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珍:登上国际时尚舞台的藏羌织绣大师

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一角。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仲夏时节,在一场阵雨后的短暂清凉中,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开始授课。

授课的对象是5名来自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学生。这个小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创业计划,为依靠刺绣为生的藏族羌族绣娘们设计一些能够提高单位时间产出、快速打开市场销路的产品。杨华珍为他们讲授的正是如何传承与创新藏羌织绣。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和羌绣的合称,是杨华珍在十多年前开创的一种风格。她的作品不仅有大自然的美物美景,还取材于藏羌人民生产生活场景,题材十分广泛。

杨华珍与她的作品《山茶花》。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今年63岁的杨华珍,出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一个藏族村寨,在8个孩子中排名第五,是唯一的女儿。她从小就帮着妈妈做针线活,7岁就能自己缝布娃娃,12岁会做鞋,平时还帮3个弟弟做衣服。到十六七岁的时候,杨华珍在家乡已小有名气,寨子里要嫁人的新娘子会专门来找她做衣服。

但在51岁以前,杨华珍一直把刺绣作为自己的爱好,从未想过要靠此做一番事业。高中毕业后的她,当过知青,做过民办教师,还自学摄影并先后在小金县和州府马尔康县(现马尔康市)开办摄影馆。1994年,阿坝日报社招聘摄影记者,杨华珍应试成功

2008年汶川地震也让杨华珍的命运发生了转折。5月12日当天,杨华珍接到报道任务从马尔康赶赴成都,地震发生时她乘坐的大巴车正好在映秀。幸免于难的她,见证了太多的不幸与坚强。

“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停思考,作为灾区的一员,我能够做什么?”杨华珍认为,受灾群众需要生产自救、增加收入,以重建家园。而发展刺绣手工正是一个解决生计问题的好途径。

杨华珍展示自己为品牌做的原创设计作品。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震后第三个月,杨华珍向报社办理了离休,带着18位“老姐姐”搞起了协会,到省会成都“闯荡江湖”销售刺绣产品。18位“老姐姐”一半是藏族一半是羌族,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已年过七旬,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大城市

凭借浓郁的民族特色,杨华珍经营的“藏羌绣苑”一时声名鹊起。生意越做越大,辐射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通过“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村合作社”的模式,杨华珍培训大批灾区妇女在基地或家里绣制,完成后的作品通过公司对外销售,熟练的绣娘一个月收入近2000元。

2014年,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通过上海一家公益组织找到杨华珍,希望她为植村秀即将上市的两款洁颜油产品“穿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杨华珍为这个国际大品牌交上了满意的设计作品。

高额的回报大大超出了杨华珍的预料,也让她意识到,非遗IP化后不仅可以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也能让非遗作品接触到更广泛的群体。

2015年起,杨华珍每年都前往香港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参展,连续六年都有“斩获”。星巴克梵高博物馆法国邮政以及一些中国时尚品牌先后采用了杨华珍的作品。

在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内,杨华珍与学生讨论刺绣针法。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在今年1月的香港国际授权展上,某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签下了杨华珍根据敦煌飞天壁画创作的《莲花化生图》的授权,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会推出带有杨华珍作品图案的丝巾产品。

“说到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杨华珍说,在创作中她总是会从传统民族元素中汲取营养,再大胆发挥想象力、大胆用色,不断推出新的纹样。这也是她的作品受到国际大牌青睐的原因。

现在,杨华珍已经培养了58名徒弟,每年还要花近半年时间培训300余人次,2008年至今已累计培训近4000人次。

如果你喜欢本文

请帮小编转发朋友圈

点亮“在看”

热爱生活和美食的你

想和小编分享、报料

请扫码加入粉丝交流群

等你哦

来源:新华社

长 按 关 注

东莞

你要的生活和美食

都在这里!

xiaohutu3333

Hash:8d468c066fc6d7406c48d83ff4e7fbf5e65026b3

声明:此文由 东莞日报汽车周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