中退下来,后期长年住龙泉镇长子家,很圆满地安度晚年,逝世后安葬于洛带燃灯寺公墓。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祖武曾说,“用诗经里的话,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全中国的学人都敬仰王先生。”
王叔岷写诗总结自己的一生:本真淳以应变幻,由笃实而达空灵,平生为人与治学,二语已成座右铭,万物万化化未已,松柏冬夏常青青,良辰美景勿虚掷,亦喜吟咏播温馨。花烂漫,春满庭,春光焉肯暂时停,莫教春尽叹飘零。(胡开全)
田氏家族:荆树荫后代 明德传家风
田明誉先生信奉的价值观是:中庸、清廉、奉献。他是四川大名鼎鼎的军阀田颂尧家族的最小一个儿子。他手里的《田氏家谱》,记载了田氏后代历六代400余人。他说,祖父母元章公和萧氏育有9个子女,皆德才兼备,或从军或经商或从教;他父母田颂尧、冯觉宜育有11个子女,养大成人10个,都是大学毕业生,在多个领域贡献突出。祖父和父亲十分重视家庭和睦,子女教育,给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标杆。
“光明正大,荆茂家荣”为田氏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亦为其家族的家训。“嘉树恒春荆花远荫,清门明德菊槐长馨”是田氏支祠大门两边的对联,田氏祖辈提倡家庭团结和睦的“荆树家风”。这有一个典故:传说古时候田氏三兄弟不和闹分家,庭前的荆树一夜之间凋谢枯萎了,兄弟们感到内疚自责,不分家和好如初后,荆树复活了,花繁叶茂。此后一家人团结得更紧了。
田家先祖清朝初年由湖南武冈县移民到成都东郊龙泉驿(原属简阳县)定居。经过几代人辛勤劳作,田氏家族逐渐形成并发展,在龙泉驿中街开了一家五间门面,一座后院的中药铺,店名“保和”“德和”两堂。设医看病拣药兼做药材加工,从此家道中兴小康。田颂尧三岁始入私塾,古典文学修养深厚,擅诗词。1912年,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在军校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立志推翻帝制。他曾任国民革命军29军军长,为田氏家族中最杰出人物。家里孩子们从三岁开始专门请了教习字和四书五经的国学老师,接受严苛的古文训练以及学音乐、体育,全面发展。在生活细节上也定了家规,让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田颂尧1938年积极支持旧部孙震带领川军出川抗日,曾变卖田产,捐资数万大洋改善川军极差的装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田颂尧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还是四川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他喜欢“仁”字,修建于龙泉山最高峰长松寺的别墅名为“唯仁山庄”。他尽力做善事,先后向树德中学等多所学校慷慨捐资,还捐资修建了当时号称“川西北第一公园”的绵阳人民公园,在三台县修建了中山公园(今梓州公园)。上世纪90年代初,龙泉驿区政府将原“田氏支祠”修葺一新,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唯仁山庄”1977年正式列入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田氏家族子孙每年春节大团圆,目的是向后人传承田氏家训家风。(李云)
钟氏家族:勤读诗书肇家声
传说中钟子期俞伯牙的故事发源地
柏合镇是历史上成都通往仁寿等县的南东大道必经之地。明代时这里有座古刹叫“延寿寺”,因寺内有一株高大挺拔的连理古柏,故更名曰“柏合寺”,后来小镇也因此命名。
根据钟家谱牒的记载,清初,荣昌公由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龙岗禅定村(小地名铁路坝)直徙入川。后繁衍为六支,更立排行,延续至今。乾隆三十三年,因商致富,始建钟家祖屋。荣昌公生有六子,以后六子演变为六大房,依此修建了由七个单元构成的“钟家大瓦房”。
“耕读为本”是客家人世代崇奉和历史上赖以求得生存和光宗耀祖的法宝,当你步入祖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整齐悬挂的“琴墨堂”横匾堂铭,以及匾额左右两侧的“勤读诗书肇家声”;“善振琴音绵世泽”的榜联,讲的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生死琴缘的故事,据说那位令俞伯牙一见如故的听琴高手钟子期,便是他们的先祖。而他们堂铭中的“琴”字,便是对这段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的高度概括与浓缩。
至于“墨”字,则指钟氏家族的另一位杰出人物钟繇,钟繇是曹魏时颖川人,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即由隶转楷的过程中独树一帜,开创了新貌,故此与东晋王羲之齐名,被后人尊为“书圣”,奉以为法。
每年的四月五日,各家各户齐集钟家大瓦房内,按长幼班辈排定。由族长举行隆重祭祀大典,宣讲家规、家法,奖善惩恶,并公议族内之大事。会毕集众祭扫祖墓,教育裔孙勿忘先祖之恩,铭记先祖定下的家训。会后聚餐,称之为“吃蒸尝”。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清明祭祖仪式越办越热闹,越办越红火。先后迎来了仁寿县观音镇、双流县新兴镇、白沙乡、太平镇、中和镇、华阳镇、成华区、都江堰、金堂县、重庆、简阳等地钟氏子孙参加祭祖活动。传统祭祖仪式转变成为客家联谊会,全体族人共同参加祭祀祖先,缅怀先辈德业,教育裔孙敬祖爱国、传承美德。(姚云书)
