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川书院,民国书香——胡英

绣川书院

民国书香

绣川书院像一位从时光中走来的老人,阅尽几百年的沧桑,洗尽尘世的浮华,静静地望着我们,静谧安详又质朴柔和。

站在书院门口,就像站在喧闹与安静的分界线上。

举头看见正门上,“绣川书院”四个鎏金大字,笔画细劲,棱角峻厉。

它是由书院门生、著名学者、诗人流沙河先生撰写的,它牵引我们的身和心进入墨香和书香的世界。

剥蚀的黑漆大门,还散发着淡淡墨香,展示着几百年的过往故事。

听两只石狮在窃窃私语……

细细听来,才知道它们正述说此书院的辉煌历史和动人故事。原来此书院有一个特点,不限听众,不管是书院学生还是其他什么流派的,都可以来免费听课。

据说:有一次,李调元到绣川书院讲戏剧课,广汉德阳简阳等地的学子和私塾教员闻讯纷纷赶来听课,有的还带着孩子扛着干粮,甩起火腿,步行三四天才赶到城厢镇。最多的一天至少有1200人听课。川人的好学精神可见一斑。

在这学者如云的书院里,两只石狮每日听着朗朗书声,每日闻着淡淡墨香,耳濡目染的它们想必也是能熟读熟背《弟子规》的可爱学童。

瞧,它们读得多有韵味,多么骄傲自信。

书院二进门正上方横额上刻写着“人文蔚起”,四个大字,行笔方正,笔画平直。它真真切切又毫无愧色地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兴起一方文化的阵地,更是传播文化与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

左右两边是一副楹联。上联:“博学多能养成佳士”告诉我们:博学多能、具有仁爱精神的,才能称得上好学生。

下联:“依仁游艺勉做通儒”,是说:做人做事要讲仁爱;做学问不能读死书,还要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融会贯通。

是的,学无止境,学以致用,人生路漫漫,我们以书为伴,常学常思常用。

拥书入怀,我们便拥抱思想。

拥书入怀,我们便沉醉冥想。

拥书入怀,我们便奔向理想。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这里曾经是多少人的荣耀,如今却只剩追忆凭吊。

回头,望见一墙之隔的城厢中学,正沐浴在闪耀的阳光下。外墙上爱国、富强的宣传画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它在昭示我们:文化不会因书院的衰破败而沉陷,反而会使我们去寻根追源,源远流长。

书院的门扉被轻缓地关上了,我牵着求知若渴的稚子学童,意气风发迈向新的理想。

再过几天,暑假结束,我们又将重回校园,相信我们会如绣川书院名人流沙河所说的那样: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阳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撰稿:胡英

Hash:c08e38b9e07a66ce838b6c0c969ae2775e922958

声明:此文由 成都市龙舟路小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