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不远游,带你探秘荥阳国宝遗址

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历史上,荥阳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社会贤达和仁人志士,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郑虔、晚唐诗李商隐,宋代的王博文父子等都出生于荥阳。

元旦不远游,那就去荥阳转转吧!

Happy New Year | 新年快乐

尺 塔

千尺塔,又称曹皇后塔,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大阴沟西南大周山顶之圣寿寺内,修建于北宋。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称千尺塔或曹皇后塔,均源自一段传说故事。相传北宋仁宗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大周山下朱家峪选纳曹家女子做了皇后。日子久了,皇后思念家乡,仁宗便命在京城建“看家楼”,在其故乡建千尺塔,使她能在汴京城看到故乡之塔,以解思乡之愁。

因塔需高千尺,方能使皇后看到,故久未建成。为此许多官员、工匠被贬杀。后有能人献计,以羊群驮砖,把塔建于大周山顶。塔成,从山下至塔顶千尺有余,曹皇后得以遂愿。因此后人便称此塔为千尺塔或曹皇后塔。

千尺塔建于圣寿寺内,应为寺院所修之宗教建筑物。寺内现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碑,在言及大周山形胜后说“此定光所以至也。是虽去矣,灵气犹存;身虽逝矣,骸骨尚在。此塔记之所以立也”。此段记述说明,定光和尚(五代至北宋早期人,为北宋高僧。主要活动于南方江闽浙一带,淳化年间〈990—994〉坐化)曾来此山并圆寂在这里,千尺塔即是为纪念他而建。

该塔坐北朝南,为九级(1989年维修时第八级尚存局部,第八级以上无存,按一般规律,应有第九级。)六角形楼阁式砖塔,1989年维修时存高12.981米,维修后高度为15米。塔体用长0.315米、宽0.15米、厚0.055米规格的青砖,以白灰、黄土混合浆作粘合剂砌筑而成。每级塔身带叠涩檐,除上部两级外,各级叠涩檐上部又砌出象征性平座。在1—7级塔身南面中部,辟真假门洞,塔内上下布置两个相互分隔的六角形塔心室。

千尺塔原来之砖铺散水已不存在,散水下即为素土夯层,即整座千尺塔实际坐落于地表之上,塔基高0.57米。

塔基之上为第一级塔身,高2.357米,底边长2.715—2.75米不等。南辟一门洞,通向塔内塔心室。门洞宽0.825米,深1.26米,外部原高约1.575米,内部高约1.746米。

第一层塔心室平面呈六角形,底边长1.25—1.5米不等。室内六壁距地表1.46米高的部位砌出普柏枋形。

第二级塔身高0.875米,边长2.525—2.655米不等。叠涩通高0.72米,叠出宽度0.232米。南面塔身中部砌一门,通向该塔上部塔心室。该室呈六棱筒状,通高5.72米,贯通第二至第五级塔身。

第三级至第七级塔身形制大体相同,各级塔身向塔心逐渐收进,此五级塔身南部各砌一假门。门上部均雕作莲瓣形。

第八级塔身高0.12米,边长0.89—0.95米不等。南部无门饰。

此塔在塔身的砌作、叠涩檐的砌作和反叠涩排水处理构造及翼角起翘的做法等方面使用了不同的砌法,砖结构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尤其是排水处理构造及翼角起翘的做法,系采用类似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面曲线处理的手法,使在侧面观之形成一优美的弧线,重要的是可使塔檐的流水在下泄时产生向外的冲击力,使水流得更远,对减小水害,增加塔的寿命有重要作用。塔檐的技术处理和艺术造型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堪称匠心独运。

