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

法海寺为明英宗正统皇帝的亲信大太监李童所主持修建。相传李童在梦中受仙人的指点,说在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为佛门圣地。李童就率宫人前来寻找,果然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龙山麓和古刹龙泉寺。在龙泉寺东边的翠微山麓他们找到一块宝地,这里三面有山环抱。李童请示明英宗后,十分信奉佛教的明英宗下旨在这里修建法海寺。寺建成后,明英宗亲题“敕建法海禅寺”,所以法海寺为皇家寺院。法海寺的寺名“法海”,在《佛学大辞典》上解释为“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明正统四年(1439年)创建,动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画士等多人,历时近5年,至正统八年才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今仅存大雄宝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据碑记记载,当时寺内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左右列为伽兰、祖师二堂,环翼两底。后殿(藏经阁)之前,左为方丈之所,右为选佛之场。四大天王殿在大殿之前,另有钟鼓二楼。护法金刚殿又在四大天王殿之前。寺外有垣墙围绕。在距寺大约一里远的山下建有“远门”。 1988年1月,法海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瑰宝壁画

寺有“五绝”,即明代壁画、古铜钟、白皮松、藻井曼陀罗和四柏一孔桥。寺内的精美壁画中所绘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线条流畅,衣纹飘逸,色彩鲜艳,历经600多年而不变,实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法海寺的壁画分布在殿内墙壁上,共有9铺,佛龛背壁的3铺,画的是水月观音,文殊、普贤菩萨。水月观音面目端庄慈祥,身披轻纱,花纹精细,似飘若动。东西墙上,画的是传说故事中的天帝、帝后、天王、信女、力士和童子等,共有35个人物,高的近2米,低的只有50厘米,并有祥云、花卉、动物等衬托。

殿北两铺,为“礼佛护法图”,有30多个人物,刻画生动,肌肉、服饰都富有质感。这些壁画是明朝宫廷画士和民间画士精心绘制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至今虽已500多年,仍色彩鲜明。

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佛神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神怪、禽兽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庄严肃穆、或清新明净的佛国仙境画面。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威严。妇女则仪容丰满、美丽、温柔。至于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表现了皈依释迦牟尼佛的无限诚心。壁画的人物服饰和装束华丽多彩,千姿百态:妇女梳各种样式发髻,戴各式首饰、璎珞、钏镯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样冠帻、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绘团凤、龟背、团鹤、宝相花、菊花和凤戏牡丹等图案;童子则梳发辫,活泼天真。通过画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从生理特征上,使人们易于分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从服式、发式和行动举止及构图关系上,又可鲜明准确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画工们非凡的艺术才能。

法海寺的壁画素以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作品而著称于世。大雄宝殿内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保留有10幅完整的明代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门西侧、殿中佛龛背后和殿中十八罗汉身后的墙上。佛龛背后中绘观音,右绘文殊、左绘普贤二菩萨,周围绘有善财童子、韦陀、供养佛、马川狮、驯象人及鹦鹉鸟、清泉、绿竹和牡丹等。其中以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神,给人以清新明静之感。虽是550余年前的作品,至今仍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堪称佛教艺术的瑰宝。可以与敦煌宋元壁画媲美的法海寺壁画将会被很好地封存起来,游人再来时看到的将是这些壁画的珂罗版印刷复制品。由于空气、灰尘的日久侵蚀,保存了560年的壁画目前出现了剥 落、颜色褪色等情况。为了保护这些艺术瑰宝,市文物局决定对壁画进行复制,而原壁画将被封存。在原来药师殿的基础上将重建一座与原来一般规模的药师殿,复制的壁画将全部在这里存放,而存有明代壁画的大雄宝殿将只对文物专家开放。据介绍,“文革”时,红卫兵住在殿内,由于过去殿内僧人点的蜡烛熏黑了大殿的下 半部,而上半部比较高,殿内没有灯光,红卫兵才没发现这些壁画是由许多金箔制成的,从而逃过一劫。

壁画作者

这些精美绝伦壁画的作者,从法海寺附近一块明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监李福善等立的楞严经幢上发现,其上所题的助缘协力善人的题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妆艺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还有捏塑官陆贵、许祥,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题名。经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后第二年所立,为工部营缮所副京口陈敬所书,幢上所列人名无疑都是当时工部营缮所属下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这些精湛的艺术杰作,就是这些画士官和画士所绘。

