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三原县柏社村独特之处,藏在地下的建筑形态——下沉式窑洞

柏社村位于陕西咸阳三原县北部新兴镇,北距三原县城、南距铜川耀州区均为 25 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关中地区与陕北、宁夏甘肃交通要道。古时因村中树木多以柏树为主,故称“柏社村”。柏社村坐落在渭河以北台塬之上,地势相较为平坦(三原县境内因有境内有丰原、孟候原、白鹿原故而得名),由南至北逐渐抬升之势,村落南部以平地为主,北部为沟壑。

柏社村东西临河,东距浊峪河 1.5 公里,西距清峪河 2 公里。柏社村老村始于晋代(266 年-420 年),百姓因屡遭兵燹,故而选择在距今村中心东北约 3 公里处老堡子沟一带定居;前秦时期(350 年—394 年)逐渐迁移至衚衕古道两侧建古堡;隋在原古堡西南处建南堡老城,唐时由于人口增长再次在老城之东建东城,俗称南堡新城;宋时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而成为商贸重镇,明聚落规模再次扩大,在南堡新城之北寿丰寺庙(唐建,现已毁)以西建北堡,至此古村形制基本完善。

抗日战争时期,柏社村又是北去照金、马栏、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红色的印记。现今柏社村以完整地保存了该地区传统的居住方式即下沉式窑洞(俗称地坑院、地窑)为特色,于 2013 年 9 月,柏社村被国家住房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柏社村四周均为农民种植的果园,枝木繁茂,村中有大片楸树,杂木交错,窑房结合,整个村落地势南低北高,村落中间基本为平地,长形、方形地窑东西南北各自如棋子般散落在村中。现今保留有窑洞 780 处,其中保存完好的地窑 134 院,常住地窑 20院,已废弃地窑 57 院,共计 211 处。现遗存最多的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造的地窑,地窑进深为七、八米,多则十二米深。

由地面可沿下斜坡至院内,院内多种植一棵果树,既有成荫之效也有景观之用。柏社村现有纵横两条道路,平面呈不规则形制,基本以步行为主,形成“见树木不见村落,见村落不见房屋,闻人声难觅人踪”的独特景象。

窑洞式建筑最早出现于史前时期,《礼记·礼运篇》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墨子·节用中》曰:“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孟子·滕文公》记述到:“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定所,下者为巢,上者居营窟。”大致在仰韶晚期的时候环境与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窑洞式建筑的出现以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发现最早的窑洞式建筑出现在关中平原河北部的高陵杨官寨遗址,有学者认为高陵杨官寨遗址洞室墓所提供的横穴结构认识和断崖上横穴陶窑所提供的模仿实践机会为窑洞式建筑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认知技术条件和实践条件。

窑洞所具备的冬暖夏凉、防火隔音和节约能源等特点从而使其成为人类至今仍然使用的居住方式之一。三原县沟壑陡峭,人们在当地很难找出符合利用挖掘横穴的地理条件,转而利用当地坚固稳定的黄土直立边坡创造出地坑窑这种窑洞居住形式。

柏社村中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少数结合地形,形成明窑(靠崖窑)、暗窑(地坑窑)、寺庙、胡同古道等多样式的建筑类型。柏社村窑洞形制有方坑四合头、八合头、十合头、十二合头等(根据村民各自家庭条件和能力)多种,地窑顶部突出地面多砌有五六十公分高的沿墙,一来防止雨水流入院内,二则防止人畜跌入院中,三则装饰。

下沉式窑洞主要利用黄土直立特征,选择一处平地,下挖一方形天井,天井一般边宽 10-12 米,深度在 6-8 米,在下挖至天井深度后,向四周挖窑,成为地下四合院形制,每一下沉式窑洞为一家,每一院落有四壁,东、西、南三面各开二至三孔窑,北面开一孔,另外一孔为通向地面的门道,门道坡度为地势的缓急所决定,或直或折线。

居住一般为二三孔,牲畜两孔,厨房一孔,其余为储藏杂物。为解决下沉式窑洞排水问题,一般在院落中挖一口深 4-5 米旱井,当地称渗井,其作用为收集落入坑内的雨水。下沉式窑洞在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设有一口深水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下沉式窑洞在居住上讲究长幼尊卑顺次,按辈分高低,长东幼西。

下沉式窑洞内一般设有火炕,火炕一般连着灶房,冬季烧饭之时便将炕烧热以便节约木材,或在窑洞墙上辟有一孔,专供取暖,夏季做饭则多在院内。

娘娘庙位于村中北堡明清街道南侧,现为原址复建,历史风貌已不存。柏社村涝池分有三处,为村中不同时期开挖,现两处已被平整,留有北堡时期涝池一处。村中路边现残存一通石碑,意欲表彰本村道光年间一位妇人,自嫁进夫家,便伺候患有偏瘫的丈夫和照顾公婆,直至去世。碑首浮雕凤凰一尾,碑座青石方底,现碑身与碑座分离,残破不堪,亟需整修。

柏社村建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尤其保持了特有的居住方式,虽经千年,依然能够从地下的窑洞与地面上的遗迹得以窥探村落的生产、生活活动。伴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柏社村人渐渐搬离下沉式窑洞,原有的居住方式被地面上的楼房所替代,历史遗迹也遭受破坏殆尽,希望对于它的保护不仅仅是对风貌的保护,对于特有的居住方式的保护才是重中之重,如何让柏社人回到“地下”,我们还有很长的保护之路要走。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Hash:f45d09f036832d9237c7124e93cd118cc57fa2c9

声明:此文由 小周周有话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