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蒲江•每周一宝——文庙

杨子元称“金碧庄严,甲於川南”的蒲江文庙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为历代帝王倍加褒崇。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封号“文圣尼父”,隋文帝赐号“先师尼父”。唐太宗封其为“先圣”、“宣父”,唐玄宗封号“文宣王”,宋真宗褒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封为“至圣先师”,清世祖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像(唐代吴道子画)

文庙为奉祀孔子之庙,又称孔庙、圣庙、圣堂。隋时,蒲江治所与县学俱在今县城北1里地处,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封孔子为“先师尼父”,命国子学于岁四仲月上丁日释奠,州县学于春秋仲月释奠。蒲江孔庙之建,始于隋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文庙。宋时,县学位于县署之西。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号称“胸有成竹”的大画家文与可出任蒲江知县,作《移蒲江县学诸生文》,“敦学政劝邑之子弟,召其长者与语名教,使谕人”。元代,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省蒲江县入邛州。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蒲江县复置,知县赵观迁县治于今天的蒲江县城,十七年(1384年)他修建县学、文庙于衙署之南。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蒲江文庙迁建于县署之西。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朱士英重新修葺学宫文庙。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县张晓迁建文庙于县署之东南。宋明清初,蒲江文庙存废不一,几经迁移,故而清代蒲江知县黄郁章《重修蒲江县学碑记》云:“蒲江县学之建,始于有宋,元明以来,厥址屡迁。”

绘画大师蒲江知县文同,字与可(1018-1079年)

今天的蒲江文庙,始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月十一日,竣工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闰三月初一日,此后屡经修葺,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安徽颖川人李绅文出任蒲江县令。李绅文精通阴阳风水之学,认为县署东南的文庙“通邑来龙过峡束气”、“犯青鸟家乾窝绝”、“斩阖邑之来脉”,非理想之地。他认为“蒲之龙脉,由亥起,至大塘铺则正半抽脉,两翼相送,延袤四十余里,曲折转换,至西门外斩伪存真,辛脉入首,化生亥气,依作丁向是谓县署。后有脱落,皆成星体、连递,垂翼至北门外者,大概可见也。至辛气勇盛开幛东行,虽南来之水由二郎庙迄白鹤寺以横截之,而崩洪接渡,余勇可贾焉。且夫辛秀龙,巽秀气,又加官帽、文笔、龙虎、禄马,外内均备。”由此,他“以骑龙法安位先师殿”,迁建文庙于县署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历时二年,文庙迁建告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先师木主四配十哲、启圣公、文昌帝君木主相继升殿。文庙据“高耸之龙峰”,正殿五间,东西庑各三间,戟门五间,名宦、乡贤祠二间,前竖棂星门、礼门、义路坊、照墙一壁,石笋二株,泮池、云路如制,殿后为启圣祠,距祠有敬一亭,亭前为明伦堂,斋馆门序,靡不备焉。李绅文撰《迁建儒学记》与《文庙初成设优觞集诸绅衿即事》以记之。

李绅文《迁建儒学记》

清代蒲江文庙布局图

清雍正元年(1723年),知县聂师尧重修文庙东西两庑,司铎喻璋为之作《重修两庑序》。清雍正二年(1724年),诏令先儒魏了翁入祀文庙。文庙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祭祀孔子,以孔子弟子和历代儒家代表人物配享从祀,分四配、十哲、先贤、先儒四等。乾隆十八年(1753年),县令万询因文庙“年代久远,风雨飘摇”乃首议重修,翌年詹能绂任蒲江县令继之,于是殿阁祀堂“无不灿然可观”。文庙重修历时五载,建先师正殿转阁五楹,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匾额,东西庑各五间,戟门五间,左右名宦、乡贤祠、棂星门三间,义路、礼门各一座,学署设义路,东明伦堂三间,置卧碑一通,过厅三楹书办房列左右,仪门三间,头门一座,堂之右教谕,堂之左训导,各内室三间、厨房二间,前为忠义祠、节孝祠。蒲江县令张应曾撰《重修学宫记》、《重修文庙落成》,以记其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纪曾荫建三重檐奎阁于文庙之东,二楼匾额“光映长庚”,三楼匾额“天开文运”。事毕,周文宦赋《题蒲江文庙胜景》、《蒲江文庙古楠行》,纪曾荫唱和《文庙古楠行和周彤臣原韵》。嘉庆八年(1803年),知县黄郁章“移外屏之逼近街弄者,退二丈有奇。旁植两门,磨砻丹墀。外观环以石栏,高二尺有咫。其周遭垣墙缺者补之,卑者崇之。”嘉庆十六年(1811年),知县魏守诚,因文庙“照墙常于仪门悬锣俾含冤被磕”,改建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县昔光祖重建大成殿。大殿长27.5米、宽16.26米,由32根木石大柱与32个石柱础支撑,石柱18根、高3.77米、周长1.52米,园木柱14根、高7.7米、周长1.6米,柱础浮雕花卉、树木、人物、飞鸟、麒麟、鹿、龙、凤、五蝠棒寿。大殿之壁系用大型青色火砖砌墙,高3.5米,砖经磨洗,缝口平直,工艺精致。殿檐为置琉璃瓦的二重檐歇山顶,高13米,上塑造宝顶、飞龙、鳌鱼朝凤,斗拱构架,拱臂斜伸,结构奇巧,飞檐高翘,气势雄伟。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雕花窗格门。大殿正中置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石砌雕花龛座,牌面楠木制作,边沿镌刻涂金龙形,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红漆金字。牌位之旁,供奉亚圣孟子、绍圣孔鲤、述圣子思、复圣曾子与七十二诸贤牌位,均系红漆金字制牌。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云“圣庙金碧庄严,采风者谓甲於川南”,“圣庙功竣东,木铎响祀鹤山泗水春风磬流蒲水,昔公力也。”

