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赓续 时代的召唤——齐鲁书风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

文|高远

山东古称齐鲁,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齐鲁大地自古人文荟萃,圣贤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三千多年间,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发生过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潜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也造就出醇厚深沉、端雅平和的齐鲁书风。 新时代下,山东老、中、青三代同辉的书法家梯队建设日臻完善,他们肩负着传承发展齐鲁 书风的历史使命,职责艰巨,意义深远。 对此,梳理齐鲁书法的历史文脉,全面总结齐鲁书风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尤为关键。

一、寻绎齐鲁文脉,探研书迹经典

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一直陶染、引领着齐鲁书法的发展。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追求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超迈脱俗的精神气质。发端于鲁国的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倡导人品书品、中庸之美与道统书统互发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尤其《论语》中有关艺术功用与艺术审美的思想,都对齐鲁书风特质的形成起到主导与先决作用。

山东是“书圣”王羲之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乡,他们如两座不朽的丰碑矗立于中国古代书坛,也成为齐鲁书风形成中的两大主体因素。他们的背后,是书法文化世家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深厚的山东文化精神与文化情结,为齐鲁书风绵延有序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山东书法的历史地位也因此确立。

齐鲁大地的书法遗迹非常丰富,先秦甲骨金文、秦汉魏刻石、简牍数量众多,风格各异,艺术水平精湛,且留有众多具有极高学术含量的书法历史文献,这些文化资源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书法名家汲取创作营养的重要渊薮,也促使山东成为宋代金石学与清代碑学的研究重镇。

齐鲁文化底蕴深厚,齐鲁英才层出不绝。蔡邕、王珣、羊欣、王僧虔、僧安道一、黄庭坚、苏轼、赵孟頫、邢侗、刘墉、郑板桥、何绍基、铁保、康有为、陈介祺、王懿荣或旅居或工作于此,留给山东的不仅是永恒的记忆,更有极为珍贵的人文精神,丰盈着齐鲁书风的时代内涵。

二、践行历史使命,弘扬齐鲁书风

在齐鲁大地上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伴随几千年的赓续,日渐形成朴厚大方、庄重自然、中和儒雅、博大深厚的齐鲁书风。新时代下,其又在书家笔下续写新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涌现出以朱复戡、蒋维崧、魏启后、陈左黄、高小岩、欧阳中石、于太昌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大家。他们执着于书法艺术的不断探索,将传统帖学与新出书迹融合创造,或浸淫于质朴厚重又不失清新端庄的金石碑版,弘扬浑朴苍劲、雍容儒雅、豪情奔放、超然洒脱的齐鲁书风。他们德艺双馨,修养深厚,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书法专业人才,为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艺术成就在齐鲁大地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其人文精神在山东乃至全国书家中产生强烈共鸣。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齐鲁书学话语权,增强齐鲁书风影响力,是山东作为“书圣”故里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自2015年开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启动了“齐鲁书风”研究传承推介系列工程,以论文、专著、研讨会及展览的形式对“齐鲁书风”的成因、代表人物为主的历史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与事件的个案和群体专题研究等方面予以推进。作为“齐鲁书风”研究传承推介系列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山东中青年书法名家推介计划(1970年代)”已先后在山东、浙江云南海南陕西山西湖南湖北辽宁新疆等地举办交流展览,出版研究专著,向全国专家和观众充分展现了我省优秀书法作者的艺术风采,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近年来,山东省“80后”“90后”优秀书法作者也不断涌现,他们普遍具备全面而深厚的专业素养,在书法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基于此,为更好加强山东书法人才梯队建设,展现我省中青年书法家的艺术风采和整体形象,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决定实施“海岱俊峰·山东优秀中青年书法家推介活动”。该项目通过集中梳理我省近年涌现出来的“70后”“80后”“90后”书法作者,从中遴选出部分在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方面成绩较为突出的优秀作者,拟通过学术研讨、精品巡展、成果结集出版等方式在全国宣传推介。由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倾力打造的老、中、青创作梯队正逐渐发展完善。

同时,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秉承守护“经典”、兼容并包的书学发展理念,整理山东书法遗迹,打造王羲之系列品牌,着力打造23卷本《山东书法全集》以及《山东书法史》《山东书学研究丛书》等大型学术工程,在全国书法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山东书法在创作与理论上开启了双楫并荡、双驾齐驱、稳步前行的新时代,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齐鲁书风正在全国发挥着愈加重要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三、讴歌时代精神,复兴中华文明

齐鲁书风曾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孟鸿声说:“中国书法史奠基时期的书法作品,作者大都为齐鲁人,它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神风貌特征和气质内涵,是典型的浑厚与豪迈,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刻体现在齐鲁书风特征中。”时值山东书法快速发展的今天,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齐鲁书风的弘扬与发展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书法长足发展的客观需求

当代书法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书法专业教育的完善,二是书法展赛的勃兴。二者极大推动了当代书法的繁荣发展,为书法领域设立了相对统一的标准、群体性的学习和交流,以及日渐趋同的审美追求。以功利为核心的艺术追求进一步导致跟风成为时尚。其中隐含的问题不容小觑。“于个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特征,于群体,异地同颜,削弱了地域书风。”¹个性与地域书风在不断地迷失和弱化。当我们步入展厅的时候,你能分辨是山东的展览,还是江苏的展览,又能有几件作品给你留下深刻记忆呢?

