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出土一唐将墓志碑,因其上25字的罕见字体,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要说历史上的考古故事,有的可能还真的比盗墓故事还要曲折离奇。

1971年12月22号,在陕西的考古专家们就遇上了一件让他们心潮澎湃的考古意外发现。

当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就开始对当时陕西的一些主要陵寝进行了保护性的确认研究和对一些被盗掘的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工作。

主要原因是在一些比较著名的陵墓,比如李世民的昭陵附近有许多陪葬墓,是在千年的时间内被盗墓贼没少光顾,有消失的风险。

所以专家们就是希望对昭陵附近的陪葬墓进行保护性发掘,看看这些已经被盗墓贼毁坏殆尽的古墓里,还有没有什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以及构造发现。

他们对于这种发掘自然不会抱有太大的信心,因为许多珍贵的文物可能已经被盗墓贼都抢走了。

尉迟敬德墓志碑

然而在1971年12月22号这天,考古学家们在一座被盗墓中非常惊讶地发现了一件完好无损的国宝。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原来这座墓的墓主人,就是我们经常在过年时候贴的门神之一尉迟敬德,也就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凌烟阁24功臣之一,李世民的爱将。

被盗的墓中还有可称为重大发现的文物,这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他们原本以为盗墓贼在劫掠过程中,风卷残云,一般将所有的值钱的文物都截掠走了,但是没有想到,却留下了这个珍宝。

这个东西不仅有历史价值,而且有着非常丰厚的稀有文物属性,市面上的许多珍贵文物之所以会有那么高的价钱,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结果,而这块石碑正是如此。

这块石碑上其实就是刻着尉迟敬德的墓志文,一共有50行字,用楷书写成,一共写了2218个字。

这个石碑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人们对尉迟敬德的认知,在这个墓志铭中他说自己是河南人,而在旧唐书则记载他是山西人。

《旧唐书》说:“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 《新唐书》说“尉迟敬德名恭,以字行,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从军高阳,积阅为朝散大夫。”

此外这个墓志铭还说,尉迟敬德和他的妻子三代以上都是高官。

很多人的印象中则说他是一个出身民间,出身贫困的铁匠。

其实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上面提到他的真名叫尉迟融,而非尉迟恭。这是一个非常颠覆人们认知的事。

这也算是这块石碑所具有的揭示真相的历史价值。

无价之宝:阴刻飞白书

除此之外,这块石碑的志盖顶还有着非常重要文字,那就是罕见的阴刻飞白书上面写着:

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

这段文字并没有多么厉害,让人震惊的是这上面的飞白书字体因克飞白书是非常罕见的字体,能够在墓碑上出现,更是非常稀有,因此这25个字的飞白书也成为现存文物的珍品,无价之宝。

飞白书亦称“草篆”。是书法中的一种技法,指在书写时,毛笔笔头没有完全出墨,出现枯笔,使得笔划中留有拖丝或留白的现象,因令人以飞动之感,故称飞白。

这种书法出自汉朝大书法家蔡邕,飞白盛行于唐代,唐太宗本人即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贞观十八年二月十七日, 太宗赐宴于玄武门,三品以上的政要全部出席。太宗操笔作飞白书,相当壮观!

后世逐渐没落……

由此被国家评为一级文物,所谓物以稀为贵,作为如今唐墓中绝无仅有的阴刻飞白书墓志盖,价值无量,如今是昭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那群没有文化的盗墓贼在盗掘完陵墓之后抢走的都是一些金银珠宝之类的看似值钱的东西,却将最重要的国宝留了下来。

如果当年那群盗墓贼知道这个被他们遗弃的文物可能会比他们盗走的文物加一块儿都更重要,不知道到会不会气到吐血。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但凡盗墓贼中出了一个文化人,懂得飞白书的重要价值,到时候这个国宝恐怕也会不翼而飞,甚至会流落海外,像许许多多的珍贵文物一样再也消失不见。

Hash:e129c3030bb2c998371dd7d91b80fde0d67fde8d

声明:此文由 历史好奇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