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历史上一座不同凡响的城邑!

话说两千多年前,咱大睢县华夏腹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气完固,名邑棋布,实乃一域宝地,那是相当牛X滴。打开春秋地图,在今睢县境内,各位亲可以清楚地看到标注的地名有5处,其密度这在周边县域内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古地名,有的是城邑,有的是方国。于睢县东南方向的首止,在先秦时期,就是一处经传留名、不同凡响的城邑!

一、关于首止地望

首止,古地名,亦称首乡、首戴。春秋属卫,地近郑国。首止古城形模虽已无可考,今睢县城南及东南乡村亦无称首止名的,但其大致位置在睢县境内是确凿不疑的。我们从明南京工部尚书、睢州人李孟旸《首乡吊古》诗中可以窥知,首止古城在明之前已为河水淤垫,成平陆。《春秋左传注》:首止,当在今河南睢县东南。杜预注:“首止,韂地。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首止,即首乡也,卫地。”东汉末经学家服虔曰:“首止,近郑之地。”《公羊传》:首止,作首戴。《春秋传》说《汇篡》谓:首乡,在州东南。今按此地宜属宋。《读史方與纪要》:首乡,在州东南。《归德府志·古迹》:首止,在州南。清康熙《睢州志·地理·古迹》:首止城,在州南。《辞源》:首止,古地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辞海·地理分册》:首止,古地名,一作首戴。在今睢县东南。春秋时属卫,地近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首止,春秋卫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绘,首止当在今河南睢县东南8公里周堂镇乔寨村附近。

关于首止的规制,据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研究,首止即是远古时期的方国—道国。他在1999年第四期、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殷都学刊》上撰文说:“炎帝后裔首人在商初由今山西迁入河南偃师西北15公里的首阳山,又迁睢县东南的首止,建立道国,成为商的属国。道国后迁于今确山县北20里的道城。”在古代,中原一带的方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仅有文字可考的,炎帝后裔有22国,商代方国有85个,封国则达285个。首止,曾为商代方国—道国,虽为一家之言,但按照《战国策》“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的说法,是很有可能的。亦有人研究说,原居住在睢县东南首止的,为东夷少昊后裔止人,于商朝时期迁入江汉地区,春秋时不堪五霸之一的楚国压迫,迁入江南,后又迁入广东海南一带。《梦溪笔谈》:天竺四姓有首氏。有专业研究姓氏的人说,首姓出于首阳、首止。

二、春秋时在首止发生的五次重大事件

春秋时期,国君诸侯在古城首止,或相约会盟,或兵车屯集,硝烟时起,先后有5次国事军机在此处酝酿、演绎和结果。

(一)前694年,齐襄公首止谋杀郑国君。

据《左传》和《史记》载:前695年,郑昭公(小名忽)做太子时,他父亲郑庄公就想拜高渠弥为相,太子忽厌恶高渠弥。郑庄公听不进忽的意见,终于让高渠弥做了卿。后来昭公即位时,高渠弥担心昭公杀害自己。这年冬十月辛卯日,高渠弥与昭公去郊外打猎,趁机暗中射杀了昭公。郑国大夫、谋略家祭仲和高渠弥不敢迎回被他俩强迫流亡在栎邑的郑厉公,便改立昭公的弟弟子亹做郑君,是为子亹。因为子亹的哥哥厉公尚在,所以子亹没有谥号。

前694年(子亹元年)七月,齐襄公一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二是借讨伐“郑弑其君”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在卫邑首止大会诸侯。郑子亹前去赴会,高渠弥随行。祭仲借口有病而没有随去。祭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齐襄公做太子时,子亹曾经与他相互打斗而结仇。等到齐襄公大会诸侯时,祭仲请求子亹不要去。子亹说:“齐国强大,厉公又在栎邑,假如我不去,齐襄公就会率诸侯攻打我,并改纳厉公为君,我不如去好。去了, 不见得就真会受辱,况且,哪会一定像你所设想的那样呢?”子亹终于前去。祭仲担心自己随行的话,恐怕也会一并被齐襄公攻杀,因此称病不去。子亹到了首止,也未向齐襄公道歉。襄公大怒,就设下伏兵杀死了子亹,车裂了高渠弥(一说高渠弥逃回了郑国)。之后,祭仲到陈国接回子亹的弟弟公子仪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同一年,齐襄公派人将鲁桓公杀死。郑子八年,齐国管至父等人作乱,弑了齐襄公。这是后话。