明代壁画与元代壁画

法海寺明代壁画与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相比较,法海寺壁画在规模、力度、气势上不如永乐宫壁画,而在人物刻画、图案精微多变,多种用金方法等画工技巧方面,法海寺壁画比永乐宫确实成就较高,在壁画制作工艺上也有新的发展。敦煌壁画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但是,敦煌壁画自6世纪发展至清代,连绵不绝,却唯独缺少有明一代的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能够以其精湛的绘画艺术、高超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补充这一缺憾,弥足珍贵。法海寺壁画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画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壁画制作与保存技法上,欧洲15世纪 的壁画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而我国法海寺壁画画面基本完好如初。

石碑断成两截碑身倒地

一座顺治年间的文物古碑被人发现断成两截,疑为文物偷盗者偷运过程中损坏。多名经常来此处遛弯儿的老人称,一月中旬,石碑还完好无损,“可能有人想偷碑,不小心给弄坏了。”

法海寺景点

2015.12.28来源:旅游日志

法海寺五绝:白皮松、大曼陀罗藻井、大铜钟、法海寺明代壁画、四柏一孔桥

白皮松

在寺内的大雄宝殿前,巍然屹立着两棵巨大的白皮松,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鳞片斑驳,西边的一棵干周长达5.5米,东边的一棵干周长5米。特别是西边的一棵,比北海团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将军”还粗壮。法海寺这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人们称为“白龙松”。这两棵白皮松为京城名松,白干绿冠与大雄宝殿相映相辉。白皮松自古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白龙”或“神龙”,多植在宫殿、园林、陵寝、寺庙中。

大曼陀罗藻井

在驼铃古道模式口村长久以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法海寺的木工,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都是名副其实的绝活,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法海寺的木工活以现存的大雄宝殿木结构建筑为杰出代表,其中更以藻井和天花板制作工艺最为精巧。藻井镶嵌在大雄宝殿的天花板上,共有三个,都是明代原物,属于大曼陀罗体系。

大铜钟

法海寺存有建寺时铸造的铸有汉文梵文的大铜钟一口,高2米,交龙钮,铸造极为精致。该寺还存有明代的木雕佛像图片、供桌和较为完整的明代法器,都是明代艺术珍品。

法海寺明代壁画

法海寺明代壁画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

壁画特色

法海寺明代壁画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威严。妇女则仪容丰满、美丽、温柔。至於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表现了皈依释迦如来佛的无限诚心。壁画的人物服饰和装束华丽多彩,千姿百态:妇女梳各种样式发髻,戴各式首师、璎珞、钏镯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样冠帻、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绘团凤、龟背、团鹤、宝相花、菊花和凤戏牡丹等图案,童子则梳发辫,活泼天真。通过画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从生理特徵上,使人们易於分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从服式、发式和行动举止及构图关系上,又可鲜明淮确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画工们非凡的艺术才能。

壁画作者

这些精美绝伦壁画的作者,从法海寺附近一块明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监李福善等立的楞严经幢上发现,其上所题的助缘协力善人的题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妆艺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还有捏塑官陆贵、许祥,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题名。经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後第二年所立,为工部营缮所副京囗陈敬所书,幢上听列人名无疑都是当时工部营缮所所属来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这些精湛的艺术杰作,就是这些画士官和画士所绘。

法海寺明代壁画与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相比较,法海寺壁画在规模、力度、气势上不如永乐官壁画,而在人物刻画、图案精微多变,多种用金方法等画工技巧方面,法海寺壁画比永乐宫确实成就较高,在壁画制作工艺上也有新的发展。敦煌壁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但是,敦煌壁画自6世纪发展至清代,连绵不绝,却唯独缺少有明一代的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能够以其精湛的绘画艺术、高超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补充这一缺憾,弥足珍贵。法海寺壁画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画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别在壁画制作与保存技法上,欧洲15世纪的壁画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而法海寺壁画画面基本完好如初。

