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州的韵律,古镇的金三角~~
青城神韵街子镇
街子镇位于崇州市西北,距城区15公里,是成都市重点特色保护镇之一,也是著名的“西川第一天”的门户。
01
街子镇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享有“明清建筑活化石”之誉。在五代十国时期,名之为“横渠镇”,得名来源于流经这里的味江河。数十条清澈的溪流在小镇的后山上汇聚成一条河流。传说当年蜀王征西蕃,将百姓敬献的酒倒入江中,让三军共饮,将士们竟陶然而醉,遂以其味甘美而名之为味江。
02
依山傍水的街子镇,与青城后山连成一脉,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极富青城神韵。所依之山凤栖山是历史上著名的青城一百零八景之一,山中深藏“西川第一天”古寺,留下许多与皇家有关的古迹和胜景,如龙潭、御龙桥、龙潭寺等等,使其门户街子场迎来历代墨客骚人留下过往踪迹,张令问、陆游、尹昌衡、林森、于右任等都曾前来造访。
03
小镇上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字库”和古老的街道。街道铺砌着青石板,两边的民居为清末民初修建,有着雕刻精美而繁琐的纹饰。林家大院、黄家大院、德荣堂、临江楼等静卧于古街的几个角落,散发着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情。同时,有些民居还有表现西式风格的石刻和门楼,令人联想到街子人的亲和包容。八角井是现存最古老的实物之一,同唐公寺钓鱼台、七仙洞、灯盏窝、香雪楼古楠遥相呼应,讲述着千年古镇遥远的历史。八角井旁边,装饰风格十分古典的小吃店和饭店,在热气蒸腾中吸引着远来的客人、街子人亲近自然,酷爱养兰,古街古巷里随处可识兰草倩影,可闻兰花幽香。
千古分州怀远镇
怀远镇,是崇州市的第二大镇,位于崇州市西北,距城区22公里。
早在唐朝时期,这里便是汉民族和吐蕃民族交往的重地,中央政府于此地设关防御,并取义于《中庸》“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柔远人也,则四方归之;怀诸侯也,则天下畏之。”
故名怀远。清代康熙五十五(1790年),设分州治于此,怀远逐成为巨镇。1913年废州改县,怀远也改分县,1952年,重新定名为怀远镇。
01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怀远镇自古以来水陆交通非常发达,商业贸易十分繁荣,成为崇州西北部山区和坝区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每逢赶集,有成群马帮运着红花米、巴山豆、玉米、小麦到南门货栈卸货。集市上人流熙攘,酒肆茶楼座无虚席,自古就有“搬不空的大邑,楔不爆的分州”的说法。清末时期,五湖四海的客商纷纷在怀远建起了会馆,江西、山西、陕西、广东、黄州、阆州六大会馆颇有影响,现今保存完好的林氏宗祠,便是清代道光年间福建客商移民怀远的见证。
02
今天,怀远镇依然传承着千古分州的繁荣,肩负着崇州商贸重镇的使命,并发展为辐射崇州市周边区、县极具规模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除了粮油、茶叶、药材、竹木材、农用生产资料等大宗产品之外,还以土特产藤编、棕编和风味小吃“怀远三绝”冻糕、叶儿耙、豆腐帘子誉满四方,它们是记录怀远过去兴旺发达的“活化石”。
03
怀远还是个文化发达的大镇,历史上书画金石传人不断,当代的“汉源诗书画院”也颇有影响、怀远既是四川省特色文化之乡,也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画之乡。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充满灵气的水土养育了怀远人,在远近都有“怀远出美女”之说。
富庶水乡元通镇
元通镇位于崇州市北,距城区11公里,是成都市十大古镇之一。
晋朝在此设水渠乡,此后曾有永渠、涌泉、通议等称谓,1940年定名为元通镇。镇上有古刹圆通寺,镇名即由此而得,“圆通”后逐衍变为“元通”。该镇是四河交汇的地方,干五里河、味江、泊江在这里与文井江汇集,有“汇江”之说,是古代崇州水上航运的起始点,水陆交通十分发达。素有富庶水乡之称。
01
元通镇保留着相当多的旧式建筑,麒麟街的商业铺面、黄氏公馆、罗家大院等老建筑以及精致的小姐楼、走马转角楼,记录着元通镇的遗迹,保存完好的天主教堂,镌刻着元通镇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号称川西第一索桥铁杆桥,半边街前的永利桥,设计大胆,造型别致。
02
元通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在正史里记载,在野史里流传。鸦片战争中,在宁波以身殉国的抗英名将王国英便是元通人。辛亥革命中的保路运动,也流动着元通人的一腔热血,当时的元通袍哥响应保路同志会的号召,组织人马赶往成都,参加了捉拿四川总督赵尔丰的行动。
03
过去的繁华在历史的沧桑中依稀成为传说,号称川西春台会之冠的元通清明会如今却依旧存在。一年一度的三天会期里,吸引着方圆数十里十几个区市县的老百姓。元通河坝十里河滩人山人海,恰如宋人笔下的“清明上河图”。
文/节选自《魅力崇州》 摄影/周了
文章来源:翡翠之城康养崇州
Hash:9f031173b2b3ef3e6e97cb86b71e5439cd62f477
声明:此文由 崇州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