苌村汉墓

苌村汉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西韩村和薛村。

苌村汉墓包括狐毛冢、狐偃墓、狐突墓。经调查得知,狐毛冢,墓冢高约10米,直径约57米;狐偃墓,高约20米,直径60米;狐突墓,高约9米,直径13米。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狐毛冢未经正式发掘,1994年10月因被盗而得以进入墓室对墓葬进行了调查。墓室为砖石结构,坐南向北,分别由甬道、前室 、东侧室和三个后室组成,全为拱形顶。南北总长约17米,东西总长约20米,最高约5米。墓壁厚约1米,其中外层砌石块,厚0.7米;内层砌青砖,厚0.3米。甬道前后各有一道石门,石门正、背两面均刻高浮雕铺首衔环,正面还有浅地线刻图案和朱绘木纹。甬道两侧和前室四壁及顶部满绘彩色壁画,色彩鲜艳,总面积达30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尚有100平方米。其内容包括楼阙庭院、车马出行、神话故事、珍禽异兽、乐舞百戏等。

甬道内壁画保存较差。侧壁绘皂衣和赤衣人物,并多有隶体墨书题榜,可以大致辨认的有:“□君解艺”、“门下贼曹”、“门下□、“功曹”、“骑吏”、“郡官□”、“主薄”等。拱顶下部绘楼阙庭院,红柱绿顶,色彩鲜艳;拱顶中部绘菱形藻井图案。

前室侧壁的壁画画面分上下四层,用赤线分界,多为车骑出行图。车骑队伍排列整齐,气势宏大,一些车辆有隶体墨书题榜,如“郎中时车”、“供北陵令时车”、“长水校尉时车”、“齐相时车”等。不少车骑、人物保存较好,构图多样,色彩鲜艳。车辆的类别有:斧车、白盖轺车、皂盖车、皂盖朱左番轺车、皂盖朱两番轺车、赤盖轩车等多种。南壁后室门外侧绘有伎乐人物。西壁为珍禽瑞兽,车马出行。上部用红色云带组成一方框,内绘两个半身人物像,南侧绘一珍禽,面向北,身体左上方有墨书题榜“凤凰”二字。半身人物像似为墓主人。墓顶侧壁绘界格,内绘珍禽异兽,神话故事。构图巧妙生动,色彩艳丽。正顶由绘菱形、长方形和莲花等图案的藻井组成。

此墓葬早年多次被盗,但墓葬形制、隶书题榜以及壁画的内容、技法、人物服饰,特别是大量的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题材,具东汉晚期特征。该墓规模大,壁画内容丰富,壁画艺术水平高,是郑州地区继新密打虎亭汉代壁画墓之后汉代大型壁画墓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对研究汉代社会、绘画艺术、墓葬葬制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大师姑遗址

大师姑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行政村周围,除东南角一部分出荥阳市外,绝大部分布在大师姑、杨拐与杨寨三自然村南部,东西平均复原长度为965米,南北复原长度为620米,面积约51万平方米,为夏代城址,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荥阳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杨拐和杨寨遗址,当时命名为杨拐遗址,确定为商代,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2年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因发现遗址延伸到大师姑,面积比原来的要大得多,遂改称该遗址为大师姑遗址。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勘探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以上。

发掘工作的最主要收获是,确认了大师姑遗址实际上是一座规模较大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城址,城址由城垣和周围的城壕组成,并延续使用到二里岗文化时期。在城址内还发现清理了大批重要的夏、商时期的其它遗迹。城址内部的二里头文化堆积以二里头文化二、三期和四期偏为主体,主要有灰坑、灰沟、房基、墓葬和大量的陶器遗物。此外,在该城址之城垣和护城壕沟之间,还发现一处和护城壕沟平行分布的大型早商环壕。城垣和城壕:城垣,据局部解剖情况,现存城垣顶部宽为7米,底部宽约16米,残存高度为3.75米。夯土城垣的结构较为复杂,经过了多次的续建和修补,堆积层次可达7层。城壕分布于城垣外围四周。根据发掘资料,此壕不甚规则,现存沟口上距地表1.4—2.6米,沟深2—2.8米,沟口宽5—9米。断面呈倒梯形,上宽下窄,平底或圜底,总周长已发现2450米,复原长度为2900米。