(二)前687年,首止盟约息战祸。

前696年,卫国大乱,惠公被迫逃奔齐国。八年后,即前688年冬,齐桓公率宋、鲁、陈、蔡四国,帮助卫候于次年6月恢复君位后(卫惠公继位),在卫国首止与诸侯立了盟约,然后各自班师回国。周襄王看到齐侯结党营私,对抗王室,遂请晋文公出面联合郑、秦讨齐。由于郑国与齐国有仇,秦国晋国友好三国很快联合出战车八百辆,分三路向齐国杀来。齐桓公闻讯大怒,便欲联合宋、鲁、卫、燕、徐五国,共同抗晋。管仲劝阻道:三国此次共同出兵,必有周室操纵,故不宜与之交战。并请齐桓公派人到周王面前请罪,求得谅解,即可免此一战。齐桓公采纳了管仲建议。周襄王看到目的达到,即书信一封带给晋侯,指示三国退兵。晋文公尊旨,只是为防止齐侯再做出轻王之举,所以想请齐侯前来当面订下盟约,方可退兵。齐桓公同意与之订盟。此时,晋、郑、秦三军正驻扎在卫国首止。卫惠王听说此事后,命人在首止筑造盟台。卫惠公二年六月一日,卫国首止再次举行会盟,赴会的有晋、齐、卫、鲁、燕、徐、郑、秦等九国诸侯或臣子。此次会盟,晋文公与齐桓公同为盟主,各执牛耳,一同歃血。这次首止会盟避免了一次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

(三)前655年,首止会盟平息周王室继承权。

据《春秋·鲁僖公五年》载:周惠王晚年宠爱陈国的女子惠后,准备废去不太听他使唤的太子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带为世子。齐桓公认为这样不妥。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前655年5月,齐桓公以诸侯要见太子为借口,与鲁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首止,并请太子郑到会和诸侯见了面,借以表达对惠王改立太子的不满。周惠王见此情景,心虽不满,却也无力和齐桓公抗争。为了从中作梗,使盟会夭折,周惠王就偷偷派大臣宰孔到首止找到郑国君郑文公说:您是天子非常倚重的诸侯,怎么也跟着这些人瞎起哄呢?遂要他叛齐联楚。郑文公这个人没主见,就借口国内有事逃离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这次会盟,迫使周惠王放弃另立太子的意向,确立了太子郑的正统地位。前654年和前653年,齐桓公先后两次率诸侯联合进攻郑国,以示对郑国首止逃盟的惩罚。前652年,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襄王对齐桓公在首止力挺自己感恩不尽,派人带着丰盛而珍贵的礼物送给齐桓公。

(四)前576年,楚国攻侵首止。

据《春秋·左传》鲁成公十五年:前579年,晋楚两国修好,订立盟约:楚晋不再交兵,好恶同之,国恤灾危,备救凶患。前577年,郑国倚仗有晋国的撑腰,派出子罕率军攻打许国,为许所败。郑成公不甘失败,亲自率军攻许,许被迫以叔申的封田向郑求和。郑曾服楚,但随着晋楚两强势力的消长,郑又叛楚,所以,当时楚国在积极寻找治服郑国的时机。看到郑国出兵攻服许国,楚王心中自然愤懑。作为报复,楚王准备派兵北上。子囊说:刚刚与晋国结盟在先,现在背弃盟约,恐怕不可以吧?楚王反说:敌情有利于我们就前进,盟约管它干什么?申叔听说后也劝说:子反一定难以免于祸难。信用是用来保守礼仪的,礼仪是用来庇护自身的,信用和礼仪丢失了,想免于祸难行吗?楚王听不进劝说,于前576年,率军伐郑,到达暴隧(今河南扶沟县境内),又东侵卫国,到达首止。楚这次侵郑、侵卫,是一次不得人心之举。不久,楚国的报应果然来了。郑子罕侵袭楚国,攻打新石(今河南叶县)。此时,晋国权臣栾武子想要对楚国报复,被卿大夫韩厥劝阻:不用,让他们加重自己的罪孽,人民就会叛离他们。失去了人民,谁还为他们作战?

(五)前574年,楚军驻首止救郑。

春秋乱世,诸侯间的敌友关系随着时局的发展也是经常变化的。据《春秋·左传》成公十七年:就在前576年,楚还兴兵伐郑,仅过了两年,到前574年春,楚郑两国关系又转好了。郑国的太子髡顽去楚国作人质,楚国的公子成、公子寅去郑国戌守。前574年5月,鲁成公会合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攻打郑国,从戏童直到曲洧。在郑国危急之时,楚国的子重出兵援救,军队驻扎在首止。鲁成公会合的诸侯联军看到强楚出兵干预,即撤退回国。

在春秋这100多年时间里,国君诸侯为何多选择在首止或会盟,或屯师,或略地?分析起来,大致因为这里:一是交通发达,战略重地。二是物阜民安,风和野绿。三是设施齐全,食宿高档。有祥瑞之气,故多风云际会。不然的话,不会有这么些国际要务在这里会晤、交锋和结果。

古城首止,春秋胜地,史话永铭。明工部尚书李孟旸《首乡吊古》:“王储早自前星定,霸业今同蔓草荒。”明工部侍郎高铨《首乡春耕》:“英雄沦没浮云尽,台趾荒淤浊水流。歃血义须先五禁,尊周名可率诸侯。”

Hash:10aa246ecd7eef952d7dac2a4e685b9fc3b05abe

声明:此文由 老家睢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