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访艾芜故里,这方土地静水清流……
《南行记》里传奇性的故事,绮丽的地方色彩,带有神秘气氛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小说的作者就是艾芜!艾芜的童年是在彭州度过的,他和彭州之间有着难舍之缘。前不久,彭彭带着对艾芜的敬仰走进了“艾芜故居”,探访他传奇的一生!
过了一条人工渠,便能看见新建的艾芜故居了。这是一座仿造的川西坝子农家院落。一道龙门儿,有点高的门槛。院中有三株茂盛的大树,其后就是一座艾芜先生的雕像。
不知你是不是像我一样,怀着一份崇敬,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艾芜的故事。
艾芜六岁发蒙,由祖父教导,九岁时,因父亲在清流场街上教书,便进入其学校读书,认识品学兼优的何秉彝,后何秉彝在上海五卅惨案中牺牲,艾芜写文章赞美“光荣地走在自己前头,如同黑暗中一束燃得很亮的火把”。艾芜十一岁回到彭县竹瓦三兴寺继续读书,为其后来考入新繁县县立高等学校奠定良好基础。十八岁的艾芜离开了曾经求学的三兴寺,别了老家的竹林盘,在新农埝渡过青白江,为逃避包办婚姻离家南行。当时,谁也不知道他去了何方。
其实,他开始了人生的南行。带着理想的艾芜离开成都,辗转到了云南,又从昆明流浪到腾冲,经过梁河、盈江,沿着大盈江漂流到缅北八莫一带。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出现一位讲述传奇性故事的青年人。青年的故事里有着一层淡淡的灰色,仿佛是笼罩上一层极轻、极薄的灰纱,让人领略一种神秘的梦幻,里面出现许多俏皮可爱又带有乡土气息的四川方言,让人享受浓浓的地方味。这就是影响当时中国文坛的《南行记》。
后来,艾芜在中缅边境茅草地客店打工时,还偷闲写了《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偷马贼》、《森林中》、《乌鸦之歌》、《私烟贩子》等作品。他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画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的反抗行动”。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性情中的真、善、美。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艺术感染力的形象。
慢慢地,人们知道了他的真实姓名:汤道耕,来自恬静闲散的川西坝子。五十年代,他曾重走南行路,出版了《南行记续篇》、《艾芜文集》等作品,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
七十年代中期,恢复出刊的《四川文艺》刊登《高高的山上》,署名艾芜,又一次引起文坛轰动。人们说,还是《南行记》那样的笔触,让人们再次感受大凉山的生境。不久,他沉寂了,有人说,这是资产阶级人性的作品。
仲秋,我们一行人沿着艾芜曾经走过的童年、少年足迹,叩访其南行印记留下的绮丽色彩与神秘,朦胧里,原来有着川西坝子的影子。
他的旧居陈列室,在距离原居住地半里地的地方。他的家族与四川众多移民一样,是在明末清初从湖南移居来的。入川始祖汤承烈“偕妻负子,贸易人川,转徙彭县,改业归农。始居彭县东善人桥,又迁桐麻林,继迁竹瓦乡三兴寺附近。”善人桥,在彭县九尺东北,至今尚存;桐麻林,在今濛阳镇,三兴寺,在今濛阳镇天星村境内。在三兴寺,曾有着汤家祠堂,因家族分支,其祖辈在三里地外的新繁清流乡境内租田为生。不久,祖屋发生变故,祖父购得祖屋房产,其父与四叔重新搬回三兴寺,父亲一直在清流街上学校任教。
我们离开旧居陈列室,绕道三兴寺,想寻找艾芜童年读书、嬉戏的院落,遗憾的是,只有一片竹林,老屋不在了。只好在汤家家谱里,以及艾芜先生的作品里寻找。
现存《汤氏族谱》修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艾芜的籍贯,是彭县还是新繁县,具体情形还是需要考释。《汤氏族谱》载,“彭邑之东三兴寺侧,我始祖来川首创室家发祥地也。聚族于斯,庐墓相属,迄今几二百年。”传至第五世孙“德”字辈,弟兄七人,“壮年弟兄析爨”,老五汤德润“迁居繁邑界”,也就是紧邻彭县竹瓦乡三兴寺的新繁县水村三甲曹家碾,即现在的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三组。汤德润“分得欠水瘠田。颓蔽宅舍”。但他“胼胝备至,不数年间,硗确化膏腴,堂室渐修葺,种植佳木,缭以周垣,浓阴青翠”。从此,汤氏家族分出一支就在新繁县清流乡定居下来。
再传“正、乾、坤”三世,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个男孩诞生在曹家碾的张家院子,按字辈取名“汤道耕”,他就是后来的艾芜。
很清楚,艾芜先祖入川的定居地是彭县,到艾芜的高祖汤德润时才迁居邻县新繁县。艾芜的堂曾祖母一家人,大都吸鸦片,年年变卖田产。到民国六年(1917年),连居家的院子及附近的田地也要出卖了。汤姓族人不忍他们的祖业变成异姓所有,就劝艾芜的祖父汤乾围把它买下来。汤乾围买下新院落后,艾芜的父亲汤坤庸一家和艾芜的四叔一家就迁进新院落居住。这座院落与原来的住宅相隔不过三四里路,但属彭县管辖,名叫李家碾李家院子,在今彭州市竹瓦乡天星村四组。
1925年,艾芜出川南行,就是从李家院子出发的。对此艾芜是这样说的:“我们父亲这一家人,和四叔的一家,……变成了彭县所管的居民了,但父亲却仍然在新繁教育界服务”。这时候,艾芜的远房堂叔祖来到设在三兴寺的小学教书,艾芜和弟弟汤道安便转到三兴寺小学读书。艾芜是这样描写当年的三兴寺的:“三兴寺这个庙子,位在彭县境内,相当贫穷,四周的土围墙倒了,也没修起,人们随时可以从后面的竹林,走进大殿里去。菩萨的袍子,脱了金了,显得相当褴楼,脸色也像有些潦倒似的。”
环顾田野,依旧是乡村农民辛苦耕耘的地方。较之艾芜先生南行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连接着座座农民新居。时而,一辆小汽车飘然而过,摩托车、自行车不时来往。已经是大地蔬菜基地的濛阳镇,瓜果成熟了,一棵棵小青菜嫩得要滴水儿。
故乡,仍是一幅幅和谐、美丽的风景画,我们依然感慨于“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句话,且一直被激励前行。
文字:杨本旻
图片:雨滴 洁 柒柒
编辑:梁丹 责编:王璟
亲,读完文章,记得在页面最下方点赞哦!谢谢关注和支持!
彭州,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投稿邮箱:2840955915@qq.com
主管:中共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责任编辑: 王璟 刘姝言 张雁凌 卿菡
编辑:梁丹 龙洋 孙小洁
Hash:5293c1ade25b6da9b2d9a32fcfdbbd8b541e3640
声明:此文由 品鉴彭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