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二百多年传承的李家陶

提示:

李绍军正给酸菜坛接弦盘

会同新闻网8月30日讯(记者 朱毅 )“筒筒筷子金抢坪,坛坛罐罐枫响铃。”走进坪村镇麻塘村枫响铃(小地名),青山环绕着稻田,微风拂过,荡起阵阵金色稻浪。在这片土地上,李家窑第25代传人李绍军,秉承祖上制陶手艺,不断发扬创新,历经行业高潮与低谷,独自坚守着这份传统手艺。

李家手工柴火窑

“八九十年代,是会同陶器‘黄金时代’,光这片后山就建了14家窑,我们李家窑算是比较大的,请了20多个工人做事,每次一开窑,所有陶器立马被等候的经销商提走……”说起当年制陶盛世,李绍军停下手中的活儿,拿出一根烟点上,烟雾缭绕着被岁月雕刻的面容。

李绍军从窑洞取出一件陶器

“我家原有一口300斤的大水缸沿用了近十代人,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直至前几年才不慎被打破。”谈及自家“手工柴火窑”陶器的品质,李绍军底气十足,他烧的缸模胚厚实,传说可以500年不漏水,用来盛水或是菜油、茶油也可以3年不变口味。

李绍军在检验大酒缸的品质

老李说起自己比较得意的事,1985年会同修建粟裕公园需要一批蝶型滴水瓦,寻遍周边县市后,李家窑接下订单。李绍军怀着对粟裕大将的崇敬之情,花半年时间精心打造出600多张精美的滴水瓦。

李绍军在制作小油壶

“泥土都是有灵性的。”李绍军13岁入行,父亲手把手地教,从选泥、磨泥、晒泥、拉胚、打磨、上釉到入窑烧制,每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李绍军正在拉毛胚

每到春分谷雨时节,老李便忙碌起来。他为了一年的上千土方的泥石窑耗,举家老小,荷锄挑筐到后山寻找泥土。李家窑主要使用糯性重、粘性高的龙石泥,要找到上等龙石泥得深挖到地表以下的龙石岩上。除此,还要配齐耐火泥、粉岩土、白泥、细泥,还有一些独家配料。

用来给陶器压花的模具

李绍军将这些辛苦得来的泥石料存放在通风的仓库,等慢慢阴干后碾成粉末。粉末颗粒的粗细直接决定陶器的光滑细腻程度,为了让李家窑的陶器品质提高,李绍军会更换使用粗、中、细三种粉碎机的瓦筛。阴干的泥石料通过四、五次粉碎,便倒入到和泥池中,三天三夜充分浸泡。

李家窑厂址

李家窑采取订单式生产,一批50个陶罐从拉胚到出窑需7天完成,每个陶罐都是纯手工制作。选取陶泥,转动轮盘,起底,拉毛胚,修型……只见老李的双手上下翻飞,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每个坛罐的尺寸都在我脑袋里,做出来的罐子,规格相差不过分毫。”老李对自己手艺非常自信,一个小油壶拉胚成型,在他手里只需5分钟就完成。

停下手中的活,李绍军陷入沉思

“以前一年可烧10多窑,现在一年只能出2窑。”因新材质器皿的不断出现,传统陶器业受到冲击,销量逐年减少。老李说起行业的发展情况,有些黯然,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觉得既累又脏,还不如打工赚钱快。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最近老李开始琢磨转变发展方向,由之前的传统陶罐开始往工艺品发展,结合陶罐的实用性和造型,生产一些比较有格调的茶具和酒坛。“我打算叫老二文龙回来接我的班,他自己也比较感兴趣,不能让祖宗的手艺在我这一代断了……”

Hash:f1c73f941bc6f597311adc2a7a4cbfac4fc11dce

声明:此文由 会同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