大师姑城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文化面貌上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类型基本相同。根据现有资料,其性质推测有两种可能:其一,它是夏王朝设置在东境的重镇;其二,它是二里头文化时期某个方国的都城。关于后者,文献资料和甲骨文材料都记载夏代有大量方国存在。如在夏朝的东境就存在着葛、韦、顾、昆吾以及有缗、有仍、戈、商等国。经学者考证,在上述这些国中,地望与大师姑城址比较接近的可能为韦、顾两国。但最终的结论,还有待今后继续工作来解决。

大师姑城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四至和城垣分布清楚的二里头文化大型城址,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夏代方国和夏代社会结构乃至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对于探讨夏代晚期夏商文化的关系、夏商交替年代等重大学术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汉、霸二王城址

王城霸王城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的霸王城、汉王城两村北部,现存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城址地处广武山顶北侧的浅山丘陵地带,北濒黄河,周围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其中汉王城址,西临东张沟,居于鸿沟之西。霸王城址位于霸王城村北,东临薛沟,居于鸿沟(广武涧)之东;它们隔沟(涧)相对峙,耸立于两山头上,形势相当险要。

汉王城以汉王刘邦修筑并作为军垒故名。由东西并列二城组成,两城间有一城墙相隔。西侧为一座小城,因有传系刘邦军师张良所居,故又称张良城或子房城。东侧为大城。从城墙结构和布局上看,两城应为一座城,也就是说,张良城是汉王城的一部分。霸王城,则以楚霸王项羽修筑,并作为军垒得名。

城墙现存总长约1000米,其中汉王城南墙515米,霸王城南墙319米,最高10米,最宽约30米。城墙采用分段板筑夯成,由外侧护坡及墙芯两部分组成。前者土质黄褐疏松,夯层较厚,一般0.08—0.18米,夯窝直径较大,一般在0.08米以上;后者土质红褐,夯层较薄,一般厚0.07—0.09米,夯窝直径0.05—0.08米,十分坚硬,时代早于外侧,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所筑。战国时,此地为韩国所辖,城或为韩筑。近年在霸王城西半山腰发现的霸王城西城墙顺山岭而下,说明霸王城不全在广武山顶上,而是依山就势,向前突出抵近汉王城。《史记》记刘、项在此对语双方能够听见,项羽伏弩射中刘邦胸,说明二城相距较近。霸王城半山腰这一段城墙的发现,印证了《史记》所载不诬。

两城址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从城内外及城墙内可采集到较多的遗物残片,主要为陶器、陶建筑构件和铜兵器。陶器有饰绳纹的陶盆、陶圜底罐等,建筑构件为绳纹板瓦和筒瓦等。铜兵器有铜镞、铜矛和铜戈等,其中2件有铭文铜矛、铜戈,为战国晚期韩国兵器。

汉霸二王城址,自古就是一处军事要地,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斗争史特别是楚汉战争史具有重要价值,至今研究军事地理的人仍常来考察。古代不少著名文人如李白韩愈等曾前来凭吊,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对后世具有较大影响。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象棋,包括棋盘的结构(如楚河汉界)、棋子的颜色、博弈格局的设定等,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都从汉霸二王城刘、项双方对垒争战的故事和战场的空间布局上,得到了启示,催生了灵感。

京城古城址

京城古城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贾峪镇、乔楼镇交界处的京襄城村周围。时代东周,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司徒郑桓公东迁寄孥之所,东周初年郑武公初都之城,后为郑之京邑。郑庄公封其弟太叔段于此。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周有“叔带之乱”,郑文公迎襄王居此,故亦曰襄城。汉置京县,并截取北部筑东西横城为京县治所。北齐天保六年(555)省入荥阳县。后合称京襄城至今。

