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岐:​我到了冯家山水库

我到了冯家山水库

作者|孙书岐

冯家山水库是如今西秦大地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今天,我终于见到了它的真容。站在拦河大坝上,我以为我会惊呼,但我没有。我只是静静的听,静静的看,我的山地自行车就停放在干净宽阔的坝顶上,我是怀着诚敬的心骑着它一路走到了这里,实现了我梦寐已久的夙愿。

应该说,我眼中的水很清澈,清澈得超乎我无数次的想象;应该说,四周的山很青翠,山中特有的静谧很和我意。我感慨着被拦截在此的河水很温驯,看着它的粼粼波光,我的脑海里尽是开春后绿油油翻滚着的麦浪,是盛夏时节滚圆的西瓜,是金秋里上市的水灵灵的串串葡萄,是大雪纷飞时故乡上空升腾着的袅袅炊烟。我不敢做声,我生怕破坏掉这里的静谧,我生怕惊扰了长眠在此的忠魂,我也生怕吵醒这四周正在酣睡中的生灵。要不了几日,就是霜降了。一切存活在密林中的生灵该思量着如何过冬了。我看着高远的天空,想着曾有数万农工像我一样的看着天空,胸膛里奔涌着战天斗地的豪情,他们不是不想家,他们不是不怕冷,他们不是不知累,但他们都被要将这汩汩流淌着的千河水引上旱塬的理想裹挟着,看着这白哗哗的清流白白流淌着,他们心疼啊!他们深知干裂的土地太需要这河水浇灌,水利农业的命脉,靠天吃饭的苦日子他们受够了,嗷嗷待哺的儿女让他们寝食难安,他们懂得自己在这里挥汗如雨、流血流汗的意义,有党的指引,有技术人员的把关,他们深信不疑。这是反复论证过的伟大工程,建成它,受益当下,福音子孙万代。他们是要建一百年、一千年年、两千年都要能经受住洪水考验的坚固工程。他们不敢懈怠,哪有闲情看云卷云舒,赏漫山翠绿。那一面面飘扬的红旗啊,那声声嘹亮的打夯声啊,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广播声啊,就是他们凝心聚力的战鼓。你看那高崖舞锤弄钎的坚毅面容,你看多奇志女子打夯队的灿烂笑容,你听这催人奋进的歌谣唱得多激越、多乐观:

木棒一搭就是梁,茅草一盖就是房。树枝一夹就是墙,竹子一编就是床。自力更生建营房,延安精神大发扬。兴工战鼓震天响,迎接大军上战场。

身在工地望北京,拦洪大坝炼红心,

同心同抬千斤夯,战备库上立新功……

工地红旗飘扬,水利战士志坚。

遍地英雄争先,个个你追我赶。

镢飞掀扬起舞,人跑车飞更欢。

快马加鞭未下鞍,渭北正变江南.......

这不是一百人,一千人的大合唱,而是一万人,两万人,三万人,有时甚至多达10万人的大合唱,这简直就是人的海洋,连群山都为之震颤的人间交响曲啊!“千年大计,质量第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是他们的梦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他们的热望,他们迫切的要靠兴修水利来脱贫致富,水利工程就是他们押下的宝,他们是一群要向大山绿水淘宝的逐梦者。他们吃的家常便饭基本是玉米面饸饹(hé le)和玉米面搅团,还有粑粑馍,偶尔能吃上一回面条那已经是上等伙食了。可他们有无穷的力量,他们自己在山坡上开挖窑洞

