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古城,那些消失的古建筑(二)

石 巍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267期

名人府第

宣城古为江南名邑,宋代以来人文荟萃,诸多官宦人家先后于城内建立宅邸,宅邸内除屋宇楼阁外,还有园林水榭,极富地方特色。较著名的有:

城南吴氏故里 位于南门内,北至西坂头(今国购广场),东至珍珠河(今状元路)南、西均至城墙。北宋时,吴氏宣城八世祖洙公自水东白马山迁居南门城内,世代繁衍,南宋时期,诞生了一门三进士的吴柔胜、吴渊、吴潜父子。其中吴潜状元及第,官至宰相。至明清时,吴氏在此聚居,称为南门荡吴家,或吴府吴氏,有田地、水塘、祠堂、宅邸、牌坊等。

吴氏宗祠 堂号绥禄,明弘治二年(1489)建,在吴村东(今市财政局处),规模较小。明嘉靖丙寅(1566)另建于村中(今商之都北侧),隆庆丁卯(1567)建成。前后四进,前门堂五楹,后享堂五楹,后轩厅五楹,为五间祠,中祀吴氏名宦,挂明知府范吉所书“名宦祠”牌匾,供奉吴氏历代名宦52人。左为双节祠,挂建宁魏浚手书匾额,祀宋龙泉知县吴宝信及饶氏夫人。再左为贞节祠,祀节妇20人。右为孝子祠,挂宣城吏部麻溶手书匾额,祀临江知府吴宗周等3人,再右为义烈祠,祀吴士期等守义死节5人。最后为寝楼五楹,挂知县姜台公手书“永思堂”匾额。中为百世不迁祖宗神龛二十四尊,左昭右穆,历代考妣神主也供奉这里。咸丰中,毁于战争。光绪六年(1880),在原基础上恢复后两进,及轩厅五间祠和后进寝楼。祠堂内悬挂楹联多幅,享堂楹联为民国庚申(1920)黄时敏撰,中为“一肩立弟友子臣注脚正肃遗规叹观止矣;三献话高祖父源头延陵华胄文在兹乎?”两旁为长联一副“紫阳理学阐彝传,自衮绣赐堂名,忠勤颁楼额,大官大邑,熙绩无疆,下逮逸民忧国,烈士匡王,莫非道统;丹陛谏书成往事,幸专坊光日月,旧第护风云,卜世卜年,遗休未艾,上溯乔梓交辉,壎篪兢爽,罔不瓣香。”五间祠内有光绪辛巳(1881)年方蕙撰联一副“声名标异代,有状元有宰相,师师更有儒宗,贤萃一堂,百世下犹仰精灵留梓里;宦业著四朝,为孝子为忠臣,济济皆为循吏,祀隆各地,千载中何多奖誉表枫宸。”寝室有明知府罗汝芳楹联“念尔祖一本自出,昌厥后奕叶重光。”该祠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拆除。

徐大司寇府第 在大东门内朱衣巷,原宛陵影剧院一带。为明代邑人、南京刑部尚书徐元太的住宅。徐元太,字汝贤,号华阳。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知魏县,擢吏部主事,迁顺天府尹,巡抚四川,平判定边。万历中,累官南京刑部尚书。此处原为景德寺的一部分,嘉靖中,知府罗汝芳于此建志学书院,专心讲学,后被张居正禁毁。徐氏趁此机会买下此地,兴建住宅,“周遭数百亩,缭以崇墉,冠以朱堂,回廊复阁,窈窕殊绝。启宅傍为园,园有邱有沼,有亭榭台馆,有略彴(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四五,沼傍立太湖石,石色深黝,嵌空玲珑。环水面曲折成磴,道上有竹柏松木舌,嘉花美植,参天蔽地,参差摇曳于云际,文禽翠羽,四时朝暮鸣耳舌不觉,水中鱼自得,与绿阴红亭相映射。草丛盘石,花覆履綦,真尘寰中绝境也。”(袁启旭《中江纪年诗》)六十年后,徐氏衰败,明清易代之后,宁国营守将住入徐府,并将西半部份卖给汪某。汪某后来又以五百两银子卖给淮北某常监司。府第至此支离破碎,逐步沦为民居。

汤司成府第 在豆腐巷,今珍珠塘小区处。为邑人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的住宅。汤宾尹,字嘉宾,号睡庵,别号霍林,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万历中,汤宾尹于城内建造住宅,奉养双亲,名之为南陔园。汤宾尹去世后,汤家败落,为仇家所,诉讼不断,住宅逐渐被卖。陶奭龄《悲敬亭》记载:“郡之仇家与其门生故人争起瓜分之,无寸椽尺土之遗,内子至归养于沈氏。敬亭宛溪之间,几如蛮髦。”

徐银台府第 在镇前街南,今供销大厦一带。原为邑人、通政使徐元气住宅。徐元气,字汝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出守兴化,寻移成都,迁云南左布政使,擢山东左布政使,仕终通政使。徐氏没落后,宅邸为刘仲斗买去,刘仲斗,字祖梦,万历戊戌(1598)进士,官至湖广副使。刘氏居此时,将此建设的即为奢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失火焚毁,事见黄尊素《书宛上事》。清代以其地建为旌德会馆

小东门文峰梅氏故居 在小东门外凤凰桥东。自明嘉靖以后,文峰梅氏裔孙梅守德、梅守和先后买地于此,建立住宅。梅守德,字纯甫,号宛溪,嘉靖二十年(1541)举进士。历任台州推官、户部主事、山东学政、云南参政。梅守和,字季方,号镜水。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至主广西右布政使。梅守德的住宅称宛溪草堂,建藏书楼,曰天逸阁,阁三层,阁下为秋水斋,又有东壁楼、玄白堂等。至守德子鼎祚时,藏书甚富,为江南名楼。鼎祚孙朗中时,黄宗羲曾于此阅书。有园,曰书带园,梅朗中诗文集即以此为名。梅守和住宅为平绿阁,至守和侄孙梅清时更名天延阁,其诗文集即以此为名。乾隆以后,梅氏衰败,基业被子孙贱卖无存。

西门孙家花园 在宝城门内,今麻园小区,为明末清初水阳河东孙氏父子进士孙襄、孙卓的住宅,后仍为孙氏所居。建国后为部队所有,经改建,不复其貌。孙襄,字惠可,号仍云,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历任广州、衡州司理,户部、兵部主事,明亡后,任吏科左给事中,父丧还乡。顺治八年(1651年),上疏于朝,减宣城黄连之赋十之八,民困以苏。孙卓,字予立、号如斋,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奉命册封安南,赐正一品服。行至粤西全州暴病而卒,年三十六。

北门孙家大院 在拱极门外别士桥南。始建于明末清初石山孙氏十世孙楚庵公时,到其孙慎庵公时,勤于治家,经济宽裕,孙家大院得到扩建,规模气象声望遂重于一城。东朝北门大街,西靠道岔河,前店后寝,前后五六进。由于家境殷实,慎庵公次子孙廷相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得以例捐为中书科中书,既而又加捐为贵州石阡府知府。廷相的侄子孙源潮,字达孚。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知宝应县,教养兼施,后迁高邮州,立义学,赈恤水灾,捐设粥厂,施医药,民甚感之,后为海州知州。致仕归。道光三年(1823),高邮大水,难民逃荒至宣城,过其门,焚香高呼“孙青天”。解放后,孙家大院被分为多户使用,经多次改建,破败不堪。北门改造中全面拆除。

拆除前的孙家大院山墙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局综合科科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制作:童达清

Hash:b9c49c914a64ea8317b6c20817dc6cd93b7ac45d

声明:此文由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