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10米,东西宽1499米,周长6620米,因数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今地面所存城墙明显者尚有9段,总长千余米。其中东南城角、西南城角、西城墙中段和东北角一带等处保存较好,西墙中段、东南城角高出地面近10米。城墙基宽约40米。城墙基础与城墙均为板筑,西墙木棍孔及夯层十分清晰,夯层厚0.05—0.12米不等,夯窝圆形,直径0.05—0.08米。

京城南、东两面为京水故道,也是京城的南、东护城河,今为深沟峻壑。东部城内阴司涧有龙山文化遗址,西南城角城墙之下有商代遗址,由此可知此处经营在武公东迁之很早以前就已开始。

城内留有“御路岗”、“老王”等地片名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在城内发现有大面积夯筑基址,说明在京城内曾有大型房屋建筑。

在京城内外地面及断崖上,随处可见商、东周至汉代的陶片,在京城外诸村庄及京城内横城(汉京县城)之南,发现大批战国、汉代空心砖墓葬。砖上画像式样繁多,是研究汉代历史与社会生活及科学艺术的珍贵资料。汉《韩仁铭》碑即出土于此。1979年,在城内东北部曾出土两枚重约500克的马蹄金。

2013年8月20日对西城墙中段长约214米的墙体采取防治植被再生﹑从城墙两侧培土﹑对城墙裂缝部位注浆填实﹑对城墙个别坍塌部位进行加高夯筑的维修方法,城墙加固工程于2013年12月20日竣工。

荥阳京襄城

京城城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贾峪镇、乔楼镇交界处的京襄城村周围。城址平面形状近呈长方形,南北平均长1810米,东西平均宽1499.5米,城垣周长6620.5米,面积272万平方米。

京城城址处于嵩山山区向东部黄土平原过度的缓冲地带边缘区,这里沟壑分布较多,北部约3公里即为壇山,城址周边地势较为平坦。

2012年6-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京城城址建立保护规划,组织技术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通过调查勘探发现京城城址布局较为清晰,城址内文化层堆积较厚,一般在1-3米之间,最厚处可达4米以上,而且遗迹及其遗物也十分丰富。

京城城址现地面尚残存城墙有2800余米,其中东南城角、西南城角、西城墙中段和东北角一带等处保存较好,最高处高出地面8.8-13.8米,城墙墙基最宽处10.58-31.77米。墙体均为版筑,西墙木棍孔及夯层十分清晰,夯层厚0.05-0.12米不等,夯窝圆形,直径0.05-0.08米。京城的南、东有护城河,现为深沟峻壑。

京城内外的地面及断崖上,随处可见商、周至汉代的残陶片,周边及内部也多埋葬有大批战国、汉代以来的墓葬。

京城城址此次的调查勘探区域,主要是围绕着城内现状道路、部分农田地、城垣两侧及城外围来进行的,共调查勘探面积约145万平方米,确认城垣和护城壕各1周,卡探城门7处,城内发现网状道路5条,沟5条,墓葬和灰坑分布区5处,汉墓2座,灰坑5处,窑1座,房址1座以及城外外环壕1周等。

城外外环壕的发现是京城城址整体布局中的新发现,外环壕分布于城址的北部与东部,其南外壕与西外壕基本于城址的南护城壕和西护城壕相贯通连接,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2582米,东西宽2003米,环壕口宽18米,深5-6米。填土为黄褐色淤土,包含有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残片。外环壕内侧暂未发现有夯土城垣。

网状道路南北向东西排列两条,东西向南北排列三条,亦是新发现,路宽2米左右,道路两端均直通城门口,呈网状布局,说明城址早期已有规划功能分区。

这些新的发现为研究京城城址的整体布局结构以及社会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资料。

娘娘寨遗址

娘娘寨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包括寨杨村大部及其西部的大片农田,西南为龙泉寺冲沟,北临索河,东依一条宽近40米的近代冲沟,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文物初步调查时发现该城址,2004年核查时通过试掘得以进一步确认,并被称为娘娘寨遗址,因其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重要,被列入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先期发掘的文物点之一。2005年5月以来,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发掘1.5万平方米。

