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文博∣地图蒲江之清乾隆蒲江县城图

此图,据清乾隆蒲江县志》编制,该志成书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纪曾荫纂修,绘图者为蒲江绘士王之佩。

明朝末年,经长期战乱,县城荒废不堪,清初县衙公署以“茅屋数椽为听政所”。康熙《四川总志》载,“康熙初知县朱士英修复”县治。清乾隆《蒲江县志》记:“康熙三十五年,邑令李绅文培补修葺,四十五年邑令梁永柞置砖城,乾隆三十一年邑令张应曾劝士民捐修石城,三十三年张起洙接修告竣,垒结完固,周三里六分计六百四十八丈,城身高一丈一尺,女墙高五尺,脚厚一丈五尺,顶厚一丈一尺,垛口一千六百一十,四门卷洞各竖以楼,东‘来紫’、西‘饯日’、南‘涌泉’、北‘望鹤’。其池在东南者为蒲水,西有小河,北鑿濠沟,自是焕然一新,规模宏远焉。”

经过康乾时期五任县令的修筑,县城焕然一新,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市呈现在世人面前,官府县署、学署、外委署、捕厅、汛厅、讲约所、朝贺所、演武厅、仓库次第分布;正街、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文庙街、辛街、学宫巷、火神巷、禹王巷;文庙、启圣宫、宫墙、武庙、文昌宫、学宫、城隍庙、火神庙禹帝宫五显庙、万寿宫、东岳庙及正殿、观音堂,土地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鹤山祠,奎阁、廖氏节坊、进士坊明伦堂、养济院、义冢,城垣碑、书院碑、涌泉碑,鹤山书院故址、洗墨池、浴丹池、三戏楼、鼓楼、甬壁,错落分布;沿城门开凿四口水井,东门为龙眼井,南门为蒲泉井,西门为桂花井北门八角井;出城东为永镇桥、南为响水桥、西为凌云桥、北为迎仙桥;距县治一里按东南西北方位设先农壇、风雨雷雨山川壇、社稷壇、历壇。

刘庶埴,字元会,云南保山人,雍正十一年(1733),以拔贡任蒲江县知县。其弟刘庶坛,字杏友,举人,随兄到蒲江游历。临行之际,刘庶坛登上蒲江城楼,远眺山水,一幅田园风光画卷呈现面前,却徒增思乡之情,与兄长依依惜别。他赋诗《蒲江即景》云:“蒲山何青青,蒲水何渟渟。山青鸣野鹤,水渟怡鹡鸰。楼上望山水,葱绿铺郊坰。田禾波泛泛,村树枝亭亭。晚雨觉霏微,流萤襍蜻蜓。静观万物时,因之醉以醒。怀此千里家,十九峰玉屏。偶为一年别,鬓毛添星星。衙斋非旅舍,南北自浮萍。士也各有志,廊庙与沙汀。愿言报宰官,余归种茯苓。在公须努力,新政发与硎。”

大概,这是旅居蒲江县城长达一年之久的刘庶坛,对蒲江的最后一瞥。虽人在家乡,令他常常午夜梦回千里的,却不仅有为官一方的兄长,还有一幅幅美丽蒲江的城郭山水印像吧?!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Hash:046e1d60e7975e548b3ebae3c11dcce59b1cebf7

声明:此文由 千年人物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