这与古代迥然相别。古代经典碑帖作品虽在形式上不事张扬,但若久观便愈加品出它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扩展到地域。相同地域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艺术家经过区域内交流,会形成相对统一的艺术观念与艺术追求,正如书法史上的吴门书派、松江书派、扬州八怪。古代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反而成为艺术家守住寂寞、独立心志、深入传统、自成面目的优势。

当然,我们并非因此限制当代书法的交流。相反,当代书法的发展要认清两个问题:1.多元统一是艺术获得蓬勃发展的必然之路,“群雄逐鹿则英雄辈出,百家争名鸣则名士自见”。²当今书坛信息发达,资源共享而造成的千人一面的展览体只是盲目追逐潮流的表面热闹,而非真正的繁荣。2.当代书法获得个性面目与地域特色的回归,不是主张闭门造车式的学习研究,而是应该学会在相互交流中合理取舍,适度借鉴,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面目与地域特色,这样才能获得长足的健康发展。

站在这个历史节点,齐鲁书风的弘扬发展就显得愈发重要。首先,齐鲁书风具有地域性。它“以齐鲁文化为背景,以齐鲁人的性情与心智为基调,是具有鲜明山东地域文化特征的书法风格和风貌。”³它浑厚、豪迈而雄强的气质充分展现了北方文化的精神表达。若以阮元对书法的南北分派观念而论,齐鲁书风可以代表中国书法南北地域划分的一极。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它的弘扬必将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其他地域书风的发展,促进当代书法的多元融合。

其次,齐鲁书风又远远跨出地域书风的范围概念。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的齐鲁文化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齐鲁文化滋养下形成的齐鲁书风也深刻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特质。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齐鲁书风绵延时间长,在中国书法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个地域书风中居于核心地位。

因而,齐鲁书风是地域性、民族性、精神性与核心性多重属性的复合体。对它的研究,也是对中国书法生成与发展的规律总结,对中国书法史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必定将当今书学引向深入。

(二)正大气象精神回归的时代召唤

当代书法已向正大气象的传统正脉回归,一个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复兴中的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召唤,已经成为当下书法界的共识。

近些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书法展览评审活动,尤其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的监督机制更加严格,评审机制严谨周密,全力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评审标准更注重书法艺术根本的点画形质、笔墨神采及内在的气韵格调,强调精品意识和“货真价实”,杜绝过度拼贴装饰,材质出奇,花样繁多的作品。从入展获奖书作本身看,当代书法作者的“经典意识”不断走向深入。古人言:“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以取法商周金文的书法作品为例,作品气息中可看出对金文精神的领悟和把握,对传统理解的深刻,继承的丰厚,而非前些年简单粗暴地以狂草和绘画笔法替代篆书古法的乱笔横扫。另外,不断重视文化修养,鼓励自作诗文,倡导“文质兼美”的创作导向形成。这是主张将作品表面的笔墨与笔墨背后的作者高度融合,达到“书人合一”的精神气象。概言之,当代书法对传统正脉正大气象的回归,归根结底表现为书法家人格与创作格局正大的全面追求,实现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意蕴相统一,成就书法艺术内在精神品格。

山东书法与儒学文化密切相关,深受儒家艺术审美观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审美取向。《论语·雍也》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⁴《论语.八佾》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礼记·乐记》言:“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⁵纵览山东大地上的书法遗迹,周秦金石、汉魏碑刻、书圣风采、鲁公气度,其人、其物、其事支撑起“中和、正大、儒雅、率真”的齐鲁书法的风骨与品格,无不成为当代书法崇尚正大气象回归的风标与典范,是当代书法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宝库。矗立于曲阜汉魏碑刻馆具有庙堂气象的汉魏碑刻,诠释着对孔子及其为中心的家族精神的尊崇,渗透着儒家文化对“美善统一”、中和正大的追求。王羲之信笔挥洒的《兰亭序》谱写出率直天真的人格之美与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也成就了以邢侗为代表的齐鲁书家的儒雅含蓄书风。而颜真卿的“忠义”爱国形象与其卓越书艺成就完美统一,其崇高的人品与精湛的书法造诣深深教化了齐鲁大地的儿女,也奠定了其在历代文人、书家心中根深蒂固的崇高地位。在山东生活过的苏轼、何绍基、翁方纲、刘墉等书家都曾对颜真卿书迹整理研究,对其端庄正大、朴厚雄秀的书法风格与书学观念加以传承。此外,清河崔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泰山羊氏、高平郗氏、东海徐氏、武水孙氏、三槐王氏等形成的世家传统恪守家训,精通儒术,重视家族文化传承,使齐鲁文化及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繁衍传续。因此,站在史学立场,梳理齐鲁书法文化发展线脉,构建齐鲁文化精神谱系,弘扬齐鲁书风精萃是当代书法正大气象回归的力量之源,精神之魂,创新之基。

