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兄弟连长

丁长芬

英雄使人敬仰,其意义不在于时代、背景、生命的长短,而在于他们是勇敢者与担当者。这句见于民革台儿庄支部出品的《兄弟连长》微电影的开篇词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微电影《兄弟连长》,讲述了抗战爆发后,盐津县普洱镇箭坝村赵伯勋家两个儿子参加台儿庄对日作战的故事。赵家两个儿子都编入60军183师542旅1084团1营,其中三子赵继昌任6连连长,四子赵克任1连连长。

滇军60军4万官兵于1938年4月20日至5月17日参加了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第二阶段对日作战,在山东台儿庄及附近的邢家楼、陈瓦房、五圣堂、火石埠、蒲庄、辛庄、后堡、杨庄、禹王山、戴庄等地与日军进行了极为惨烈的战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台儿庄战斗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的故事为后人传颂,其中昭通盐津赵克、赵继昌兄弟作为抗战一线的连长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抗战精神以及哥哥背着弟弟的骨灰抗击敌人的故事在抗日战争中独树一帜。时至今日,这个英雄的故事仍然感动着新时代的人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牺牲在抗战中的英烈们致敬

兄弟连长

赵克(1911-1938),曾用名赵师韩,盐津县普洱镇箭坝村赵伯勋家第四子。1931-1934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分配在补充第三大队当排长,1936年在5旅10团任连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部队编入60军183师542旅1084团1营,任1连连长,从昆明出发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4月23日,在台儿庄附近的五圣堂战役中牺牲。

赵继昌(1910-1992),曾用名赵师炜,盐津县普洱镇箭坝村赵伯勋家第三子。16岁到昆明从军,1927—1930年在云南2师7团当兵,1931-1934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21期学习,1935-1936年在5旅10团任2连连长。1937年8月编入60军183师542旅1084团1营,任6连连长,随部队由昆明出发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4月参加鲁南台儿庄战役,在台儿庄附近的五圣堂战役中冒死找到牺牲的弟弟赵克的遗体,并将其火化后拾起骨灰背在身上继续固守五圣堂、火石埠阵地。4月28日下午3时,背着弟弟骨灰继续抗战的赵继昌在火石埠战役中负伤,两名士兵将其背下战场转到后方医治。之后,身负重伤的赵继昌继续背着弟弟的骨灰辗转到武汉后方医院治伤。伤愈后,部队指派赵继昌率四辆卡车到各后方医院收集伤愈官兵117人运回云南养伤。四辆卡车载着这些伤愈官兵途经湖南桃园芷江贵阳,于1938年8月中秋节日回到昆明。赵继昌把弟弟赵克的骨灰也一同运回昆明,寄存在江西会馆。赵继昌回昆后任云南补充兵管理处少校副官,参与抗日前线兵员补充及训练工作。1941-1944年,任36补训处1团3营营长,后调任第一方面军兵站司令部任中校驮马大队长,负责对越南抗日前线作战的后勤补给工作,直到抗战胜利。1945年赴越南河内参加日本投降的“受降仪式”,负责接收驮马一千多匹。1946年因不愿参与内战而正式退役脱离国民党军队。1992年病逝于昆明。

血战台儿庄

1938年4月8日台儿庄大捷后,中日双方集结重兵于鲁南,准备决战。日军调集30余万精锐部队,分六路向徐州迂回,欲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危急形势下,李宗仁致电蒋介石,指调滇军60军增援。60军奉令开赴鲁南台儿庄,于4月20日拂晓前到达指定地点,高荫槐183师先头部队与敌遭遇于陈瓦房,台儿庄第二阶段战役随即打响。

刚刚抵达鲁南的60军,先头部队立足未稳即投入对敌作战,最先与敌接战的是183师杨宏光旅潘朔端团尹国华营,尹营在台儿庄附近的陈瓦房与日军遭遇。敌以两个联队3000余人,在坦克和重炮掩护下,向尹营所在的陈瓦房展开攻击,尹营与数倍于己之敌力战,打退敌数次进攻,并与敌展开肉搏,死战不退。但因敌强我弱,我军伤亡越来越重,心急如焚的潘朔端团长亲率郑祖志的第1营前往增援,却在小庄与另一支日军遭遇,遂展开激战,团副黄云龙阵亡,团长潘朔端负重伤。在这种情况下,陈瓦房尹营只有孤军奋战,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他们没有后退一步,营长尹国华及全营5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

