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史话

昨天咱们说完头号村的变迁

今天小亦为大家带来了

富源庄的变迁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

一起来看看吧

富源庄

亦庄镇的西北侧,原是由“富源庄”和“恒利庄”两个小庄子合二为一而成。与附近的村庄相比,是个小于“东广德庄”,大于“娘娘庙村”,基本持平“董家场”的不算大的村庄。被凉水河西岸的旧宫一带俗称为“东庄子”。

富源庄和恒利庄最初称“森昌庄”,与东广德庄和西广德庄一样,原本都是清宫总管太监李莲英于清末官准南海子(南苑)招佃垦荒时置办的庄子。但是没置办多久,就作为脂粉地陪送给侄女当嫁妆而转手他人了。民国初年,这里又被一个李姓小军阀和他的军需处长占有。李姓小军阀占西,建起了富源庄。他的军需处长占东,建起了恒利庄。他们建庄不是为了发家,而是为了弄钱,以每年能收到租金为目地。因此,就把庄园的地亩管理,都交给了王管家(又称二地主)。这个王管家既聪明又狡猾,他看出了两位军爷是只爱钱财的武夫,别的啥也不管不问,就在管理过程中从中“骑驴”,往自己腰包里捞钱。修建庄子的用料,用的全是半条砖,而且还是“里生外熟”(即里层用坯,外层用砖),他从中赚了不少钱。据当地老人说,这位王管家对来庄子打短工的贫苦农民也特别苛刻。为了坑人,他专门顾用“刀子头儿”(又称“薅刀子把式”)。他规定,“刀子头儿”一天干多少,打短的就得干多少,否则就白干。因为“刀子头儿”本来就能干,再加上单吃单喝嘴足又多挣钱,乍来的短工很难跟的上趟儿。结果,每天都有不少打短工的被坑而白干。

富源庄和恒利庄都各自筑有土围墙,并有庄子南大门。听当地老人说,最早来这里的仅有七、八户来自山东河北的贫苦人家。因这里地多人少,再苦也能生存。就这样,庄里庄外,人居逐渐增多。

在庄子外,还有一些也来自山东、河北的穷苦农民。最初来这里时没有地方住,就选个合适的地方,修个半地上半地下的地窨子凑合住了下来。在富源庄的西南隅和村西头,就住有这样的十几户人家。当时他们就是住这种地窨子在此落脚谋生的。后来条件稍微好点了,才垒起了土房。因离庄子还有一段距离,也没有个正经地名,被庄里人戏称“三家村”和“四家店”。

在富源庄以北(今五环路亦庄桥西北侧小公园),原有个大土堆子,当地人称之“九龙山”。后来有人在此挖出了一些陶制的“猪”、“鸡”、“瓦罐”和“四合院”等物,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处汉墓遗址。与东北侧二里许三台山发现的汉墓为同一时期。不过,从出土的文物及墓室规格来看,属于汉代一般富裕人家之墓。后来,有人在这里建了一座仅有一间房大的小庙,庙里没有泥胎塑像,仅在墙壁上绘有刘、关、张的画像。据说,这是一位京城商人为酬神而捐建的。再后来,有两户贫穷之人在庙旁盖了几间土房落了脚。

解放后,富源庄与恒利庄合为一起,形成了富源庄行政村。其庄外那几处散户民居,也都自然而然的并入了富源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富源庄已经发展到近150户,约500口人。

富源庄,清属顺天府大兴县。1928年属河北省大兴县。1946年属河北省大兴县鹿圈乡。1948年先后属北平市23区、14区、11区。1952年属北京市南苑区鹿圈乡。1958年属大兴县红星公社天恩大队。1962年改属亦庄大队。1984年属亦庄乡。2000年属亦庄镇。于本世纪初,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在原村址南侧建起了“富源里”居民区,用于富源庄和董家场村民的拆迁移居住房。就这样,“富源庄”搬进了“富源里”。

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张友才

编辑:刘郁竹

Hash:f282b869191c429884ed28bdd6eab31673876a74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