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风道骨的古水源头,自驾文化之旅—济源济渎庙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原曾孕育过“中华文明”,它也是群雄逐鹿之所,辉煌时如中天之日。它有与黄河长江、淮河并列四大河流的济水,也有《列子》载《愚公移山》的故事处,还有李白现存世唯一书法《上阳台贴》。

周六,开车直奔济源,这个刚刚被文化旅游部首批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小城,非常干净整洁,空气质量很好。

济源因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古时,济水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为天下名川大江的代表,同五岳独尊泰山一样,受到历代帝王的隆重祭祀,当地至今流传着“不到济渎庙,不算到济源 ”的说法。

经济渎大街,直到济渎庙,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自隋以来,历代皇帝均遣使莅临,举行盛大祭典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济渎庙山门也是清源洞府门,建于明代中期,系三间四柱挑山造木牌楼,九踩重翘重昂斗栱,比例雄浑,气度非凡。这是一座造型奇特,保留古制较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为 河南省明代木牌楼之冠,也是河南省文物价值最高的古建筑。现其大门紧闭,斑驳的红漆、层叠的屋檐,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也让人觉着庄严肃穆。

牌匾“济渎庙”三个字居然是前广东省长,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平写的。

济渎庙整体布局为“甲”字形布局,一条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有清源洞府门、清源门、渊德门、寝宫和临渊门、龙亭、灵源阁等;东西两侧有御香殿、接官楼、玉皇殿和长生阁等建筑。前有济渎庙,后有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整体格局严谨,巧妙别致。

步入山门,就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虽烈日当空,但走在这寂静的长长的通道上,依然感到心灵的静谧。通道 的尽头是清源门,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是明代中期建筑,清代重修。

右侧是“济渎北海庙图志碑”碑亭,刻立于明天顺四年(既公元1460年)。碑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碑额,双钩楷书“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八个大字。中间部分是济渎庙的布局图,以阴刻线条勾绘出一幅规模宏伟的济渎庙建筑、古迹全图,还标注了主要殿宇的名称。下半部分是对庙图的说明文字,详细介绍了济渎庙的建筑布局情况。该碑图文并茂,反映了明代中期济渎庙的盛况,是研究济渎庙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保护济渎庙的重要依据。碑上的图案其实已经模糊不清了。

碑亭的后边有个巨大的贔屭,不知道它原来驮着什么碑。

大明诏旨碑:刻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内容为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统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国家祭祀的神灵神号,特颁布的一道圣旨,勒石于庙内以告世人。其中济水被封为“北渎大济之神”,显示了济水崇高的地位。碑文是明初御用书法家詹希元亲笔书写,字体工整,笔画遒劲,气度非凡,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各个庙中,都有这些的“大明诏旨”碑,文中有相似的内容。

渊德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为明代中期建筑。其两侧为济渎庙精华之处——文化长廊

渊德大殿基址:渊德大殿为济渎庙主殿,建于北宋初期,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该殿被捻军焚毁,实在可惜。如果还在的话,不难想象,是何等的雄伟。

寝宫:重建于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九脊殿式木结构建筑。屋顶坡度平缓,斗拱雄巨疏朗,它有着世所罕见的“工”字型大殿与长廊,体现了北方建筑粗犷豪放的恢弘大气,它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济渎庙内唯一逾千年的单体木构建筑。

旁边有一幢"古汉柏图志碑"。碑上题有一首七律诗:"老树何年荫柘黄,至今犹带紫泥香,材高岂但倚廊庙,岁久还须作栋梁,满地风霜空凛凛, 凌云节操愈苍苍,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从诗意看,"古汉柏"也就是现在巍然尚存的"将军柏"了。这棵粗可七人合抱,高达三十余米的老树,传说为唐初叱咤风云的名将尉迟敬德奉命来这里监守大庙时,曾经把战争年代自己使用的钢鞭挂在树枝上。五代后汉皇帝为了追念他的功绩,便封此树为"将军柏"。至今这棵经历千有余年风霜苦雨的老树,依然是老干扶疏,新枝茂密,难怪有人游济渎庙,观看了这棵挺拔的"将军柏",无限感慨地写诗赞颂道:"扭断腰身剩薄皮,新枝依旧翠云垂,济渎庙里将军柏,暴风飙风总不移"。

临渊门:意为“临水之门”。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建筑,有部分系元代遗构,另一些部件是清代重修。

过临渊门迎面就是龙亭:其重修于明代,因北临济水之源——龙池而得名。广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是一座保留有宋元构件的明代建筑。

临渊门北的济渎池又名小北海 、龙池和珍珠泉共为济水东源泉水清澈,遍地涌金。环池亭阁玲珑,古色古香,正是所谓的回廊朱栏,曲径通幽,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是珍贵的北方古典园林建筑。

灵渊阁:位于济渎池北岸,面阔小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为明代早期建筑。阁前置石勾栏目三幅,雕有透空的万字文,即宋《营造法式》所述的单勾栏,石的表面,镂刻很工细的阴文花草,表现了十足的宋代手法。

北宋石勾栏:位于济渎池北灵渊阁前,其上镂刻卷草、宝瓶雕饰等极其精细。该石勾栏为目前全国唯一现存的宋代《营造法式》所记的单勾栏,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从湖光中折返,经过古汉柏东北边,长生殿的高台石壁上,横嵌着元学士许有壬写的“天下第一洞天”六个古朴雄浑的大字。其下集中存放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石刻碑碣数十幢,其中金大定年间的创建石桥记,书法劲健,其拓片曾经出国展览。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写的“投龙简记碑”,笔致雄劲而秀润,尤世人所称道。

信步在这亭台楼阁间,徜徉于淙淙流水旁,摩挲着斑驳的碑碣,吮吸着芳香的青烟,久久不愿离去,体味着济水精神的博大,感悟着几千年的辉煌。

Hash:94683926edd1b0c36cef296979baa37ec7de4272

声明:此文由 乐途侣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