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门宝藏多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不少与我们有着“深情厚谊”的地标,甚至有些上千年之久。

城市是历史的固体记忆,有的桥门巷弄屹立千百年,有的市井声鼎沸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城市地标,为蓬勃生长的城市保留着旧日的光景,也跨越时间默默地伴随着成都人走向未来。

老成都人喜欢说这座城的方位为东南西北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到西门地界,更具体的点位就是成都地铁重要一站“中医大省医院”周边,看看这里的一块小三角是怎么成为了成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

神仙驾到青羊宫、求医问药中医大、革命峥嵘十二桥。三个地标无数个知识点,建设一环路市井生活圈,这几个地方一直默默在发光。

青羊宫 (视觉中国

青羊宫的诞生有歌谣概括:“青羊官,青羊宫,太上老君坐当中。铜羊治百病,青牛显神通。”

这个著名景点最常见的文化标签是“川西第一道观”和“西南第一丛林”,静立于南河之旁,今日青羊宫外的车水马龙,多为繁忙的上班族和来往中医大省医院看病的人,行色匆匆之间是焦虑和紧迫感。

而古时的青羊肆,在唐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却是有名的市集,是“全国第一个举办博览会的地方”,盛况一直延续到八零九零年代。

20世纪初,路得·那爱德所拍摄的成都青羊宫外集市

作为老子的降生处,这里不但有盛大的庙会每年还会举办一次热闹的“赶花会”,每到这时花卉缤纷,演出、美食构成人间烟火,1962年,第一届官办的灯会也在这里举行,彩灯萦绕,花香满衣,是一副现在早已不见的别样景象。

“每年一到‘赶花会’,全城老的少的便纷纷拥出城来,沿着城墙根、锦江河,经柳荫街一路行至青羊宫。 ”

“竹林树丛间搭起的小吃摊是花会上一大亮点,一排竹棚,一溜木桌条凳,招牌幌子一挂,引得‘赶花会’的食客们蜂拥而至。除了花会间号称‘食之霸’的张凉粉糖油果子三大炮外,还有总府街的赖汤圆、荔枝巷的钟水饺、打金街的韩包子、白家的肥肠粉、军屯的酥锅盔、皇城坝的肺片、怀远叶儿粑新都桂花糕、灌县的丁丁糖等各色小吃,数之不尽。 ”---《寻城记 成都》

历史的车轮变了青羊宫几番模样,这座道观从籍籍无名到香烛不绝,经历过唐朝繁荣的提携,走过60年代的动荡,还在80年间为保存文化遗产做出过重要贡献——重印大型道教丛书《道藏辑要》,使之得以留存于世。

深秋初冬的青羊宫 (视觉中国)

现在的青羊宫比起文殊院、大慈寺好像低调许多,没有被贴上网红标签的庙观,还保留着一份宁静。对于本地人而言,与其称它为旅游景点, 不如说青羊宫更像是成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据点,沿着它再往西就到了送仙桥的古玩市场和四川博物院,成都的风土人情、旧日云烟从这个小点继续向外发散。

而这一片区观看历史、留住历史的力量还在不断地延续。

顺着青羊宫往一环内走,不到十分钟竟有一处历史遗址和博物馆“隐身”于此。就在大名鼎鼎的省医院正对面,很多人经常从此经过,但绝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今年五月重装后正式开放的博物馆承载的历史异常厚重。

博物馆里的院子,静谧、清幽,古色古香。图片来源隋唐窑址博物馆

跨进窑址博物馆的大门,医院前的人生百态、一环路的马不停蹄就像开启了静音模式一般被抛在脑后,博物馆的前身是成都考古队的办公楼,老式的庭院结构让这里独享一份绿色心情,院子里的老银杏也让浮躁的心能马上静下来。

博物馆虽然整体规模不大,却收纳着一套完整的成都平原制窑史,也是一副古蜀人的生活画卷。

在古代,烧窑的作坊一般沿河而设方便取水,于是青羊宫外的浣花溪便滋养了此处的青羊宫窑。成都平原的历史产物不止有蜀锦,从生活器皿、建筑部件再到殉葬俑具,发达的制陶业也塑造着古时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院子里有青羊宫窑址中发现时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秦汉馒头窑,是省级文物

青羊宫窑是成都平原迄今发现最早的窑场,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掘,现在遗址内保护较完整的有秦汉陶窑、隋短龙窑与唐代馒头窑7座窑,还有各种镇馆之宝的小物件反映着古人绝不平庸的生活品味。

造型独特、细节满满的青瓷虎子,胖墩墩的身体和短短的四肢神似女王的柯基犬,其真实身份竟然是卫生器皿——夜壶。

多足瓷砚——无论是这个物件本身还是它的设计理念都凝练着古蜀人的文化素质,多足的设计源于一种建筑造型:辟雍,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用它来设计砚台,是文人的浪漫。