壁画内容

法海寺主要闻名于寺内的壁画,经过五百多年漫长岁月,法海寺大雄宝殿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地保留着九幅极其精美的明代壁画。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墙门的两侧、中佛像座龛背後和十八罗汉身後两面山墙上,壁面积达236.7平方米。1993年初,在北京法海寺壁画历史艺术价值论证成果研究讨论会上,经专家论证,法海寺壁画是中国现存元、明、清以来由宫廷画师所作为数极少的精美壁画之一,也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保存的古代壁画中的杰出代表,与敦隍、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中国现存明代壁画中,从壁画艺术、规模、完整程度和壁画制作工艺、绘画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

佛龛背後绘的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以及他们的脊属和坐骑。其中以中间的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神和出色。她宽肩袒胸、肩披轻纱,薄似蝉翼,胸饰璎珞,表情温和安详,屈左膝盘左而坐,形态庄重大方给人以清新明净、和蔼祥瑞、出世超凡之感。

十八罗汉身後两幅壁画,以如来佛和飞天为主,衬以牡丹、月季芭蕉和菩提等,加以祥云缭绕,显得庄重肃穆。

画法特点

法海寺壁画具有工丽谨严而兼奔放洒脱的特点。它的艺术气派是由画家们高度熟练的技法与坚韧不拔的劳动获得的。有时是放纵得那样豪迈,高达一百六十厘米的人物,长达九十厘米的衣纹线条往往一气呵成,中间毫无停滞犹豫的痕迹;有时是收敛得那样谨慎,轻描细染,在不足方寸之间镂绣出间不容发的花纹,画家的修养到了"静如处子,出如脱兔"的境界。因而在捕捉形象与刻划细节时,得心应手,任意驰骋,显得胜任愉快。表现方法基本上是单线平涂,在颜面、花朵各部分适当地采用了丝染的手法,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非常丰富与广阔的。同样是用线描出,而铠甲就显得凝重有力,纱罗就显得飘飘欲飞;同样是渲染,少女的脸,盛开的莲花与天王、力士们的肌肉就俨然几样效果。所用的线条基本上是“铁线”,间用“兰叶”和“钉头鼠尾”。针对不同的物象,有时势如离弦之箭、脱缰之马;有时又盘曲回旋,迟迟不前,用中锋和焦墨的时候较多;有时也用淡墨和偏锋。可以看出画家针对不同物象,有时以“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的态度惨淡经营;有时又以“即兴”的态度一挥而就,把水月观音身上的那些以“叠晕”方法画出来的团花和普贤脚下以墨笔勾勒成的六牙白象对照来看,前者是需要日以继夜才能完成的,而后者显然是速写性质,只不过几分钟就可以画完,而二者艺术上的成就“各尽其妙”,是很难区别高低的。一般地说,画中的线是稳定简练、准确而有运动的感觉的。这种绵长洒脱的线条,不仅显示了画家们的艺术修养,也体现了明代寺观壁画的传统和渊源。

至于用色方面,法海寺壁画是沿用了重色的方法。由于较多地使用朱砂、石青、石黄特别是在人物的璎珞、钏镯、铠甲、兵器以及各处裙带上,大量使用“描金”和“沥粉贴金”的方法。在国内现存的古壁画遗迹上,金碧辉煌的气氛到了这种程度的还是少见的。许多地方使用了多层的“叠晕”和“烘染”的手法,更增加了画面的美丽华贵的感觉。碑记中叙述的“象设庄严,悉涂金碧,光彩炳耀”的景象是可以理解的。

全殿共画了人物七十七个,男女老幼、神佛鬼怪全有,有说法的,有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而在构图上,处理得井然有序,眉目清楚,统一中有变化。在一铺当中有统一的倾向的同时,个别人物又三五成组,发生联系,互相顾盼,前后呼应,而且宾主分明。人物并没有启口,而我们好像听到他们喁喁低语,画中丝竹不多,而我们好像耳旁飘来了音乐的声音。一座大雄宝殿宁静神秘的气氛,主要地依靠这几铺壁画传达出来,主稿匠师在构图上的苦心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明代中国壁画的颠峰之作壁画出自明代宫廷画师之手,绘制十分考究。法海寺《帝释梵天图》(北墙西侧)重大特点是继承了唐宋时期纯粹佛教内容的风格。元代之后的多数壁画在内容上都是佛道掺杂,而法海寺竟然跃出当时的主流,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风格。因此有专家指出,与唐宋时期一脉相承的《帝释梵天图》唯有在法海寺壁画中才能看到。