刘氏家族:本分做人 乐于奉献
刘氏家规
在川西坝子的舞龙世界中,名头最响的当属“刘家龙”。清初,这条龙从江西迁徙至洛带。现年74岁的刘大益,是家族181代后人,也是刘家龙的原掌门人,他不仅把龙舞绝技发扬光大,也秉承家风,严格教育子女,深受人们尊重。
“我们刘家,无论走到哪里,遇到有困难的人,能帮的一定要帮!”刘大益说,刘家所居之处,无论谁生了大病,或衣食告急,大家都极尽所能地援助。当时移民而来的还有七位外姓孤寡老人,刘家视他们为亲人,照顾终身。因此,家族口碑很好。经过几代人努力,渐成望族,还相继建了祖屋和祠堂。
上世纪五十年代,刘大益的父亲在长安乡上班,擅治牛病。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三更半夜,刘父接到求助都会翻山越岭去出诊。刘父还配置了鱼腥草泡的酒,大蒜生姜煎的药水,免费给乡人治牛病用,被人尊称为“牛太医”。
刘大益年轻时习武,也懂一点医术。他研制了一种药酒,用来为别人治跌打损伤,却分文不收。这种互帮互助的家风,也培养出刘家以人为善的品德。
刘大益说:“先祖的家训,没有成书,就靠世代口耳相传,教育一代代后辈。讲得最多的一句,是本分做人,乐于奉献。”在“破四旧”的年代,龙舞暂停。洛带镇打造旅游业之初,欲重建刘家龙。年过花甲的刘大益受命后,勇挑重担,自己出钱扎草龙,四处挑选年轻人,又联系村里的空厂房作训练场地,亲自传授技艺,把队伍发展壮大到40余人。每逢春节,到洛带游玩的人蜂拥而至。龙舞队每天巡回义演,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刘大益的儿子刘学伟曾在清水乡、柏合镇、山泉任官员。他牢记家训,勤政廉政,全心全意致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清清爽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深受好评。
如今,刘大益年事已高,龙舞队交给了家族后人。自己闲不住,就在景区做文明劝导员。他常叮嘱队里的年轻人,不光要舞出龙的昂扬精神和力量,更要传承家族的优良家风!(小乙)
李氏家族:坦荡做人 坦率行事
龙泉驿李氏族谱的《睦族论》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这样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如今,唐皇的后裔,李氏的祖训与族规也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历史与古今。
龙泉驿李氏起源于唐朝,是李世民第十四子曹王的后裔。武后争权时,曹王被诬陷谋反,在流放途中惨遭毒杀,其子女流落民间,辗转定居于江西省丰城县湖芒。
清初,四川历经战火, “丁口稀若晨星。”因此,清代实施了“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人口迁徙。1734年,湖芒李氏的分支从湖南长沙跋涉千里,入籍于如今的龙泉顶佛寺村。本着忠厚诚信的祖训,奋发图强,逐渐发展成当地望族——高坎李氏。
治家如治天下,方能使家国天下合二为一。
李氏先祖曾言:家之有法犹国之有纲。族谱规定族内“公举族正房长等名目,所举之人务须秉公正直”;要求族正房长等“以十年报换,不得贪当,亦不得推诿。”且禁令:“后世子孙务要尊敬长上和睦宗族,不得以富压贫,以贵压贱,以上凌下,以下犯上,更不得以素惯酗酒,目无伦纪,坐无尊卑。”
李氏先祖对正心修身做出了要求:“凡族内兄弟叔侄等辈,悉当实心尽道,恪守其职,毋或稍加缘曲全之,当大节有亏,小节可知。”教导族人节俭:“凡冠婚丧祭及居室衣服等项,当量入为出。”指出:“盗贼之人,上羞祖宗下害良民,深可痛恨。”
李氏祖训更责令全族“无分贫富必当令子弟读书”。且说“凡愚朴子弟,既不能读书,即当命之勤心稼穑,披星戴月以自食其力;次之,贸易营生亦不失为无用。”
置身于封建时代,李氏先祖在嫁娶上也展现了超凡的智慧:“惟择其家良善及年纪相当者对之,遂为好亲。倘徒慕其富贵贪恋其姿色,强与为婚,势必至善恶不遑。”
严己宽人,团结友善,恪守本分,方为生活之正道。
李氏家族除著有《睦族论》外,还对睦族做了详细的阐述:“宜同心同德休戚相关,喜向庆忧相吊,患难相扶。”指出“当各怀妒忌,彼此争衡,遇难漠不相关心甚至反加欣幸,如此辈流不惟令外姓乘间欺侮,不久祸亦必旋及也。”
对矛盾与关系提出了换位思考的要求:“争讼一途最非美事,圣人原以为无讼为贵。每见气血之徒因一时小念遂一时以诉谓官长,可谓我生气。彼被告者必惊嚇遑恐外避,无路矣。”
在重男轻女的封建年代,指出了“溺女婴”为“最为可惨”之事,属虎狼之为;对弱女给予人性的关注,“族内娶弱女为媳者,尤须视如己出”。
家庭是人类的基石,一个传承千年的家族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文化和道德的熏陶与标准。在充满“仁爱、礼仪”的祖训下成长的李氏族人,在各个行业均有建树,鲜少违法乱纪之人。
纵观世界,律法只能禁止人们不妄作违法之事,而家族的要求与熏染却能使人自觉地摒弃恶念。中国家族式的教化与熏陶上千年来,填补着国法无法企及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涵养。(王竹梅)
(来源:成都日报 图片由龙泉驿区文明办提供)
Hash:8a87b3d89a68c0bb2809e6263a55863e476cfce6
声明:此文由 中国文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