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多年前,这段许昌之旅让人潸然泪下

180多年前,这段许昌之旅让人潸然泪下‖老家许昌

文‖窦永革

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河南开封襄城的官道上,一辆马车卷起阵阵尘土,驶向许州椹涧。车上载着几个风尘仆仆的行人,领头的名叫完颜麟庆。这是他由河南按察使调任贵州布政使,正奔波在赴任的路上。

完颜麟庆(1791—1846),清代治河名臣、知名学者。字伯余,别字振祥,号见亭,满洲镶黄旗人。其父完颜庭鏴官至泰安知府。其母恽珠为汉人,出身江南名门,是清初常州画派代表人物恽格之后,阳湖(今江苏武进)才女。她能诗善画,所纂《兰闺实录》《国朝闺秀正始集》影响深远。可以说,完颜麟庆在文学上的造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接到任命后,完颜麟庆的母亲担心路途险远,催他早日启程,又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礼物——手绘红梅扇面。为了表达思念和鼓励,她又在扇面上题了一首短诗,寄托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由衷关怀和殷切期望。

完颜麟庆毕恭毕敬地接过母亲的礼物,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赴任的行程。经过三天的奔波,他顺路来到了许州椹涧镇,专门到蔡顺祠拜谒。

蔡顺祠内供奉着孝子蔡顺。站在蔡顺塑像前,完颜麟庆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蔡顺孝母的故事。

蔡顺是汝南人。新莽末年天下大乱,他与母亲避难于椹涧,采食桑椹充饥。赤眉军见他将黑色、红色的桑椹分别盛放,好奇地询问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熟透了,给母亲吃;红色的发酸,留给自己。一番话感动了赤眉军,赤眉军赠送给他两斗米、一只牛蹄,以褒奖他的孝心。

这是自元代开始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名为“拾椹异器”。当地的传说又称赤眉军看到了蔡顺的孝心,触动了乡思,遂洗去眉毛上的红颜色,返乡回家去了。流经椹涧的河流因赤眉军洗眉而变成了红色,由此该河流又叫作洗眉河。

绿影扶疏,桑阴寂静,蔡顺的故事感动着完颜麟庆。他深深地给蔡顺塑像鞠了几个躬,叩了几个头,然后再次踏上行程,前行约15公里,来到了襄城县颍桥。

颍桥是春秋时期“掘地见母”故事的发源地,故事主人公之一的颍考叔也是一个孝子的典范。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庄公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

按照祖制,寤生是嫡长子,所以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了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植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于是,她就替叔段请求封地,庄公只好把叔段封到京城这个地方。

叔段被封后,在京城招兵买马,修筑城池,准备谋反。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

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

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以对付了。”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立即起兵,自己作为内应。

此时,郑庄公早已发现了他俩的阴谋,随即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叔段。叔段措手不及,仓皇出逃他国。

经此一事,庄公对武姜更加不满,扬言“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遂把武姜送到颍桥居住。

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在设宴招待管理颍地的官员颍考叔时,颍考叔想和解他们母子的关系,于是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西藏在了袖子里。

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

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住在乡下,没有吃过君主赐给的饭食。我想给她老人家带回去一些,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

郑庄公面露愧色,讲出了自己与母亲尴尬的关系,请教解决方法。颍考叔说:“这好办。我们可以挖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在那里,你们不就可以见面了吗?”

庄公点头称许,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颍考叔迅速行动,很快在颍桥挖成隧道。郑庄公在此与母亲见面,成全了孝道。

颍考叔死后,埋葬在了颍桥,后人又在其墓前建造了颍考叔祠。站在颍考叔墓祠前,完颜麟庆感慨万千。

“拾椹异器”和“掘地见母”的故事深深触动着他柔柔的孝心,他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

霸业王图,转瞬俱成陈迹。惟此至性至情,立德不朽,感人最真,千载下犹深景仰。

久久徘徊在颍考叔墓祠前,完颜麟庆潸然泪下。他由此想到了离别的母亲,想到了母亲殷殷的情怀,仿佛母亲就在眼前,正深情地凝视着自己。而自己有亲不能奉,难以在母亲跟前尽孝,实在是有违圣德。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母亲送给自己的手绘红梅扇面,反反复复念叨着扇面上的题诗:

黔阳路七千,

我老不能前。

写梅聊志喜,

愿尔近高迁。

读着读着,完颜麟庆早已不能自已,泪洒满地。

有母不能侍,

王程迫此行。

涧头怀拾椹,

谷口说遗羹。

于此见真孝,

因之动至情。

依依回首望,

汴水白云横。

完颜麟庆有感而发,不禁含泪吟诵道。来到襄城驿馆,他把这首诗记录下来,题目定为《经椹涧至颍桥口占》,用以记载此行的心情。

眼前,是古人行孝、劝孝的遗迹;心中,有母亲慈爱深情的嘱托。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完颜麟庆从椹涧到颍桥这一段亲情依依旅行的意义。

2017年7月15日

【作者简介】窦永革,男,汉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理事、襄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襄城县诗词学会秘书长、襄城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业余创作20多年,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灵》,部分作品被转载收录、获奖评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ash:4b66c2cf3b769b9e47e2a01d3dd7de111ae8058d

声明:此文由 百味中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