随着当前文艺界出现的“饭圈文化”“偶像”失德违法等文化乱象,演艺人员的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其实,书法界低俗庸俗媚俗书风,丑书、怪书现象一直存在。书法的时代责任因此更加凸显,更需倡导正大气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之成为主导社会文化的精神力量,使人们感受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书法应当延续的传统,是书法家应该肩负的时代使命,更是齐鲁书风在新时代下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一刻都离不开文艺的滋养。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京剧、民乐、书法、国画堪为我国文化瑰宝。而在这些艺术中历史最长,传承和发展最为系统的却只有伴随中国汉字出现的书法,在文明更替中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生生不息的常青树。书法又是中华文化核心的核心,承传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当今世界文化空前交流,以文化为发展轴心的时代,书法的历史与民族特点,赋予了它自身的历史使命,孕育了中国文化载体的使命,发展繁荣书法事业也具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内涵。

由此来看,齐鲁书风绝不是“闽南书风”“江浙书风”“陇上书风”“中原书风”的纯粹地域书风。齐鲁文化中的世家传统、稷下的黄老道家、琅琊王氏的士族精神,颜氏的儒家思想都是镌刻在齐鲁书风中的文化基因,是构成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深刻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精神风貌特征和气质内涵。因此,对于齐鲁书风的弘扬发展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它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精粹,代表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齐鲁书风的弘扬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为生长、生活在齐鲁大地的新时代儿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弘扬齐鲁书风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我们肩上。本次“海岱俊峰·山东中青年优秀书法家推介活动”即将推出的“70后”“80后”“90后”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群体,是齐鲁书风弘扬发展的主力军,将会生发出推动齐鲁书法繁荣发展的巨大力量。当然,对他们大力推介的同时更要着重于高水平的长期培养,促进齐鲁书风的长足发展。

首先,加强对齐鲁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齐鲁书风立基于极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广义上说,也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重点推介的这批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一大部分来自高校,或是教师,或是学生。因而,山东高校书法专业教学要在专业课外加设齐鲁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比重,甚至在高校书法专业招生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比重,引导师生深化齐鲁文化认知,避免对齐鲁书风的肤浅、表面、单一化表现。

其次,重视对齐鲁书法资源的探究与生发。齐鲁大地蕴藏着丰厚的书法宝藏,承载着深邃的历史人文内涵。身处这片土地的优秀书法作者如向阳花木直接得其滋养。因此,我们应该实地考察,深入探究,系统学习。以自身特点所长选取一个研究方向,对其生成背景、历史传承、书法价值、文史内涵等多方面系统研究,建构历史、立体、深入的学术信息库。同时,可做齐鲁书法资源与当代书法创作融合转化的美学研讨、实验探索,激活历史遗迹的时代生命力。

另外,增强展览的文化定位与学术指向。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目前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如“泰山文艺奖”“王羲之奖书法作品展”“颜真卿奖书法作品展”“牡丹奖”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业展赛。未来,如何在不断注重其技法水平的同时,还兼顾其在地域文化上的传播传承作用,以展览带动齐鲁书风的发展与研究是摆在组织者与参与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结 语

追昔抚今,鉴往知来。博大深厚的齐鲁书法,根植于儒家思想文化传统,依傍齐鲁地域文化优势,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一代代齐鲁儿女的不懈努力探索追求下,朴厚大方、庄重自然、中和儒雅、博大深厚的齐鲁书风得以弘扬发展。如今,它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同频共振,已构成当代书法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山东乃至全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齐鲁书风的传承发展愈加重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内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代“70、80、90”齐鲁中青年书家群体应以弘扬发展齐鲁书风为己任,以齐鲁老一辈书家楷模为引领,铺下身来静心学习齐鲁先贤的人文精神之道,挖掘齐鲁大地深厚的书法宝藏,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书法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释:

1. 刘慧龙、钱先广,专业.展览.地域书风——以齐鲁书风为例,中国书法,2016,03,161页.

2. 同上.

3. 贾祥伦,开一代齐鲁书风先河 树一面地域文化旗麾,美术报,2011,086,2页.

4. 皇侃,论语义疏(卷四),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5. 郑玄,礼记(卷十一),四部丛刊景宋本.

(高远,女,美术学书法博士,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女书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讲师。)

Hash:1a3f6e29f83553d64ca8afc20c0aa8e03357a891

声明:此文由 书画鉴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