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充满传奇色彩的朱桥村

来源:成县店村镇人民政府

原标题: 【店村动态】地名溯源——充满传奇色彩的朱桥村

朱桥村位于店村镇东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耕地面积2486亩,以核桃大蒜为主导产业。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人居地形似一条长长的蜈蚣南北横卧。

朱桥村现有农户263户1007人,全村朱姓人家约占90%以上,杂姓较少。一社与店村镇东山村王家庄接壤,顺次沿朱家河逆流而上至村头,即是本村七社,地名剪子垭,因地形酷似把剪刀而命名。与徽县泥阳镇侯家山为邻。村头至村尾长约4公里,村东西两侧均为绵长起伏的山坡,养活着全村人的耕地均分布在那里。坡上的果树,山沟的庄稼,映衬着‘5.12’地震后重建的白墙砖混平房及2013年乡村风貌改造的白墙灰瓦农舍。加之爱好整洁卫生的勤劳村民的打造,整个村庄洋溢着当代农村的特色气息。多年来被市县评为先进文明村和示范村。

朱桥村有着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渊源 ,通过实际走访和查阅资料了解到:明末清初,统治了约300多年的朱姓王朝已走到尽头。当时,各地家族势力相互排挤的现象相当严重,此时的朱姓家族势力在各地已处于弱势,或因生计、或因战乱、或因改朝换代政策调整,民众或家族迁徙之事已成常事。

该村先祖朱文秀、王氏夫妇原居于阶州(今成县)县城东部洛河西岸,据考证为今东大寨村与徽县泥阳镇何庄村一带。也许出于当时生计之需要,该夫妇携其家小,于明崇贞年间1642年春迁居于此。当时,此地有两条河,一条河水由北至南注入洛河,因这道河岸边无人居住就起名朱家河。另一条河水较小,由东向西流入朱家河,因岸边多生柳树而取名柳渠。

朱氏夫妇在此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居环境扩大,此地初俱村庄规模,从此取名朱家庄。为了改变生活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本村人出行,朱氏家族通过协商,约于1684年10月,在柳渠上面建成一座横跨柳渠,面西背东土木结构桥房5间。其中,桥上主房3间,南北僧房各1间。当时建房特别讲究,地方选址从风水地形角度考虑了子嗣兴旺,建造工艺力求精细以彰显家族之实力。桥房南北相通,解决了因汛期河水暴涨给村民造成的过河困难问题。桥房雕梁画栋,砖雕木雕特别精致。桥房宽约5米,东面为主墙,墙上悬挂朱家家谱,下设香案。每逢腊月三十、正月初一或正月十五,村民都来这里祭祀,香火很旺。西面墙上设有两扇雕窗,透过窗户可以观赏对面山景,并顺墙设有固定长木凳,以供行人歇脚。南北僧房住着下人,一方面可以招呼前来祭祀的族人,另一方面可以打扫桥房内外的卫生并照顾桥房安全。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朱家庄文化中心,朱家桥房也因此而出名。后来,朱家庄这一地名被“朱家桥”三字替换沿用至今。

解放初期,朱家桥房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历史的兴替。

桥房虽旧,古韵犹存,昔日的柳渠愈来愈浅,河水也没了踪影。据朱颜老人讲,社教期间,批孔风潮极甚,朱家家谱尽被烧毁,朱家桥房也遭到严重破坏。之后,桥房无人管理,因年久失修,墙体垮塌,古迹也便荡然无存了(据实际查证,桥房主房原址现在本村三社农户朱俊峰院边西侧,并被确权在本户名下,该户在原址上建起了4间空心砖墙体、石棉瓦屋顶的简易房屋,堆放着杂物)。不过还好,在桥房遗址南侧小山坡上尚存古柏2株(树龄约800多年,尚未纳入古树管理范畴),古槐1株(树龄约500多年)以示纪念。

在社教后期(大约于1983年底)因村级组织办公之需要,在桥房前约20米的平滩上选址建村委会北房4间,从发展本村文化的角度出发,也许考虑了朱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之故,在村委会北房西侧,正对桥房遗址,修建朱家桥戏楼一座。每年在规定的时间里或唱戏或演节目,代替了朱家人的祭祖活动,极大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

供稿:白吾红

监制:姚永亮 责任编辑: 毛家鑫

编辑:任晶涛

小编微信:longnanshenghuowang

Hash:41a41aaabb74c16f93e4f3c754b3df0c770f2306

声明:此文由 成县生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