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河穿越了北京中轴线,却一直鲜为人知

本文转载自微信:北京范儿

玉河是哪条河?即便是地道的老北京,多半也答不上来。这条位于京城核心区域的古老河道,对现在的北京人来说,久远而陌生。

什刹海南锣鼓巷之间,有一段宽20余米、长800米左右的河堤,河岸南段的一块石头上写着:通惠河玉河遗址

图片来源/吴超英 汪媛

图片来源/吴超英 汪媛

如今呈现在眼前的这条水系,只是古老玉河的一小部分。在历史上,这条玉河是什刹海前海之水东流,穿过今天地安门大街上的万宁桥,沿着弧形的河道奔着东南一路扎下去,再穿过东不压桥和地安门东大街进入皇城。然后一直奔南,经过今天的北河沿、南河沿大街,再过东长安街,沿正义路出城墙水关注入护城河。明清两代,因为这条河水源自玉泉山,系皇家御用,因此称为玉河。

如今在玉河遗址公园的南端,还矗立着历史考古学家徐苹芳题写的“通惠河玉河遗址”石碑。原来除了皇家御用,这条河另一个显赫身份是皇家元代通惠河的北段,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别看修复后的玉河只有三四米宽,其实在元代,这里是可以行走粮船的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潺潺,绵延数里,绝对是达官显贵夏季消暑的好去处。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因为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玉河已基本断流。两岸杂草丛生,蚊蝇滋生,当年风光的水乡,成了一条臭沟。1954年,北京市政府将这段玉河完全变成暗沟,万宁桥也一起被埋进地下。所以大部分北京人都没有见过这条神秘的河流。直到2009年,这段玉河通过暗渠改明沟的方式,才得以再次与世人见面。

这次重修,著名的东不压桥再次出现在玉河之上。这座桥位于地安门东大街的北侧,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因为位于地安门以东,且皇城墙没有从其上跨过,因此得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这座桥与通惠河同龄,也是建于元代。此次挖掘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不压桥桥面虽为元代砖石,但桥基却为一水儿的明代城砖。专家推测,应该是明朝时,这座桥梁曾大修,换过基石,才会出现如今这样明显的混搭特点。据附近老住户说,东不压桥桥孔龙门券上石雕的龙首十分精美,20世纪50年代拆除时,不少老百姓都来围观。这次修缮,也专门增修了券脸,桥上还加装了精美的玉石栏杆,成为玉河上一道重要风景

东不压桥路北,还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四合院。这便是清代古刹玉河庵。从《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看,庵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曾经有房十五间,佛像六十余尊,是一座小庙。据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出售治疗风湿的药膏,不少来玉河游玩消夏的人,都会进庙求药。如今小庙保存完好,山门西侧还立着青石碑一座,两进院落均有正殿三间和东西配殿。

玉河本是皇家水系之一,明清两代是达官显贵专用的消夏场所。但随着清朝的灭亡,玉河失去了至尊无上的政治地位。进入民国后,逐渐荒废。但在它的上游,却有一处消夏场所,如火如荼发展起来,这便是什刹海畔的荷花市场

每年农历五到七月,正是北京酷暑之时,但同时也是什刹海畔荷花盛开的时候。片片荷叶,阵阵清香,引得无数百姓到此消遣。一些有头脑的小商贩,利用什刹海出产的莲藕莲子菱角等河鲜,做成冰镇甜品,推车贩卖,渐渐形成一个热闹的消夏市场。到了清末,荷花市场已逐渐成型。

那时候老北京人消夏纳凉的好去处,主要集中在荷花市场、葡萄园、菱角坑和二闸,这几个地方也被合称为“四胜”,其中又以荷花市场最出名。曾任北洋政府大理院院长、修订法律馆总裁的余棨昌,在《古都变迁纪略》中写道:“十刹前海,万柳沿堤,风景绝胜,昔为夏日游客载酒嬉游之地”“昔日荷花最盛,为消夏第一胜地”。由此可见,当时的荷花市场,还是人气颇高的商圈。

不光是平民,当年来荷花市场消夏的大人物也不在少数。比如住在什刹海畔的前清摄政王载沣,常到荷花市场的小西湖茶馆喝茶;京剧名票溥侗、国画家溥心畬都是前清宗室,但也常到荷花市场转转,与民同乐。至于孔祥熙、梅兰芳、王瑶卿等各界要人,更是经常出入这里。直到1950年,荷花市场彻底停办。如今的荷花市场,贩卖吃食的小贩早被各种特色餐厅和酒吧代替,但在水边修建雅座的习惯,却保留至今。

玉河、荷花市场一直等静静看着这座古老的北京、有趣的人们......

图片来源/吴超英 汪媛

今天,《这里是北京》为您讲述这条穿越中轴线的河水故事。

这里是北京

水乡北京,我们一等七百年。

逆水而行,造就京城小秦淮

中轴线,为何紧贴一片水?

什刹海,到底是一座庙还是十座庙?

《这里是北京》特别节目

《穿越龙脉》之《水上中轴线》

《这里是北京》

播出时间:10月6日 22:40

联系我们!

《这里是北京》

Hash:00e8ff45e5644d1b84872f087c302fcbc4b2a758

声明:此文由 BTV这里是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