法海寺壁画的价值无法用具休的东西衡量。可以算做中国美术史上-个杰出的历史成就。1993年在京的文物界、美术界的著名专家对法海寺壁画历史、艺术价值进行论证,认为法海寺壁画是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是我国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师所做的精美壁画,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壁画方面的代表、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

画笔细致超过敦煌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墙门的两侧、中佛像座龛背后和左右两面山墙上。佛龛背后绘的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以及他们的坐骑,其中的水月观音尤为出色。

四柏一孔桥

法海寺前200米外山沟上横跨着一座单孔石桥,桥名“四柏一孔”桥。青石券洞上镌刻着“四柏一孔桥”五个字。每当夏季来临,清洌泉水汇成小溪,潺潺流经桥底;周围苍松巨柏又给这座古老寺庙增添勃勃生机。

法海寺的古树名木很多,在山门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桥。小石桥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人们称为“四柏一孔桥”。四柏一孔桥为由模式口去法海寺必经之地。四柏一孔桥位于法海寺护法金刚殿前100米处,将南北连成一线。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栏板,更无桥墩,桥面拱起,俗称“罗锅儿桥”。桥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柏树,每边2棵,共4棵,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新中国建立后,为方便车辆通行,改建为平桥。1999年5月,区政府拨专款2万元重修四柏一孔桥。2006年,经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四柏一孔桥被列入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来

明戌化年间,宪宗朱见帝与妃游翠微山法海禅寺,遇清溪阻,即令伐树搭桥。众侍从欲伐山木,竟均不成材,宪宗笑曰:“即不成材,便不罚它把桥搭。”言罢,扬长而去,众人相视无计,忽一大臣拍手道:“然也”众人急问,曰:“皇上所罚乃指此溪边四柏,岩以之为桥墩,不正合圣心乎。”众人恍然急急动手。

帝回见桥成笑言:“谢天谢地,此渡有益深思,犹去,不伐有木,此四柏一孔桥,栋梁天成,当有深意。”从此,民间传说,皇上已封此桥为“界桥”,过桥上山即入仙境矣……

传说

“四百零一孔”桥

明代正统初年,皇帝朱祁镇年少,宫中重用太监。太监李童搞了一笔钱,在别人指点下选中了翠微山的南麓,开工建寺院,时间过了五年,寺庙建的差不多了。李童打着报皇恩的旗号,为监督法海寺建筑工程,搬到寺庙里住了下来,心里却盘算着怎样从工程中克扣银两。每日都在院里院外转悠,对寺庙的一柱、一墙、一瓦进行检查,连续五天都挑不出毛病,心里一阵阵不痛快。第六天,工程总管把各项开销一一向李童汇报,其中一项是工匠们的工钱,李童一听需要那么多银两,心里不免一紧。在这工程的全部银两中,李童原打算就出三分之二的钱,如今要支付了工匠们的全部工钱,自己所剩的银两就会大大减少,所以他对总管说:“待明日我查看完毕再拨发吧!”

第七天。李童独自在各处转悠,想在鸡蛋里挑骨头,不找出毛病不死心。李童从寺内转到寺外,在距离寺门200余米处,有一条4米左右宽的山沟,山水流淌,水面上是木板搭的浮桥,李童不觉内心一喜,低声说道:“好,有了!”回到院里,李童把所有工匠招呼出来听他讲话。开始先是夸工匠们如何能干,末了才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今天是八月十三,听说八月十五皇帝要来此游玩,寺前的木板桥禁不住皇帝车辇,所以你们要在两天内修好四百零一孔桥。这‘四百’代表皇威威震四方;这‘零一’代表皇帝乃一国之主。若两天内建好四百零一孔桥,不但按原来约定付足你们的全部银两,而且每人另奖五两银子。相反,要是完不成,每人扣除一百两银子。”工匠们一听,肺都气炸了。明知李童是耍花招,想借此克扣他们几年来的血汗钱,工匠们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有人小声愤愤地说:“李童这人的心是又黑又贪。”

