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亭、张铭:老君庵的故事

老君庵的故事

刘耀亭张铭

唐开国后,为保江山永固,曾以官府行为在各地兴建庙宇。又尊奉道德天尊老子李耳为其先祖,岐阳(今凤翔)又是富庶之地,便在杜阳山祈圣宫旁建起了祀奉太上老君的大殿,巍然屹立于杜阳山之巅。庙宇称作老君庵,后世便称杜阳山为老君顶。因老君顶东山头酷似大象头,周围人称其象岭山。

朝代更替,江山易主。老君庵随主政者的好恶与经济盛衰、民生丰歉时兴时圮,一直至明清。据庙内残碑文字有“洪武二十四年(1386年)重修”字样,在老君爷塑像神柱上又发现“明朝天启年(1627年)重修”的刀刻文字(当为塑像艺人刻意为之)。听老一辈人说,老君庵在山顶上的最后一次重修是清咸丰十一年(1851年)。老人们说,过去老君庵庙宇规模宏大,周围松柏参天蔽日,有“千株柏”之誉。

老君庵地处两条古道之畔,近照凤翔、宝鸡,远照岐山扶风,加之庙会如庙市,每逢盛会,平凉灵台固原那里的人也来这里赶会,贩卖牛羊、皮货、药材,摆羊肉泡馍摊,周围手艺人摆摊设点的非常多,山下敬神朝山者扶老携幼蚂蚁不断头。老君庵被大火毁了后,当地人甚为惋惜,不时有人在废墟上祭祀。逢会期人头攒动,更多了一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据过去在那里种庄稼的老农们说,老君顶上过去有20多亩大小的一片古庙废墟,人们叫它“殿口井”、“殿台顶”。耕种时,不留神就会露出石条、石墩,碰坏犁铧,更多的是埋于土里的残砖瓦砾。从外形看不是农家房屋残留,是庙宇中的柱石、脊兽、琉璃瓦,大块方砖。

清末,十里八乡的信众在乡绅的带领下,在南麓老君爷头像落地处开拓四十亩大的庙场,修建了新的老君庵。至“文化大革命”前,庙院十多棵柏树粗过一抱,高耸四五丈。庙宇虽显陈旧但庙会一年两次,规模不逊当年。在破“四旧”中,庙宇毁于一旦。

1978年,改革开放启开了精神桎梏,热衷佛事的人私下酝酿修庙。尽管当时民众还未摆脱饥饿,但企望时来运转,五谷丰登,祈求平安的心态一如既往,有神灵护佑那再好不过了。于是张笃、张通、李新学等联系了村里一群人,分别去村内和周围村上门入户劝化鼓动。

修庙与民众头脑里根深蒂固的畏地敬天、敬畏神鬼、祈福禳祸和寻求神灵庇佑的心态一拍即合,筹措善款、木料、粮食、车辆、人工等一路顺利,组织者加班加点施工。因地处偏僻,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也许是老君爷显灵,三个月主体工程完工。前后筹资300多万元,经连年不断修葺完善,始成今日蔚为壮观的老君庵。

远望老君庵周围,树木丰盛,院落庞大,高高的座落于老君坡上。进入山门,呈现在眼前的前院,平整洁净,右侧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象岭山戏楼,与庙内殿宇相映成辉。整个殿宇成前楼、中殿、后洞形制,宫殿雄伟华丽,神圣庄严。最前面是五间二层木楼,上楼是玉皇大帝献殿,雕梁画栋,飞檐翘拱,四周风铃叮当作响。内塑玉皇大帝金身,气宇轩昂,神武威严,画廊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下层为庙宇管理场所。第二进,中为太上老君大殿三间,左侧为财神殿三间,右侧为关帝殿三间。最后依山靠崖修建四大佛洞,依次为九天圣母洞、地母洞、王母洞、药王洞。西边高崖上,离地四五丈,还有一个混元老祖殿。沿阶盘桓而上,登高一看,只见整个庙院布局规整,排列有致,厨房、房舍、自来水房、厕所井然有序。院内林木绿荫蔽日,松柏茁壮,翠竹成林,各种花卉诸如冬青、月季玫瑰牡丹海棠、金菊等适时绽放,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四季鸟语花香。

老君庵供奉的都是中国特色的人格化的神灵先帝、先祖、先圣、先哲、先贤,集郊禖庙、祈圣殿、老君庙、关帝庙、药王庙等为一宇,满足了不同民众的心理需求,寄托了人们祖宗崇拜扬善抑恶的情感,具有积极的道德教化功能。但仍把太上老君作主祀神,以道家始祖老子李耳的诞辰日二月十五为主会日,七月初五又赶一次庙会,会期都是3天,秦腔大戏助兴,热火朝天。庙内设会长等管理会务。村上已经硬化庵伢沟道至老君庵3里长的道路。同时,启动“象岭山(老君庵)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招商引资扩修老君庵。

作者简介:刘耀亭,农民,年届八旬,秦腔艺人,爱心向善,爱好文墨,笔耕不辍,热衷佛道文化,博闻强记,录有逸闻趣事。

作者简介:张铭,生于1946年,1971年当民办教师,小学高级教师,2006年退休。为人谦和,待人以礼,爱好书法,爱心向善,退休后热衷为村人红白喜事服务,习康健养生之道,笔耕不辍。

Hash:1b7bd5ee177352173b59b65d592be41274898917

声明:此文由 芳菲随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