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 因绿而兴
本报记者 陈沫
3年前,“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给吉林人以巨大鼓舞,为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3年后,又是夏树苍翠时。总书记对吉林的关心与关怀,镌刻为难忘而珍贵的记忆,激发起吉林干部群众的昂扬精神,转化为吉林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在建设绿色、生态、和谐的吉林大道上奋勇前行。
添水增绿 夯实绿色之根
生态之于吉林,是优势,是财富,是品牌,还是潜力。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对河湖连通工程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河湖连通工程,既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又美化了城乡环境,要坚持下去。”
3年来,吉林始终厚植生态发展理念,白山松水间呈现出天蓝、山绿、水清的大美生态画卷。
7月的波罗湖,一片水清草丰,湖光雾影中,不时有水鸟从苇丛飞出,引出一串串清亮的鸟鸣。
“正因有了水,才有了保护区大量的芦苇,为鸟类提供了良好栖息地。”吉林省波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明德深有感触地说,“受惠于河湖连通工程,近两年的波罗湖水域面积有所增加,也增加了很多过去不曾有的珍稀鸟类。”
清淤疏浚,渠道扩建,引松老渠焕新颜,让原本各自封闭的松花江、波罗湖两流域再次连通起来,更让昔日地面龟裂、几度干涸,风一来漫天黄土的波罗湖,又活了。
据统计,波罗湖保护区内现有植物194种,野生动物19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丹顶鹤、大鸨、白鹤等4种。作为我省首个以恢复生态为目的的重大生态水利工程,河湖连通有效恢复和改善湖泡、湿地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大量候鸟落户栖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水,是生态之要,汩汩清流润泽万物;林,是生态之基,片片绿荫泽被后世。
生态之美,吉林尽显。
东部多山,生态修复的持续推进,使长白山区生态得到有效修复,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向。
中部多田,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有效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屏障。
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吉林片区分局成立,随着建设工作的逐步展开,一条虎豹无障碍通行的绿色生态廊道铺展在长白林海间,虎豹腾跃、栖息繁衍的美好愿景正变为现实。
守好生态,吉林交出靓丽成绩单:三年清收林地74万公顷,累计还林32.3万公顷;创新省市县三级防控雾霾体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幅显著;实现全省连续3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森林资源保护取得突出成效;全面落实地方国有林场和集体林的天然林“停伐”政策;建立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库,谋划安排650个项目,总投资达769亿元;全省森林面积达到94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5%……
红利释放 共享绿色之福
实践证明,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年来,吉林用实际行动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引水为赢,有水则兴。
河湖连通工程不仅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
“河湖连通工程调入松花江流域丰富的过境水资源,改善了波罗湖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也为引松渠道沿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水源保证。”农安县水利局副书记曹士忠说。
走进位于农安县哈拉海镇的松城灌区,站在渠首向下望去,沿岸两侧皆是绿油油的庄稼地。过去漏水、跑水的减产田,变为保水、蓄水的增产带。
受益于河湖连通工程,灌区近400公顷土地告别了无水灌溉的苦恼,每公顷增收1000元左右。
如今的吉林大地,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已成为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森林旅游引来八方游客——
碧绿的鸭绿江蜿蜒连绵,巍峨的五女峰奇异秀丽,游艇飞驰,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夏日的向海湿地,绿苇萋萋,古榆苍翠,游客纷纷举起相机和手机,留住这旖旎风光……森林旅游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森林碳汇正转化为“生态红利”——
森林碳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碳汇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吉林作为林业大省,碳汇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初步估算,潜在符合上市交易条件的林地面积将达到600万公顷以上,碳减排交易潜力可达到每年6至8亿元。
绿色产业成增收新动能——
启动实施百万公顷红松果林、百万亩绿化苗木、百万亩林下参、百万亩榛子果林等林业产业工程建设,一项项绿色生态产业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白山松水间绵延的绿意,转化成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不竭动力!
筑牢理念 锻造绿色之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三年来,吉林以问题为导向,按照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把握自然的理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筑牢生态发展理念堡垒,朝着美丽吉林的建设目标稳步前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锻造一把刻度精准的“绿色之尺”显得尤为重要。
三年来,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一系列综合整治行动取消显著成果,重塑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发展观——
2016年,我省同时出台《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意见》《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管理办法(试行)》,完成《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按照“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用地性质不改变、资源使用不超限”的要求,初步确定我省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为5.5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省国土面积的29.67%,将我省最为重要的生态区域、最有价值的生态要素、最为宝贵的生态资源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范围,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五元多廊、相融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顶层设计日益细化完善。出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环境质量工作指导意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污染天气管控办法、生态环境检测网络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将化解过剩产能、转变发展方式与治理污染紧密结合。
通过强化协作配合,坚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济,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燃煤发电机组改造、燃煤锅炉污染治理;实施风电、生物质利用等清洁能源替代,推进气化吉林工程建设;突出机动车污染减排,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公共交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建筑节能、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技术产业化、合同能源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重点解决土壤污染、流域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我省深入开展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对25个自然保护区域、18个矿区和1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推动各地集中整治2000余个生态损害和破坏问题。
绿水青山,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美好诠释,是建设绿色吉林的生态依托,是迈向全面小康的美丽吉林的不懈追求。
转变、收获、喜悦,总有一种力量萦绕心间,总有一种精神指引向前。吉林,正昂首阔步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Hash:53264244307be607f13092454966e9dbfcdb0d4d
声明:此文由 吉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