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闹市的印度式寺庙,90年前由日本人建造,曾是骨灰堂现在是蹦迪会所
继乍浦路美食街、丰阳馆后,继续虹口系列。老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今天要说的,就是位于闹市街区,每天人来人往,却很少会被发现的一座“隐形”寺庙——西本愿寺旧址(别院)。或许,这是上海最低调的寺庙了。就连上海本地人,都很少知道它的存在。
西本愿寺,是一座由日本人建造的印度风格的佛寺,这历史听上去就有些曲折离奇。熟悉日本旅游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日本京都有两座本愿寺,分别称为东、西本愿寺。西本愿寺是日本京都最大的寺院,由于在京都的地图上占了很大一块面积,因此去京都旅游的时候,无论有没有计划去参观,应该都会注意到这座寺庙。上海的西本愿寺,就是它的别院。
▲2021年拍摄,外墙边的一棵树被砍,视野更清楚了
上海的西本愿寺旧址靠近乍浦路武进路的路口,为一座通体白色的东洋建筑,形制却是印度窣堵坡式样。每当人们经过此地,看到寺庙外墙上那分成三排二十一朵的莲花浮雕,朵朵各异,估计都会在心里嘀咕这马路外墙竟然还有这种特别的装饰。
▲2020年拍摄,当时外墙边有两棵树
但是,有心人如果抬头看的话,才会发现真正的玄机在屋顶上——巨大的半圆形莲瓣,彰显着这座建筑的与众不同。而一旁的“上海市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铭牌,能留意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用来安放骨灰的别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日本人来到上海,在虹口区落脚。同时,他们把带日式风格的佛教信仰带到了中国,各教派纷纷在沪设立“别院”。西本愿寺最初选址塘沽路,建于1906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是1931年后建的,由日籍建筑师冈野重久设计,仿造当时同时代的东京筑地那座同样是印度风格的本愿寺建造,当时耗资5万两。二楼为僧人住所,一楼暂存日本人的骨灰盒。
▲上海西本愿寺别院,老照片
因为内部平时无法进入,我们只能站在外部欣赏这座历史建筑的外墙。能看到马蹄形的拱形大厅,沿街东山墙设置有硕大的拱形火焰形券面,上饰莲瓣浮雕,围绕着中央的窗户。莲瓣的外缘为半圈草纹浮雕,下缘为10块长方形禽鸟浮雕带饰。原来还有七只大象浮雕、狮子雕塑和两尊坐式菩萨,均在特殊年代被毁。北面有拱券门厅,拱券立面饰半圆形浮雕。
1939年后,西本愿寺别院一度成为日侨避难所以及日军集结的据点,周围戒备森严,门口挂有“英灵奉安所”的牌子,将战死者的骨灰盒集中存放后,并定期中转回日本。1944年,别院内还另外增建过一座9层高的佛塔,用来安放骨灰。
抗战胜利后,佛塔被废弃,一切宗教活动被取缔;原来寺庙里的佛像供案等用品,也在移到他处后难觅踪迹。此后寺房一度作为和平博物馆、虹口区体育运动训练场所,并于1999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如今的“蹦迪”会所
现在这里内部是一家小型的live house剧场,名叫珍珠会所。内部也被重新装修过,呈现华丽复古的风格。这里经常会举办主题派对,还供应一些西式简餐;剧场里夜夜歌舞升平,不少顾客都沉醉在热闹欢腾的气氛里。不过考虑到这里曾经是安放骨灰的地方,狂欢时倒有一种“坟头蹦迪‘的既视感。
如今,过往的岁月逐渐不被人们提起,也许只有墙上的告示牌,帮助我们“定格”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建筑砖缝里残留的历史余温、角落里遗存的当年尘埃……与周边的市井烟火融合在一起,陪伴着这座城市的日日夜夜。
地址:乍浦路455号
Hash:b7ff13a8a02907a330afca738233ed65cc1d2462
声明:此文由 Shirley雪梨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