发现和勘探工作前期主要集中在被称为娘娘寨(实际上是内城)的内外,发现大量的遗迹和遗物,自2008年6月以后,随着对娘娘寨外围进行大范围的文物调查和勘探,又在地表下发现了外城墙、外城壕以及埋葬有众多墓葬的墓地。从而证明娘娘寨城址是座具有内外城郭的大型古代城址,并因此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截至目前,共清理城墙、城门、房基、夯土基址、墓葬、灰坑、水井、陶窑等各类遗迹1600多个(座),出土陶器(最多)、石器、骨器、蚌器、小型铜器、玉器等大量遗物。

城址内的文化遗存分为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西周、春秋和战国几个时期。其中,遗址之西周文化地层被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破坏殆尽,多以坑状和墓葬等单位遗迹为主,从所出遗物特征来看,传统的西周文化早、中、晚期陶器均有,器物组合为鬲、罐、豆、盆、簋、瓮等。西周早期遗存较少,遗物特征为早期偏晚。西周中晚期遗存相对较多。内城墙始筑于西周晚期,现存城墙上部为东周时期扩建;外城墙始筑于春秋,战国时进行了扩建。

娘娘寨城址的发掘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城址是新发现的西周时期城址;第二,城址的发掘,对郑州地区乃至全国西周城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第三,城址是郑州地区考古发现的第一座西周城址,是郑州地区西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秦王寨遗址

秦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枣树沟行政村秦王寨自然村西北部的山顶台地上,仰韶文化。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地处广武山顶,属浅山丘陵地貌,整体为一弧立的台地,周围除东部外多与自然冲沟为邻,北部、南部分别为枣树沟和寨沟,西部临崖并与黄河相望。在台地南、北断崖下,有废弃的近现代农民窑院。台地平面形状极不规则,地表较平坦(经过平整),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1921—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少数几处典型仰韶文化遗址之一。1951年4月,夏鼐率中央考古研究所河南调查团一行4人曾来此调查。

秦王寨遗址至今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几十年来不少学者曾慕名前往进行考古调查,积累和发表了一些资料。有关资料表明:秦王寨遗址文化层厚3—4米,地表散存不少红烧土块、陶片和残石器等,采集的标本有陶钵、陶罐形鼎、陶碗、陶豆、陶小口尖底瓶、陶环及石斧、石棒、石环和蚌铲等。这些文化遗物延续时间较长,至少可分为三期,分别与郑州大河村的二、三、四期相同。而所称之秦王寨文化类型主要是指其第二期。这三期陶器的主要特征是:仍以红陶为主,约占60%,灰陶约占40%,和早期仰韶文化的陶器相比,它的红陶所占比例下降,灰陶比例上升。器型盛行三足器及平沿折腹盆、弦纹折腹罐、小喇叭口圆腹瓮、镂孔折腹豆、浅腹平底甑等。陶胎厚薄均匀,陶色鲜明,火候较高,造型美观,比例匀称。还出现了厚仅1—2毫米的薄胎器。纹饰以彩陶最多,约占泥质红陶的40%。彩陶中代表性的图案有∽纹、X纹、网纹、圆点同心圆纹、六角星纹、睫毛纹和太阳纹等。色彩多为棕、红或黑、红两彩兼用,也有少数红陶抹光后上黑彩和灰陶抹光后上红彩的。彩陶中最突出的是白衣彩陶,其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图案繁缛绚丽,笔道流畅,为彩陶文物中的上品,体现了当时秦王寨人很高的制陶艺术水平。

在遗址周围的断崖上,还暴露有房基、灰坑、墓葬等遗迹。其中房基1座,墙壁存高0.4米、宽0.36—0.40米,其建筑技术水平较高,墙内留有清晰的立柱、横木和芦苇束构成的“木骨”痕迹,墙壁被烧烤成坚硬的砖红色。这种用木骨整塑和大火烧烤墙壁技术的运用,使得造成的房屋,近似于陶房,具有防潮保温、坚固耐用等优点。