当天夜里,大伙都睡不着觉,一筹莫展地凑在一块儿合计对策。屋里气氛特别沉闷,只听得一声接一声的叹气声。眼见天就大亮了,半个法子也没想出来。太阳从东边慢慢悠悠绕到了西边,工匠们一整天都没吃没喝。有一个叫路于的江西老工匠,独自悄悄走出法海寺,来到山沟边。坐在那里呆呆地望着流淌的水自言自语:“水呀水,难道我们这些人几年来拼死拼活挣的血汗钱真的要付之东流了吗?”这时,夕阳的余晖照在水面上,水面上有几棵树的影子在摇动,摇来摇去,摇得路于眼前一亮,有办法了!路于三步并作两步返回寺里,告诉大家快快回去吃饭睡觉,待到正月十四的四更天时,各自带好锯、锹、镐、绳子等工具到山沟边碰头,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声张,免得太监李童又要出什么鬼花样。

再说李童,这一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躲在屋里细吃慢喝,时不常地哼两句小曲。心想:“这几百两银子,眼看就要到手了,你们再有神机,也不如我李童妙算。”正月十五金鸡报晓之时,李童倒背着手,迈着四方步踱到屋外,台阶还没下完,就听有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禀报:“大人,不好了,工匠们已经把桥建好了。”李童大惊,急匆匆来到沟边。只见工匠们仨一群俩一伙,聚在那里聊天。李童问:“四百零一孔桥在哪儿?”工匠们指指前面,四棵横卧的树干露出水面一米多,各有一个弯曲的弧度,靠西边的树往东弯曲,靠东边的树往西弯曲,两两对称,犹如一斧劈下,一大块青石板恰好被四棵树担住,青石板面稍稍向上隆起,不偏不倚,严丝合缝,恰好是一座桥,李童心里也不由得暗暗叫奇。但他却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问:“现在才有一孔桥吗?那四百在哪儿?”路于不紧不慢地指着沟两端撑着石板的四棵柏树数到:“一、二、三、四,不正好是四柏吗?”巧妙地用柏与‘百’的谐音,“四柏零一孔”桥就造好了。太监李童无计可施只能支付工匠们的银两。

文章来源于旅游日志官方网站:www.lvyourizhi.com

旅游日志,您身边的景点百科!

旅游日志QQ群: 466764812

传说归传说,柏木桥不可能用百年,“四百零一孔”桥现在称“四柏一孔”桥。位于山门殿前石台阶下道路的转弯处,此桥还是寺庙与外边的界桥。桥单孔水泥拱券,石砌桥身,方石铺桥面缓坡,桥长5.7米,宽4.1米,桥面到沟底2.5米,桥岸的四角各有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柏树,笔直翠绿,夹立桥旁,桥的西南角立一山石,刻文讲述“四柏一孔”桥的故事。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法海寺主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庑殿顶,殿中明代壁画更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大雄宝殿内顶部有三个藻井、天盖上的"曼陀罗"和菩提像也画得十分精美。

藏经阁

法海寺的最后是一座两层高的藏经阁,始建于明朝,经过重修的。

第三进院

大雄宝殿后,登十七级踏跺,进入第三进院。院中正殿为药师殿,西侧为选佛场,东侧为方丈房。药师殿后,为上山踏道,通往四进院的藏经阁及东西配殿。三进、四进院落中的建筑原都已塌毁,仅剩残砖剩瓦。近年,这些建筑都已陆续按古制修复,重现了明代大寺气象。此外,寺内还有厨库、客房等房舍,寺外有垣墙围绕。

法海寺所存的金石文物诸多,有明代的碑八通(包括残者),佛幢三座,带有铭文的金属器物,诸如钟、磬、炉、瓶等十二件。寺外还有明代残碑十通,摩崖石刻一处。寺外东南山坡上,还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鉴定的冰川擦痕遗迹可寻。

护法金刚殿——山门

护法金刚殿,亦即山门殿,内塑密迹金刚力士像,门额横匾上书“法海禅寺”,系当代佛教大师、书法家赵朴初所题。

天王殿

沿着三十级青石台阶而上,便进入天王殿殿内原有脚踩八怪的四大天王塑像,异常生动,与各地天王雕塑都不同,乃法海寺特色之一。现在,天王塑像已荡然无存,徒以画像充任。

药师殿

殿内有壁画、藻井的复制品。

幢经

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我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北京法海寺内的石经幢,建于明代正统年间。

文章来源于旅游日志官方网站:www.lvyourizhi.com

旅游日志,您身边的景点百科!

旅游日志QQ群: 466764812

Hash:3cc69ac6138cf84a951d2d0e3e7f7606798f78c2

声明:此文由 旅游日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