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武清留下了这么多历史古迹!

京杭大运河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迤逦浩荡,自北而南纵贯武清全境62.5公里。

大运河是武清人民的母亲河,是武清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之一。追溯往古,自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征乌桓凿泉州渠,为北运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凿永济渠,将武清境内的运河永定河相连通,使武清因兼具河海之利为世所重。宋、辽时有萧太后运粮河三条水道入武清经北运河直达北京。金时有漕河接连北运河,北穿武清全境直抵京都。再经元、明、清三朝六百余年的变迁,成为中国北方商贸和文化的枢纽。

武清因大运河而兴盛。大运河千百年来形成的开放、融合与交流的文化特征,培育了运河两岸大批的文人雅士、仁人志士,培育了南北漕运、商贸、饮食、民俗、宗教、建筑旅游等诸方面文化的发达,为武清留下了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

杨村清真寺

杨村清真寺位于武清区杨村镇雍阳西新店街牌坊胡同

杨村清真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坐西朝东,占地面积为292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71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四合院,主体大殿面阔五间,殿内巨柱林立,宽敞高大。新建的寺顶高32米,翘角为160度,整体殿房有20处突出翘角。寺门对面设有照壁一座,进门有一座三重檐楼阁式望月楼,二门上端有“清真寺”三个大字。该建筑内部穿过对厅是四方庭院,北面是三间北讲堂和三间北尔房,南面是三间南讲堂和三间南尔房,正西是主体建筑大殿,面积970平方米,殿分五层,室内采用横置式的平面格局,面阔大于进深,正殿能容纳千人同时礼拜。西北隅设有一座小亭,名曰:“敏拜雷”,为悬念经文设置,地板遍铺凉席,毛毡上罩白布,异常整洁。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寺身为全灰色,顶部铺有黄色琉璃瓦。大殿南侧设有沐浴室。杨村清真寺存有道光年间赠匾“至公至善”、乾隆皇帝所赠“至诚无息”。同治年间穆民赠匾“至公至慈”。民国时匾二块“义在清真”、“大哉乾元”。大殿后墙有吴佩孚题“开天古教”,现保存完好。该建筑是一座融阿拉伯亭殿格局和中国古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回族清真寺建筑。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当地回族官吏亲属家眷、商贩、回族士兵及回族百姓随朱北迁,以实畿辅之地。其中部分安置、落户与水旱码头杨村,今五、六、七、八街,形成回族聚居区并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建起该清真寺。1935年,杨村清真寺受雷击失火后烧毁后殿一层。1937年,杨村清真寺由穆民“纳也帖”原样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村清真寺被破坏。1981年至1984年,杨村清真寺由杨村穆民“纳也帖”和天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拨款对该寺在此修葺,恢复该寺原状,仍有局部尚未修复。1986年8月,武清区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武清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美国加拿大苏丹巴基斯坦四国友人曾到此礼拜。1998年9月,该寺扩建。1999年9月15日,七街清真寺扩建工程竣工,为当时杨村镇最高建筑物之一。

云海寺

云海寺位于武清区大碱厂镇长屯村

天津云海寺原址老爷庙,老爷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由山西省固城县关云祥同乡后裔所建。寺院分前后两殿,耳房相称,前殿供养关老爷和左右护法,后殿供养观世音菩萨,庙门前古槐参天,庙东有古道直通口外。

一九五三年佛像被毁改为学校。一九六四年庙宇被拆,寺内谨存古缸一口,此缸历经辗转沧桑又被请回寺内名曰聚福缘古缸。二零零五年十月于海介先生出资建成云海寺。

鲜于璜碑

鲜于璜墓位于武清高村乡兰城村东

(现已封存,不对外开放)

鲜于璜(44—125)字伯谦。东汉渔阳郡雍奴县人。曾治《小戴礼记》。察孝廉,任郎中。升度辽右部司马,参加窦宪北击匈奴之役。迁赣榆县(今江苏赣榆县青北口)令。父丧离职。服丧后任太尉府西曹尉。汉殇帝 延平元年(106) 迁安边节使,主管幽州、冀州事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又迁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太守。在官以德政教化人民,不施刑治,声誉颇高,因病辞官。 延光四年(125)六月卒,葬于武清兰成村。 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八日璜孙于舫立《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973年5月出土,碑记可补史书之阙。

鲜于璜墓前的墓碑(《鲜于璜碑》)为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后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全碑包括碑座与碑身二部分。出土文物有铜镜、陶仓楼等。

来源:武清文旅

Hash:497f7bcf635d565620dfbca2cda2e4af7ae16a3d

声明:此文由 武清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