日军占领陈瓦房后,向赵继昌、赵克兄弟所在的陈钟书旅防守的五圣堂、火石埠、刑家楼阵地推进,旅长陈钟书亲自指挥与敌激战两日,在武器装备悬殊很大的情况下,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旅长陈钟书壮烈牺牲。作为冲锋一线的赵克、赵继昌兄弟所在的1084团1营战斗十分惨烈,赵克连长负责带领全连攻战五圣堂阵地,从4月22日午后2时起,赵克带领全连冲入敌占领的五圣堂与敌人白刃搏斗,打退了日军的7次进攻,终于攻下了五圣堂,不甘失败的敌人集中炮火向五圣堂发射炮弹数百发,把五圣堂村庄夷为平地,赵克连伤亡过半。4月23日连长赵克头部中弹身亡,年仅27岁。

之后几天的战斗情况,赵继昌在《火石埠战斗》一文记述了如下细节:4月24日早上8时许,我们奉命攻占五圣堂和火石埠阵地,战斗十分激烈。部队退下来时,因我没有接到命令,也不知道,仍守在阵地上。夜间在敌人的照明弹照明下,目标暴露,我就不顾一切地冲出重围,遇到184师师长张冲,他问明我是才从阵地上下来的,叫我休息一下后再去找部队。我说,旅长已经牺牲,团、营长也不知去向。他说,你们现在的旅长是马继武,他在我们左侧约一公里处收整部队。我找到部队之后,奉令固守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火石埠(火石埠是个长约二公里的小高地,其四周都是平原)。在战斗紧急的时候,我耳里只听着旅长呼唤我的名字:赵继昌兄弟,带兵快杀上去,我晓得你们!经过三天的恶战,敌我伤亡甚重,团长莫肇衡阵亡,阵地失守,当时决心与阵地共存亡,已无生还之念了;经过几次攻占,我们拼命又把火石埠阵地夺了回来。我们固守火石埠高地到第4天也就是4月28日的下午3时,全连只剩下28人,我负了伤,士兵把我背下火线,在运河边遇到师长高荫槐,他叫我到后方去医治。

60军先头部队在台儿庄与日军的血战,是在立足未稳、敌强我弱、没有构筑准备工事的情况下展开的,我军官兵用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军的强势炮火,伤亡惨重。从4月21日到29日8个昼夜,60军坚守台儿庄及其周边邢家楼、陈瓦房、五圣堂、火石埠等战略要地宁死不退,与日军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血战,陈钟书旅长牺牲后,严家训团长、董文英团长、莫肇衡团长先后牺牲,潘朔端团长、常子华团长负伤,营、连长牺牲过半,战斗之惨烈实为罕见。关于这几天的战况,1938年中央社汉口26日电作了如下报道:“台儿庄东北各村战事迄今仍甚激烈,敌整日炮击我军阵地正面,我军某部奋勇杀敌,牺牲壮烈……经此惊天地泣鬼神之激战,敌胆已寒,伤亡奇重。台儿庄胜利后,鲁南二次血战已展开5日,敌迂回偷越运河之企图,至此已为我军粉碎。我最高当局以此次战役意义重大,特对该部传令嘉奖。”经过数天的血拼,60军高荫槐183师、安恩溥182师以伤亡过半的代价,阻止了敌军向前推进的步伐,为全军在鲁南台儿庄全线抢占要地、迅速展开战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英雄故事的流传

1938年4月23日,赵克在台儿庄五圣堂战役中牺牲。三哥赵继昌在弟弟赵克的衣袋里发现了一封未及寄出的家书。

慈爱的双亲:现在我们已经加入台儿庄战场了,儿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去和敌人肉搏,此后战场上的个人消息,请你老人家别要担心,同时,怕不可多得了罢。伯父以及三、四姐、惠珍等各处的信,情况上也不许可我安静的一一问安,飞机不住在抛炸弹,大炮不住在冬冬的响,不写了,敬祝福安

