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造像:一像一世界
北齐彩绘菩萨像
南北朝时期,北方提倡石刻,南方禁立石刻,形成截然对比。北朝石刻从形式上来看,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谓之摩崖,撰文刻石埋入墓穴谓之墓志,刻石记事谓之碑碣,造像附题的铭文谓之造像。摩崖、墓志、碑碣不独北魏时期存在,唯独造像,于北魏之际的数量和成就居于巅峰。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
造像,就是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一定的形象。古代为生人、亡人或自己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在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河南龙门造像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记《宋韩谦造像》和《北魏徐常乐造像》等。造像和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
自西羌的宦官王庆时于太和十二年(488)造立《大代晖福寺碑》之后,造像之风始盛。严格来说,造像是古代宗教雕刻艺术的一个种类。单独成件多见于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有大的发展。加上西域交通频繁,中外文化得以交流,雕刻技法、图案装饰不断籍以汲取新的养料。一班贵族豪门、文臣武将习于奢靡生活,一心想造佛修福,长保富贵。更多则是中层信徒一人或多人出资雕造,在碑身一面、二面或四面以浮雕、线刻形式开龛造像,也常刻有发愿文或供养人姓名及纪年,用以还愿或施功徳。造像上刻有供养人姓名,供养人即出资人,有的由一人出资,有的由几十甚至几百人共同出资,这些人都在同一个地方结社,称邑社,一般人称邑子(即同乡),领头人为邑主,可见在社会中的地位差别。
北魏比丘道休造弥勒佛像
从地理形貌上来说,造像密集分布地的石层结构为石灰岩,石质均匀坚细,易于开采加工,具有坚固性、吸水性以及很好的胶结性、磨光性、不透气性,故能施以极为细致的雕刻。凡此种种条件下,一个个华美无比、雕刻精致的造像就诞生了。
北魏比丘惠辅造弥勒佛像(局部)
“造像”二字本身就非常传神,值得玩味。时至今日,也经常会提到“制造”二字,最典型的莫过于“MADE IN CHINA”。造像因刻工之缘故,谓之“造”十分妥帖。古人所用的字眼,异常精辟,归根结底决定于汉语言的丰富性。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得益于汉字,这种文字必定不简单。
北魏彩绘菩萨像
造像书风异常吸引人。造像虽经刀斫斧削,稍嫌生硬,或锋芒毕露,不讲含蓄,但天然之功,不假雕饰、一任自然,令后世望尘莫及。随手取一小品,可以展玩许久。后人即便苦心经营,未必能及,有时流于皮毛,描龙画凤,去天趣益远。如今审视很多的造像,风化剥蚀过甚,以一种“不完整的形态”示人,却又因此而愈加生动。如若翻刻一通,精美齐整,失却韵味。犹如有时看到T台上的美人,虽然华丽服装,身材傲人,但浓妆艳抹,终不比山野村姑自然。再者,岁月积淀的魅力无法替代,人为之力,终不敌自然之功。这当中,“龙门造像”在书法史中的影响最大,代表作称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即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杨大眼造像》,又被称为“龙门四品”,是龙门石窟两千余种北魏造像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另外还有《贺兰汗造像》、《马振拜造像》等。
北魏彩塑菩萨像
造像兴衰存废与宗教相关。造像见证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北朝佛社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佛教发展的时代见证。佛教一方面与儒家思想混杂合流构成“儒释”,另一方面与老庄思想交叉构成“佛道”,存在一个相互结合教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佛教历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伴随着中国大一统王朝的重建而独立发展并直抵高峰,在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一向以忠孝伦理道德为中心,大到社会秩序,小至家庭关系。佛教为了获得发展的需用,首先由沙门法果解决了拜佛与忠君的关系,孝的问题也顺应而解。佛社造像把崇佛与儒家忠孝思想合而为一,既可以达到崇佛,又可以尽忠尽孝。龙门石窟的诸多造像,都是将为皇帝祈愿和为祖先邀福结合起来的实例,说明了佛教及佛教艺术逐渐接受儒家忠孝伦理思想的影响,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时至今日,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今常见的来自于佛教的语汇就有五百多个,如现在、单位、爱河、烦恼、浩劫、宿命、随缘等。
北魏贾智渊早背屏三尊像
造像包含民间文化的因素,与文人士大夫的书法创作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就哲学体系而言,同属中华文化的认识论和阴阳观。民间艺术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本原哲学本体,文人士大夫表现的是人的情感理念。简单地说,造像寄予的是生死,更粗陋直接一些,《兰亭序》同样是生死观,更精美含蓄一些,两者本质一致。每一尊造像与人的内心都是一种合拍的生活节奏方式,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敬”,一种敬畏,一种诗意,一种修养。
北魏贴金彩绘背屏三尊像
造像从形式上来看,一是书法,文字的艺术魅力;二是发愿文内容,个人直接的精神寄托。造像题材通常是民众崇奉对象的反映,发愿文主要表达信徒的愿望和追求,包含了对佛教信仰的认识与理解。常见的发愿文多半为三言两语,难成系统,这一情况真实地体现了多数信徒的水准,但也有一部分信徒对于佛教具备系统的认识。
造像在当时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载体。作为一种仪式,具有中介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神性”文化,冥冥中有不可言说的部分,在祭祀、祭神、驱妖、巫术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仪式,由此可以产生寄托和感悟。造像也是一种信仰,记录了佛教在当时的兴衰流变,与儒道的融合。造像相对于墓志来说,字数内容极少,具有固定格式,这是风俗制度的要求,文字书写,加上人文内涵,耐人寻味。造像是一种多元融合的产物,是一种美的艺术,更是一种美的创造。
藏品合作,前有投入后有佣金!有付出才有回报!
如果看完文章还是无法知道自己藏品的真伪!
欢迎咨询137 1092 8560,免费在线为你解答!
Hash:4d945712efddd3786d241a280c791fe06684f23e
声明:此文由 广东宝宝文化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