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红色印记丨探访“中正堂”的前世今生

中正堂”周边一景

“这里是经历过平潭解放战争的重要红色遗址,曾经平潭县游击支队就是在这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武装,对平潭的全部解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现年90多岁的平潭老游击队员王祥和回忆起“中正堂”战役时说。

辕门社区工作人员学习“中正堂”的历史

“中正堂”革命遗址(今岚城影院)坐落于平潭南街老电影院旁,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曾是驻兵、集合和大型活动的场所。“中正堂”是第一次解放平潭的重要历史见证,这栋“古稀之年”的建筑穿越历史,传递信念,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传奇”。

南北古街一景

老街故事串起建筑前世

见证战火纷飞的岁月,平潭南北街征尘未洗。近日,记者与辕门社区党支部书记肖红一行人就“中正堂”的前世今生展开探访。一行人沿着古街行走,回溯建筑历史,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纬度,重温“中正堂”的前世与今生。

“中正堂”的奠基铭牌

故事要从平潭的老城区说起。

平潭老城,位于海坛岛中部临潭城港,面积约0.3平方公里。万顺头朝北,是辕门顶,如今的“岚城影院”也就是“中正堂”的位置。

“中正堂”斑驳的外墙

辕门顶,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脉传承悠远,人文资源充沛。据《平潭县志》记载,1646年9月,南明水军都督、平海将军、平夷侯周鹤芝率部移驻海坛岛,作为复明抗清根据地。周鹤芝将军建南明水军都督(海军司令)总镇署置于辕门顶。后又改“援剿镇”为“海坛镇”,镇属将士从福清海口军城“镇东卫”移师平潭。海坛镇(正二品武职单位),在原周鹤芝南明水军都督总镇署的基础上加以扩建作为海坛镇水师总镇公署。镇署坐东向西,占地一万平方米,拥有房屋108间,内有大堂、东西官厅、射圃、跑马场、观海亭等。清海坛镇水师总镇公署“衙门”的历史长达200多年。

据肖红介绍,民国时期,总镇署改为平潭“水上警察署”,1941年3月2日遭日机轰炸遂成废墟。此后,时任县林荫在废墟基础上,于总镇署原址东段,兴建“中正堂”,1946年3月动工,当年11月便竣工落成。1947年春节,平潭爱国青年在“中正堂”义演改编自鲁迅先生同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这也是平潭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大型方言戏剧。

墙壁上的铭牌

如今再寻“中正堂”,依旧古朴大气。“中正堂”,坐东向西,前座为木石结构三层楼房,后进为屋架结构礼堂,宽18米,深38.6米,高9米,是平潭当时屋架跨度最大的建筑物。“中正堂”的东西两侧各有不同。东侧为两层,入口两侧饰有“多立克”式柱,上方为半圆形拱窗,出挑阳台,整体形象端庄宏伟。西侧则为三层建筑,外立面上印有“WENHUAGUAN”(文化馆)字样,与辕门街相对。

平潭不可移动文物

再现惊心动魄战争历程

这栋已有7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斑驳的墙面似乎能够穿透时光,带领人们重温时代故事,时代的脉搏通过微风传递出震颤,给予人们心灵一击。

1949年,与台湾一海之隔的平潭岛上,平潭人民游击支队第一次解放平潭的战斗在“中正堂”打响。4月下旬,中共闽中游击队司令部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和对平潭革命武装的考验,命令平潭县游击支队于5月7日前,掌握战机,消灭林荫武装。

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平潭游击支队所有连队人数加起来共有300余人,武装配备极差,冲锋枪只有一支,不及敌人一个排的武装配备。而当时国民党在平潭的武装力量人数有500余人,包括自卫中队、接兵连、盐缉队、警察局、林荫私人武装等,都是装备齐全、武器精良的队伍,是当时全省各市县最强的武装,单单机关枪就有22挺。

在历史至关重要的节点上,没有一位革命先辈退缩。战争打响前夕,时任平潭县游击支队政治主任张纬荣说,平潭游击队员都是在惊涛骇浪中成长的海坛健儿,本就英勇顽强,加上当前处于内部取缔和外部围剿的两面夹攻险恶环境之中,这就激励我们背水一战,不怕牺牲,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去夺取胜利。

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出其不意,以智取胜,成了这场战斗的关键。在多方考量下,众人定在夜晚奇袭“中正堂”,以“计取”为主,“力敌”为辅。“‘中正堂’的四周没有围墙,同民房隔开比较远,便于步兵包围,只要能够冲进‘中正堂’的大会场内,就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中正堂’还分存着大量的备用武器,楼层高又处于县城中心,拿下‘中正堂’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县城。”冯秉瑞所著的《剑胆琴心——张纬荣传》里,从各方面分析了选择攻取“中正堂”的缘由。