儿师韩跪禀 四月二十日于台儿庄投

看着弟弟未及投递的家书,赵继昌抱着弟弟的遗体痛哭了一场。然而,残酷的战争局面使赵继昌明白,弟弟的遗体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悲伤之余,赵继昌用村子废墟中还没有烧尽的木头和秫秸把弟弟的遗体火化后,将骨灰装在布袋里背在身上继续战斗,直到4月28日下午3时负伤,赵继昌被两个士兵背下火线得以生还。之后赵继昌一直背着弟弟的骨灰转到后方医院治疗。在汉口后方医院,生死连长赵克、赵继昌兄弟的抗战故事为武汉的报纸报道:六十军某团有弟兄两人分别担任两个连的连长,在鲁南战役中一死一伤,哥哥背着弟弟的骨灰作战。并誉为“难兄难弟”。从此,60军183师542旅1084团1营的兄弟连长赵克、赵继昌奋战台儿庄战场,弟弟赵克牺牲,哥哥赵继昌背着弟弟的骨灰继续战斗的故事为更多的人所传颂。

云南省档案馆内保存的赵克父亲赵伯勋于1938年9月致函民国云南省政府之信函,讲述了赵克牺牲、赵继昌背着弟弟骨灰继续抗战及赵克骨灰回滇经过,请求将赵克骨灰公葬:“……茲三子繼昌,奉命隨 钧长回滇辦事,并得将四子克遗灰同时运回滇,现寄于江西会馆,顷闻绥靖公署筹办追悼六十军阵亡将士大会将届期,国民感国难之日急,正抗战最紧关头之时,伤四子之遗灰未葬,应求荣一以励众。民老衰,爱子之念固深,但有子为国殇,亦復何恨?伏望政府愍国民暮年抱丧子之痛,妥先死事者而勉后死……,并附赵克遗像遗物,恳请发交大会陈列……。祈就会期公葬于陆军墓地以妥忠灵。”

信函所附赵克的遗像遗物至今保存于云南省档案馆内,其中遗像为赵克英姿勃发的戎装照,其背面之“他(指赵克)预备着为民族奋斗,为国家牺牲”留言,真切地表达了即将赴前线参加抗战的赵克保卫祖国的信心和决心,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牺牲之坚定意志,在台儿庄,赵克用生命谱写了一个军人“服从命令、严守纪律、捍卫国家、保护人民”的誓言。

台儿庄第二阶段对日作战至5月17日结束。不到一月的台儿庄血战,60军伤亡过半。残酷的战争使绝大多数滇军60军阵亡将士永远长眠于台儿庄。目前史料显示,只有极少数官兵的遗骸回到云南家乡,赵克的遗灰就是其中的特例。当时龙云曾致电卢汉,要求设法将团以上军官灵柩运回云南安葬,可惜战局动荡,最终只有严家训团长灵柩被运回云南,严团长灵柩运抵昆明之日,专门举行灵柩入城仪式。1938年10月30日,云南各界追悼六十军阵亡将士大会在金碧公园举行,省政府、六十军返省各官佐及各阵亡将士家属及社会各界万余人参加,未及运回滇的60军阵亡将士灵位入忠烈祠。同日,赵克的遗灰和台儿庄战役牺牲的将士一起为云南各界公祭后安葬于陆军墓园。

历史的烽烟已经过去83年了,昭通盐津箭坝的赵克、赵继昌兄弟连长浴血抗战的英雄故事在21世纪又以博物馆、纪念馆展出的方式继续感动着每一位观众:2015年9月1日,山东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和云南省档案馆联合举办“台儿庄大战六十军史料展”,第一次展出了昭通籍抗日英雄——上尉连长赵克的遗物。展览讲述了哥哥背着弟弟骨灰上战场的感人故事,作为展览的延伸,赵氏兄弟的事迹由台儿庄民革支部出品了微电影《兄弟连长》,这个感人肺腑的抗战故事以互联网影视的方式为更多的观众熟知并广为流传。

2018年9月18日至2019年1月1日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了《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该展览再次展出赵克的遗物和赵克、赵继昌兄弟抗战中感人的故事;2019年11月至今,赵克的故乡昭通,昭通市博物馆内“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观众源源不断,赵克、赵继昌兄弟连长抗战故事以及哥哥背着弟弟骨灰上战场的感人故事为更多的昭通观众所知晓。

