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从荒郊野外捡回一个咸菜缸,如今贵为“九大镇国之宝”
走着走着有点累了,就让随行太监找个地方歇脚。
太监四处打探,回来说:万岁爷,前方有个真武庙,可以歇脚,而且听说,他们咸菜腌得不错。
乾隆一听,立马来劲了,大手一挥:走起!
1
这真武庙,也叫石钵观,是供奉真武大帝的道场。
那为什么又叫石钵观呢?
是因为里边有个神奇的大石缸,老道士用来腌菜,食之唇齿留香,口味远近闻名。
话说乾隆来到真武庙,一边歇脚,一边品尝传说中的咸菜。清脆可口,确实不错。
但是,乾隆吃着吃着,却把目光集中在了腌咸菜的那口大石缸上。
缸体虽然布满灰尘、污渍,但仍然能看出晶莹剔透的感觉,而且隐约还有龙纹。
乾隆皇帝是有鉴赏力的,当下就认定这是一件宝物。
明着要吧,道士们当然不会不给,可那传出去毕竟不太好,于是就出千金买了这口大缸。
乾隆想把大缸运回去,奈何实在太重,就从宫中找人来研究鉴定。
这一鉴定不要紧,竟是失传多年的“渎山大玉海”。
2
公元125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是为元世祖。
忽必烈称帝后,一方面把版图向南扩张,一方面积极任用汉人,学习中原文化。
征战期间,得了一块巨大的玉石。
这块玉石重达5吨,来自于河南南阳独(渎)山。是传统四大名玉之一。
忽必烈觉得这是天赐之物,祥瑞之兆,于是就召集大批工匠,将璞玉雕琢成器。
蒙古人性情豪放,喜爱饮酒,忽必烈首先想到的就是将玉石雕成大酒缸。
而且缸在古代,被称之为海,代表辽阔,就像蒙古广袤的版图一样。
“海”里盛满水(酒),源源不断,就像无尽的财富。
几年之后,大缸雕成,被命名为渎山大玉海,安置于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池(今北海)琼华岛(今白塔)广寒殿中。
《元史·世祖本纪》上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
玉海呈椭圆形,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达3.5吨,可盛酒30余石。
玉海外壁雕饰隐起的汹涌波涛和游弋沉浮的龙、马、猿、鹿、犀、鱼等不同动物和海兽,图案精美,形神兼备。
玉海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代表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渎山大玉海在当时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忽必烈时代到访元大都的马可·波罗在书中曾这样记载:
宫中央有一大瓮,两步多高,纯用一种称作密尔答哈(墨玉)的宝石制成,非常精美,以至我听说它的价值超过四座大城。
瓮的四周悉绕黄金,每角有一龙,作凶猛搏击状。此瓮边沿装饰着以大珠缀成的网缒。瓮里的酒是从宫廷用管子输送进去,瓮旁放着很多金酒杯,可以随意饮用。
后来,随着《马可·波罗行记》被翻译成法、英等国文字,渎山大玉海也随之传遍了西方世界。
很多西方人,都知道元朝皇帝在玉海旁边大宴群臣的故事。
3
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渎山大玉海又成为大明王朝的国宝。
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广寒殿失火倒塌,渎山大玉海被烧的通体焦黑,玉石爆裂,面目全非。
大火被扑灭之后, 更为神奇的事发生了,重达3.5吨的渎山大玉海神秘踪影!
朝代再次更替,由明入清。
不知过了多少年,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的道士在荒郊野地里发现了大玉海,设法移入庙内,当作腌菜缸用。
直至被乾隆皇帝发现。
乾隆先后花了四年的时间,对玉海进行洗涤、修琢,想要重新放回广大寒殿,奈何广寒殿已然倒塌,便就近安置北海团城承光殿前。
宝物回归,是件大事,乾隆又命四十名翰林学士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
而他自己则一口气写了三首诗,刻在玉海内壁上。
其中一首名为《玉瓮歌》:
元史世祖至元间,初成渎山大玉海,
敕置广寒碧殿中,逮今五百有余载。
青绿间以黑白章,云涛水物相低昂,
五山之珍伴御榻,从臣献寿欢无央。
监院道房曾几历,仍列承光似还璧,
相望琼岛咫尺近,岂必铜仙独泪滴。
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
周监在殷殷监夏,一经数典惕予情。
乾隆皇帝对渎山大玉海钟情有嘉,在位期间,曾先后四次加工剔刻,进行修整。
清代以后,宫廷玉雕高度发展,最终成为著名的“燕京八绝”之一,也与渎山大玉海有着密切关系。
4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组织九位顶级专家,在九大门类评选镇国之宝。
其实,渎山大玉海被评为镇国玉器之首。
专家的评语是:
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
大玉海从广寒殿到团城,也间接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综合考虑,可以作为镇国玉器之首。
从这一点上,不得不说,乾隆识宝认宝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Hash:20d1bbe36e986311346d013c50283177532e091c
声明:此文由 姑苏城外念史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