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古 老 榆 树 情——游榆树市档案馆“榆树人”历史陈列展记

古 老 榆 树 情

——游榆树市档案馆“榆树人”历史陈列展记

文/张明涛

跟随朝阳区代表团的脚步,我有幸来到榆树市档案馆“榆树人”历史陈列展游览观光。眼前一片全新的景象,让我按捺不住那藏在心底的古老榆树情,怦然涌动......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嵌着“榆树人档案里的记忆”字样的仿铜高浮雕,反映出古人类在这片广阔的榆树大地上生产、生活的场景。 经1951年地质考察,在榆树市大于村周家油坊,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原始哺乳类动物化石、打制石器。1977年又发现古人类打造和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定称为“榆树人”,命名为“榆树文化” 。“榆树人”是目前已知的吉林地区最早的原始人类。这些考古发现,见证了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榆树就有人类活动,就有“榆树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鉴古溯源,榆树已有四万年历史。

转入里间展厅,面对着眼前榆树先民用石头、棍棒等工具攻击、围猎坠入陷井中的披毛犀的仿古雕塑,还有那些展示的真实的石片、石斧等工具,更是叹为观止,感到我们榆树的历史尤为辉煌!

沉浸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几千年来先祖先辈们创造的榆树文明,我作为一个榆树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利用档案,举办历史陈列展览,在民众的历史知识上有所更新和增补,在思想观念上有所领悟和启迪,我又为之而震撼。

接着看灯光闪示图,青铜器时代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榆树域内的松花江沿岸和卡岔河流域。当时人们选择靠近江河的高岗上居住,既方便汲水,又防御水患,同时有利于从事生产活动,足见其“榆树人”具有超强的智慧和非凡的生活能力。

秦朝之前,榆树仍然是氏族公社的延续。到西汉时期,榆树属于夫余国,夫余国是汉朝的属国,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国家。考古学家发现生产工具在形状上与中原汉代生产工具完全相同,是完全受中原影响而发展的。北魏时,榆树属夫余国伯嘟部,伯嘟即以后的伯都。隋朝时,榆树属于伯咄靺鞨。靺鞨为女真的一个部落。唐朝时,圣历元年(698年),榆树属渤海国扶余府(今农安)。宋、辽、金 并存时,榆树先后为辽、金属地,大坡古城是榆树境内最大的辽金古城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辽金时期的灰陶罐。那个时期的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用灰陶罐装满金属钱币,埋入地下。榆树域内(现新庄镇八垅村)曾发掘出数量可观的灰陶罐、窖藏钱,是辽金时代窖藏钱规模较大的地区之一。

元、明、清时期同归统一民族版图。但蒙古游牧民族金戈铁马,用武力一举灭掉辽、金、宋,建立元朝后,榆树境内的古城残毁殆尽,土地也随之荒芜,元明两代,境内几乎无人居住。直到400多年后的清康熙年间,这片土地才再次踏上人类的足迹,重新焕发了生机。

1690年,201名汉族人从宁古塔,也就是现在的今黑龙江牡丹江市一带迁来。相传现在的榆树市东南角有一棵十几个人牵手都围不住的参天古榆树,周围百米内再无其他树木生长,目标明确、引人注目,这些人便在这棵树附近落脚开荒、种地生活。他们用这棵树给居住地命名,称为大孤榆树屯。此后渐渐演变成孤榆树屯,最后为方便称呼去掉“孤”字,就成了现在的“榆树”。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关内大批遭灾逃荒的难民集聚山海关,朝廷被迫解除“柳条边”禁令,允许移民出关。众多难民陆续涌入东北,将包括榆树在内的大面积未开垦的荒田开垦成为农业耕地。于是清廷在这里开始建立地方政权。嘉庆16年(1811年)设伯都讷厅,榆树也被划归在伯都讷厅境内。道光五年(1825年)伯都讷副都统奉旨雇民人开垦边荒, 史称“伯都讷屯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孤榆树屯设立榆树县,榆树大地也由此开启了历史新的篇章。

这里值得浓墨一笔的是,在清代的榆树地区,于氏家族曾经是“ 清代吉林第一进士家族”。

这个于氏家族,闯关东后居住在榆树市黑林镇太平村。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上演过“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让榆树人引以为豪。

展览室中心伫立着于荫霖的铜质塑像,见证着这段不可磨灭的光辉史实。于荫霖考中进士后,升迁翰林院编修,还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云南安徽布政使,湖北、河南巡抚。因其卓著的政绩,被皇上破格赏赐一品顶戴花翎。于荫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民间素有“包青天”的美誉。曾不畏权贵,屡次弹劾与俄罗斯议和大臣崇厚,为大清争回“天山界地数百里”江山

于氏家族昔日的盛景虽已成为尘封的往事而淹没在乡野里,但民世间却留下一座造型雄伟、工艺精湛的魁星楼。

它巍峨地矗立在榆树公园中心地带而静默守望着。静静地诉说着于氏家族纵然一时的辉煌显赫;也在默默地思考着于氏家族分崩离析的悲惨结局。以自己承载着的榆树人的愿望在榆树大地守候不动;以自己蕴含着的榆树人的感应而期望不停。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和结构,为主宰文运之神的魁星提供住宿之所;以自己奇妙的魅力和美丽,吸引着榆树无数的莘莘学子前来拜谒,期许着一代代的后生,像于家叔侄一样金榜题名!

进入民国后,榆树城作为人口密集区,社会生活呈现新局面。有客货运输的汽车,有电力照明的电灯;大豆产量居吉林省之首;文化教育事业渐进发展,增设师范及中小学校。蹦蹦戏(二人转)、大鼓书成为榆树文化特色。

抗日战争期间,榆树籍人士共有1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名将冯占海、地下共产党员杜华昌、抗日女名人董速等人物及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一代代传颂着。解放战争中,榆树人民为“三下江南”和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24600多名榆树青壮年英勇地走上前线。

“榆树人”历史陈列展按时间顺序,略古详今,重点围绕着农业生产发展历程和生产工具的演变,以纸质、电子或实物档案元素为主,辅以场景再现、绘画、雕塑、实物展品、档案展品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记述了榆树的早期人类文明、清代政权建设、农业发展和教育的实际情况,记述了自有“榆树人”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榆树的历史。还以专题展览为续篇,展示新中国建立70多年榆树大地的沧桑巨变;以专题片《小乡精神》和《天下第一粮仓》为补充,传承小乡精神,推介近年来榆树发展成果。由远及近,由古及今,全景立体地展示榆树形象。 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宏大主题和历史文明的高雅内容,融入其中,收到了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展览更富有感染力。榆树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榆树昨天的故事,榆树人的精神风貌,都得以圆满地体现,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不可多得的宣传和推介榆树的一个新窗口。

犹如展开榆树历史的画卷,整个历史陈列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宝库,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等,突出重要历史节点、事件、人物的影响,彰显榆树作为第二松花江流域和拉林河畔重要区域的地位特色,反映榆树社会进步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变化脉络。

回眸往昔,榆树堪称历史悠久、教育兴盛之所;正视当今,榆树可谓民疯淳朴、人杰地灵之邦;展望未来,榆树实属物华天宝、沃土粮仓之乡。你想知其缘由吗?你还想掌握更多的榆树远古文明的史例吗?那么,就请你来到榆树档案馆看看吧!

遐想飞驰,激情化为力量......

我,一个不折不扣的堂堂正正的榆树人,自当“爱我榆树情怀满,建我榆树干劲足”!

Hash:ef41f488457e700fab30c7bfecd2e0afd14b1a92

声明:此文由 A代表艺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