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赞昔光祖重建文庙大成殿

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记文庙礼仪

清代蒲江文庙占地二十余亩,坐西向东,前起今天县城东街,后至今城关粮站内,右临今小北街,左至今文庙街,纵深约240米,宽约60米。纵向是利用约十余米高差坡地建筑,分五个层次,呈长方形布局。文庙与东街交界处,建有高大的宫墙一通,全部系青石墩砌成,正中塑一面向外作望天嘶吼状的望天狮,石墩之间留有空口,石墙上盖琉璃瓦和宝顶脊梁。墙高一丈四尺,长约30多米,厚约80公分,气势雄伟,颇称壮观。其庙两侧,各开一门,临今文庙街处为东礼门,临小北街处为西礼门。门侧各建石碑一通,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以示尊崇孔子。进门各有一条六尺宽青石板路,从泮池两侧通往里面,路名“义路”,义路两侧各植楠树为景。其两门之间,乃一平坝,铺石板达泮池。泮池长约三丈,宽约七丈,周护以栏,上建三桥,每桥三洞,故俗称三桥九洞。泮池全用青石筑成,泮池上三桥名为泮桥,又称化龙桥,桥栏浮雕图案中有鲤鱼跳龙门图案,比喻普通士子为鱼,考中后为鱼化成龙的故事。泮池前左右各建一亭,亭基由青石砌成,东曰钟亭,西曰鼓亭。清代,教谕带领秀才入学,持香周游三桥九洞,称曰“泮水生香”。三桥九洞正前面为棂星门,为四柱三门式石坊,中书“棂星门”三字。过棂星门,上七级石级,左为教谕署,右为训导署,教谕、训导署前为约200平方米之青石地坪,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平坝尽头为一高约一丈之石阶,阶上塑四螭头,雨天时,上之积水从螭头喷出,颇为壮观。石阶两头各一宽六尺,共十余级之石级,拾级而上,两头各一门,名戟门,戟门也名大成门,为护卫大成殿之门,戟门中间为明伦堂,明伦堂右为东庑,左为西庑。西庑左侧为奎星阁,阁楼三层,塑有木质雕刻奎星神像,左足直立,右足提高,腿上部成水平直,右手执笔高举,左手持一方形小斗。东庑右侧有一塔一亭,塔为字塔,亭为木质穿斗六角形御碑亭。明伦堂、东庑、西庑之间为一约200平方米的青石平坝。前即为大成殿石阶,高约一丈二尺,中间青石铺筑为斜坡,浮雕蟠龙戏珠图案,宽约八尺,名阶墀,两边各建石阶、石栏,阶上塑以螭头。阶墀两侧为石级,拾级而上即为露台,位宽约100平方之青石平坝,为春秋祭祀之所。大成殿为文庙主要建筑,工艺精巧,两侧各建厢房一间,大成殿后步十数级石阶为崇圣祠,供奉孔子前代昭穆之神位。

雕梁画栋的大成殿皇家气派十足

清末,蒲江县女子初等小学堂创立,校址选在文庙,民国九年(1920年)学校迁出文庙。民国十八年(1929年)秋,县立第一小学由鹤山书院迁入文庙,进步人士宋其康任训育主任。他与中共党员李东明在文庙开办夜校,在师生、店员中秘密组织“苏维埃之友社”、“红军之友社”,向群众普及文化知识,宣传革命思想。1930年春,他们抗议县府、教育局暴虐,率第一小学师生发动罢课。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文庙内设抗日战争殉国烈士“忠烈祠”,以褒扬殉国的蒲江籍抗日烈士,先后入祀的烈士共202名,规定每年3月29日为祭祀忠烈之日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三十二年(1943年)四川省政府拨款两次维修蒲江文庙。

蒲江县文庙奎星阁,左为大成殿一角(摄于1956年4月8日)

1958年,大跃进之际,奎阁被撤除,新修大北街穿大成殿前而过,文庙大部辟为小学。随后,文庙古建筑一一被破坏,唯余大成殿一座。1986年4月,蒲江县人民政府列大成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修茸。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蒲江文庙大成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位于蒲江文庙的蒲江县博物馆建成。博物馆占地1793平方米,投入300余万元,设“船棺惊现”、“盐铁重镇”、“佛光道影”、“鹤山心香”四个专题,展示收藏的1300余件珍贵文物。今天,庄严肃穆的文庙,默默无语地矗立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安静地彰显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永恒之美,俨然成为蒲江一道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蒲江县博物馆一角

成都市文化地标之蒲江文庙

Hash:abc2e2954ef78ba4584c204fcfd58fbfdf858f40

声明:此文由 蒲江文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