追寻抗战英雄的足迹

为彰显滇军60军的抗战事迹,弘扬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抗战精神,山东台儿庄拟以昭通盐津籍抗战英雄赵克、赵继昌兄弟的感人事迹为主题,在山东省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台儿庄古城内筹建生死兄弟连长赵继昌、赵克抗战事迹展馆,雕塑牺牲于台儿庄五圣堂战役中的上尉连长赵克雕像和三哥赵继昌背着四弟赵克骨灰回乡拜见父母的场景雕像群,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历史变迁,史料欠缺,台儿庄方面致函昭通市委统战部,请求协助搜集赵继昌及其父母家人的照片、战地日记和抗战物品等史料以供展览,教育激励后人。

昭通市委统战部高度重视台儿庄战役中昭通籍兄弟连长赵继昌、赵克抗战史料的搜集工作,安排昭通黄埔同学会秘书长王文聪、杨永、谢崇辉和昭通市博物馆研究员丁长芬等,全面搜集赵继昌、赵克抗战史料,到赵继昌、赵克的家乡盐津县普洱镇箭坝村实地走访调查,在盐津县委统战部的大力协助下,找到了在箭坝村中居住的赵继昌的侄辈赵希富、赵希云和盐津县桃子村居住的赵希霖、赵希军,在村中与知情老人进行了座谈,全面搜集赵继昌、赵克家属详情以及兄弟俩出征抗战、哥哥把弟弟的骨灰背回家乡的情况。经过调查走访,了解到赵克出征抗战时并未结婚,他未寄出的家书中提到的惠珍就是其未婚妻;赵继昌与妻子邱钟桂育有二子四女,均居住于昆明。由于历史变迁,居住在箭坝村的赵希云既没有赵继昌的相关史料,也没有赵继昌子女的居住地址和联系方式。

在村里,箭坝小学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本供3-6年级使用的校本教材——“乡土资源之箭坝赵氏文化”。箭坝小学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内容包括赵氏文化的传承、赵氏名人书写赵氏家风、赵氏建筑文化、赵氏精神传古今等章节,其中第一章的第三部分叙述了赵克、赵继昌赴台儿庄抗战以及赵继昌背着弟弟骨灰回乡的故事。这本乡土教材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箭坝村赵氏家族的历史和这块土地上蕴含的乡土文化。箭坝村的乡土历史和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更发挥着教育学生从小爱国爱乡,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

离开箭坝村后,我们研究梳理了调查搜集到的各种资料信息,着手多渠道全方位展开寻找赵继昌的直系亲属:黄埔同学会王文聪通过云南省农科院的赵志坚,联系上了赵继昌的侄子赵希明,杨永找到了赵继昌、赵克兄弟的部分历史资料,谢崇辉与赵继昌的侄女赵希霖取得了联系,获得了赵继昌的家谱,丁长芬委托云南省体育局的蒋雪梦从赵继昌的妻子邱钟桂家的亲属方面进行寻找等等。经过多方艰辛努力,终于寻找到居住在昆明的赵继昌的儿女们。赵继昌的儿女们对昭通方面历经波折寻找抗战英烈后人的努力百感交集,他们倾其所能提供了赵继昌与家人的全部合影、赵继昌抗战时使用的印章、撰写的战地日记手稿等相关遗物。这些珍贵的照片、史料和遗物将由赵继昌的儿女们提供给山东台儿庄方面,作为山东省统一战线教育基地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陈展,同时也是哥哥背着弟弟的骨灰回乡拜见父母塑像群雕塑设计的第一手史料。

结 语

昭通盐津箭坝村的兄弟连长赵克、赵继昌在台儿庄第二战役60军与日军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同仇敌忾,一死一重伤;哥哥背起牺牲弟弟的骨灰,擦干眼泪继续战斗的英雄故事,在整个抗战史中十分罕见。这个英雄的故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感人题材,值得永远铭记。安息吧,英勇的民族战士!

Hash:299beaa9e6159ef8f41fecfdf50e78b8572685bd

声明:此文由 昭通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