秦王寨遗址发现后,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过较为广泛的影响。当时不少学者的文章中都有提及或论述。20世纪60年代,国内提出了秦王寨遗址为豫中地区仰韶文化的一种主要类型的观点,并逐渐被学术界大多数人所接受。

青台遗址

青台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北岸的岗地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仰韶文化,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最初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瑞典考古学家T·J·阿尔纳派人调查发现。青台遗址的重要考古发掘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郑州市博物馆和郑州市文物工作队(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6次连续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使青台遗址的文化面貌得以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青台遗址是中原地区一处著名的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即大河村类型)的遗址,因其发现早、规模较大、遗存丰富、地理位置重要和多次进行考古发掘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青台遗址出土的房基、人骨、钙化纺织品(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实物)、粟粒、动物骨骼、生活和生产用具,对当时人类生活状况、生活环境、纺织技术、制陶技术、原始农业状况和早期美术史的研究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构想。目前,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申报专项课题,再次对青台遗址进行科研发掘,探索丝绸的起源。

2015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申报“青台遗址丝绸起源”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青台遗址按区域、计划展开发掘。由于揭露面积有限,遗址中房子和灰坑(窖穴)的分布,是否经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墓葬上部覆盖的一层红烧土层是否与祭祀或葬俗相关;灰沟是否与围沟或排水设施相联系;环壕及出入口的时代布局结构等,需进一步揭露发掘,分析研究。与丝绸起源相关、埋葬包裹儿童尸体的丝织品瓮棺发现2处,将采取整体提取的办法,进入实验室更好的提取和保护,是否有丝织物有待下步工作验证。

织机洞遗址

织机洞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北一座浅石山西侧的半山腰上,面积约600平方米。旧石器时代,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织机洞地处嵩山北侧的低山丘陵区边缘,其周围丘陵绵延,沟壑纵横,以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较为发育。洞为自然形成,呈开放性石厦状,口宽13—16米,原洞深40米,现存进深约22米,面积300平方米。洞前有宽30—60米的季节性河床,洞口高出河床底部30米,洞下为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的半月形河谷台地。

织机洞遗址最初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确认于1985年的第二次全国文物大普查。1990年—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先后多次对其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余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深厚,发现了极其丰富的遗迹、遗物和动物化石,获得了重要收获,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遗址最深厚处地层深达24米以上,从底部向上划分为23层,其中第23至第19层为全新世土状堆积,第18至第1层为更新世遗存。

在23个地层中,全新世地层之第22层为秦汉文化层,第19—第21层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层。而第1—第18层均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又可分为早、晚两大段:第1—第12层为早段;第13—第18层为晚段。

织机洞遗址的旧石器文化受到北方中国猿人技术的影响,并且有新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织机洞遗址是继北京猿人洞穴遗址之后,北方地区发现的位置最偏南、时代较早、石制品最丰富、最重要的一处洞穴遗址,故被誉为“河南第一洞”、“中国第二洞”。由于织机洞遗址地处中国的中部,因此,在研究旧石器时代中国南北方文化交流中,处于有利和重要的地位。

从对研究目前古人类热点问题之一的现代人起源问题来看,织机洞遗址也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价值。近年世界人类学界应用DNA技术,通过线粒体测试,认为世界人类因7万年菲律宾火山大爆发,引起地球进入冰川期,导致世界人类除南非人外均已灭绝,而中国人则为南非人的后裔。织机洞遗址具有典型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特征,没有发现外来文化因素,所以对此种观点提出了重大挑战。这里进而成为世界人类起源的重要研究圣地。2005年10月,“织机洞遗址与东亚旧石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荥阳召开,参加织机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韩国等。莅会的专家与学者对织机洞遗址的重大价值一致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Hash:2d21526e8db0e093fbc447d5cdaec4de02a0e2ed

声明:此文由 河南省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