喜欢家居物品的人看到这里可能要惊艳了,这个绿彩白瓷杯跟当下的审美趋势完全重叠,白绿的淡雅配色和略带粗糙的质感,美学在传承也在轮回。

也许正是青羊宫当日的繁盛,才使得这些陶瓷器具的制售形成了良好的商业氛围,不难想象青羊宫集市上的热闹场面,吃的耍的用的玲琅满目,行人熙熙攘攘,成都生活热火朝天

现在隋唐窑址博物馆还在免费开放参观,这个闹市藏宝的小众博物馆在一方小角落等你来看成都平原上人民生活的发展史缩影。

从隋唐窑址博物馆出来再往前走五分钟,就来到了成都现在最具人气的交通地标—— 中医大省医院地铁站,一共10个出站口打败了城市心脏天府广场地铁站,成为了目前出口最多的站点,作为2、4、5号线的交汇处这里也是市内中转人流最大的站点之一。

地铁站内脚步匆匆,地铁站外川流不息,守着两大医院、遥望青羊宫香火,这个片区“医身”又“医心”。

回望成都中医药大学,也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中医大附属医院也是四川省中医治疗最重要的医院。这所大学建校之初就从四道街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多年来学校培育人才、附属医院治愈病人,学府周边的蓬勃朝气也一直萦绕在周围的小街小巷中。

成都中医学院最初的几幢建筑之一。 图片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官方网站

中医大省医院站D出口是1978年底建立的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现改名为四川开放大学。

升级改造后的枣子巷

中医大的后门即是枣子巷,枣子巷前面不远就是宽窄巷子,在七零后八零后的眼中,中医大的周边也有一大把的儿时回忆。

咖啡店还没兴起的时候,这里三五步就会有一家当时最时髦的约会场所——水吧,菜单上基本都是洋盘的果茶或者甜腻的咖啡;在淘宝网购还没出现的时候,这里也早就诞生了一批当时最潮的外贸店,李维斯与滑板鞋打造了一代时尚青年。

穿上新外衣的枣子巷

巷子里平平无奇的钟表店和杂货店都有几十年历史

改造后的枣子巷免不了也被贴上一些网红标签,统一规划和设计后的建筑外墙与道路可能带来了一丝陌生的气息,但是小学时开起来的那家最前卫的理发店还在,甚至连名字都没换,店铺还升级换代了。

为上一代年轻人剪非主流发型的理发店,这一代年轻人还在光顾。

巷子中段某截矮墙外曾经是那个令童年心惊胆战的医院太平间,现在抬头看上面换了崭新雪白的白色十字标志,恐惧毫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窄巷子踱过来的游客和为了进中医大后门停车的长龙。

枣子巷里还有一处有点历史的社会主义学院,常常被简称为“社院儿”,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学者黄稚荃晚年就居住在这里。而这条不长的巷子里文化名人还不止这一位,学者刘子华生前也住在枣子巷,还有一位蒋介石的主要谋士——戴季陶去世后则葬在这里。

一条小巷链接世代人的生活,这里的古往今朝也是无数成都巷子生活的写照。

通惠门、十二桥旧景

回到中医大的前门再往市中心方向走,马上就到了通惠门与十二桥,只看名字就知道又是有历史积淀的地方。

而十二桥的得名确实有一个说法,传闻宋育仁来到新建的十二桥,看到桥的栏杆是十二格,再看周围的风景十分惬意,于是想到了杜牧的那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觉得这里的美和扬州美景可以平分一半,于是建议命名为“十二桥”。

现在十二桥头还保留着一块地标纪念历史事件和革命英烈

历史有诗意浪漫的地方,也会有悲壮叹息的片段,通惠门见证了成都革命历史上不少流血流泪的事件,这里曾经树立的“十二桥死难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成都解放前夕惨遭国民党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进步人士。

另一边的桥头,怪味面也开了几十年

十二桥遗址发掘现场,图片来源中国考古网

十二桥还一直有个隐藏景点,就是1985年发掘的商代建筑遗址,规模在1万平方米以上,学者后来将十二桥考古文化类型命名为十二桥文化,道路几经拓宽,在如今宽阔的蜀都大道下埋藏着的古代蜀文化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十二桥下流淌着的南河支流,一路串联起它与青羊宫、中医大省医院,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西门的重要地标,前世今生有太多可谈可忆的地方,小到十二桥头的怪味面、青羊宫门口的韩包子,大到中医大对面的温哥华广场,一些过去好像永远不会变,比如成都人钟爱的市井生活方式,一些变革又在蠢蠢欲动。

与十二桥紧临的琴台故径

老西门的这个三角据点牢牢守着“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快速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使它们面目全非,城市升级改造的节奏它们也在迎头赶上。

一边是历史和文化赋予的难以复刻的街道巷陌,另一边是新商业新社区的意气飞扬,成都的新容旧貌慢慢重叠,未来在挑战中呼啸而至。

——漫成都.城市——

文字|梅时玉

编辑 | Penny

图片|漫成都、由受访者提供、视觉中国

监制丨王红

漫成都小编:manchengdu2019(微信)

内容策划及合作:jinshanmama2014(微信)

Hash:a2dd10ef5740df10dbb54c515f0cb273f5563d40

声明:此文由 漫成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