据王祥和回忆,1949年5月5日晚,游击支队抽选117名战士,除每人各带1把大刀外,另配备步枪50枝、土造冲锋枪1枝、手枪10多枝和部分子弹(每支枪平均不到20发子弹),队伍由支队长高飞和副支队长吴兆英、吴秉熙率领,趁退潮穿过海滩向县城进发。“将近零时,队伍抵达县城,在完成对‘中正堂’的包围之后,支队命令40名战士组成敢死队,由队长吴国彩带领,向‘中正堂’进攻。”王祥和说。

据平潭党史研究专家介绍,当年,平潭游击支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解放“中正堂”,是福建省唯一一个只靠地方游击队自身力量实现县境解放并成立人民政府的地方。

“中正堂”周边一景

助推平潭红色遗址保护

1949年5月6日1时左右,当敢死队接近“中正堂”南侧大门时,第一组战士吴翊成、吴聿杰、施友声、庄家祥等4人,摸黑靠近哨兵,冲向大门。敌哨兵发现动静,边问“口令”,边缩内关门。吴翊成首先冲进大门,上半身被卡在门内,后继战士即用枪托撞开大门。此时敌军集中火力封锁大门,40名敢死队队员奋不顾身,相继冲进屋内与敌人肉搏。

据吴翊成的女儿吴岚滨转述,攻入“中正堂”时,冲在最前面的吴翊成脸上中弹,子弹从他的左边脸打进去,再从右边脸穿出来,整张脸都烂了,鲜血如泉涌,眩晕倒地。同时,吴国彩胸部中枪仍不肯下火线,忍痛冲上去用大刀砍断了盐缉队队长的两根手指。

“后来,吴国彩失血过多英勇牺牲。现在的国彩村原名伯塘村,就是为了纪念烈士吴国彩而更名为‘国彩村’。”平潭革命史研究会秘书长林绍宁说。

在讲述这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红色故事时,林绍宁提起了另一位英雄:“要说打赢这场战斗的英雄,必定有杨建福的一份功劳。”当敢死队结束了楼下的战斗,再接着就需要攻克楼上强敌自卫军,该自卫军有100多人,是林荫苦心经营的主力部队,每班配有一挺机枪,装备精良,荷枪实弹,居高临下。“第一队长杨建福是派进林荫部队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当游击支队进攻时,他不让士兵开枪出击,并趁乱将赶回中队指挥作战的中队长拒于门外,在游击队解决接兵连、盐缉队之后,他以代理中队名义命令自卫队放下武器。”林绍宁说。

攻下“中正堂”后,游击支队立即进兵县参议会,解除驻守参议会的林荫卫队武装,救出张纬荣,并分兵包围警察局和县公馆,派人向平潭县县长、县警察局劝降。伪县长郑叔平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警察局投降。至此,县城战斗胜利结束。

“中正堂”战斗的胜利为后继的战斗奠定坚实基础,两天时间游击队共打赢了四场战斗,四战四捷,平潭人民游击支队名声大振,创造了闽浙赣游击斗争史上的奇迹。

据资料记载,1949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渡海作战,平潭第二次解放。解放后,平潭县人民政府将“中正堂”功能作用“一分为二”。坐东向西的前座,位于原粮食局与岚城乡政府之间,作为平潭县文化馆、平潭阶级斗争展览馆,后功能废弃,原址尚在。作为后进,现坐西向东的屋架结构大厅,继续作为“大礼堂”的功能使用。1958年8月,这里成为县电影公司唯一发行放映场所,即今“岚城影院”。现如今,“中正堂”是实验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和实验区第一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据了解,平潭综合实验区革命史研究会已向实验区规划局提请将“中正堂”革命遗址规划为平潭人民革命历史纪念馆,助推平潭红色遗址的保护工作。

“平潭南北街是辕门社区的一大特色。辕门社区借鉴台湾社区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的做法,积极探索‘党建+近邻+旅游’模式。特别是其中的红色精神,是最为难得,也最该被提倡的。”来自台湾屏东的社区营造师帅和美告诉记者,辕门社区将组织古街“导览员”,邀请民俗专家、古街文化爱好者、辖区老街坊担任导游,策划“清代水陆提督詹功显故居”-“南北街”-“中正堂”-“高诚学故居”旅游路线,守护社区历史文化根脉,大力发展观光旅游。

出品: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郑也/文 陈澜清/摄 责编:叶子

Hash:241d413da08e1a500a4a3d02a96a09b8b40fd58f

声明:此文由 平潭国际旅游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