地上铺些麦草,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就在此打地铺睡觉。在大型机械是稀罕物的那个年代,他们万众一心,炸山石,凿隧洞,清理废石,转移土方,你追我赶,靠的是铁锨、镢头、架子车,靠的是双手、双脚和双肩,肩挑背扛干的热火潮天,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严寒,用血汗书写着气壮山河的诗篇。从小,我曾无数次的听父亲讲这些传奇的故事,耳边似乎就响着“叮叮当当”的钎锤声凌空传来,掠过耳廓,又随风而去。我曾竭力的想象着石块装入架子车内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有多响,想象着不堪负重的架子车爆胎后父亲熟练的在工地上给前来修架子车的人谈笑神聊的情景,想象着开饭时满山坡饥肠咕咕的壮汉们蹲在地下吃饭时有多开心,妇女们有多妩媚,想象着夜晚来临,每个窑洞亮起点燃的蜡烛时有多美,想象着人们沉沉睡去时鼾声有多响,想象着秋风吹落树叶时满河床的落叶有多厚,想象着白雪皑皑的严冬人们歇工待雪化时有多急切。现在,我就站在这凝结着父辈们血汗的拦河大坝上,耳朵里有的只是静谧。我来时站在山顶上眺望时,天还阴着,大坝的轮廓可以看清,但水面上却朦胧着,如墨的水色唤起的是清冷。此刻,太阳渐渐有了要露出来的迹象,水面的亮色在增加,我的喜悦也在增加。直到一束阳光终于破云直射下来时,我终于可以完全看清高峡出平湖的这个人间奇迹。几个骑友欢喜的拍照时,我不拍照,只是忘情的凝视着熠熠生辉的水面,任心浸在它的清澈里。

紧随着熟悉此地的骑友来到观景台时,我先阅读那简介。这是段很能引发人联想的文字,不仅明晰的告诉我这观景台位于冯家山水库大坝左肩下端,而且生动的描绘了库内碧波荡漾,熠熠闪光时的美姿,大坝右肩的凌波耸立的老爷岭美景,更主要的是它介绍了正前方山腰上依次排列的十三层窑洞群,末尾还简洁的描绘了防汛泄洪时登临此处的观感。我仔细的阅读,然后才登台观景。眺目远望,那75米高的巍巍大坝,那水库中的一级电站、二级电站泄洪洞、输水洞等建筑物,尽收眼底,那大坝侧堤上“冯家山水库”五个大字赫然在目。好一个视野开阔的绝佳观景台,好一个坝矗山伏,山青水秀,风光迷人的胜地。站在这里,我忽然有了凌空的感觉。我将视线停留在正前方山腰上的窑洞时,我百感交集,良久不语。这当年被建设者们乐观的称为“十三层楼房”的窑洞啊,密密麻麻,竟有这么多。我在想,这些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的窑洞群,可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真实印记,每一个窑洞里都有感人的故事。我忽然有了能飞过眼前的峡谷去就近端详的美妙幻想。我想那容颜肯定会说话,能告诉我些什么。可惜我不是超人,我急切的搜寻可绕道去哪里的路,终于发现峡谷那边有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只是想要去哪里没有便道,而且,我也不知从那条路可以走到哪里。我轻声问身边的骑友,他只告诉我附近有村民居住。这里是凤翔县陈仓区的交界地带,山那边可以去千阳县,路远着呢。我就重新审视那大坝,这280米长,高75米的大坝,工程量到底有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在高度机械化的今天,修建这样的大坝,肯定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当年,竟动用了宝鸡县(今陈仓区)、凤翔岐山扶风4个县区7个兵团包干完成,有十几万农民工参与,有一大批干部职工组织,才创下了仅用7个月就凿通导流洞,1年10个月就把73米高的巍巍大坝竖立在大山之间,15个月就贯通地下长龙“万米隧洞”,3年8个月水库就下闸蓄水,5个月后就通水灌溉的辉煌战果。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土法上马,人力施工,凭的是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干劲,才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

后来,在林间草坪休闲地看到当年建坝使用的硂碾时,我惊讶不已。站在它跟前,它竟比我还高。我就仔细阅读那说明,才知眼前这两个笨重的丑家伙,一个叫肋角碾,直径2米,长1.7米,重约13吨,另一个叫光面碾,直径1,6米,长1.7米,重约10吨。它们都是建坝时用来压实土方的,由履带拖拉机拉动,我小时候曾见过这样的拖拉机,响声很大,冒着怕人的黑烟。我以为,这是最能见证当年岁月的活古董。看着岁月在它们上所刻下的道道残痕,我忽然无比心痛。我在想,这么笨重的硂碾是怎么造出来的,这得多大的一块巨石,石匠是花费了多少气力,用了多少时间才把它给造出来,为了确保把土方压实,为了确保这大坝质量,父辈那一代人真敢想,也敢做,他们的这种智慧是艰苦岁月给敲打出来的吧!为了创建美好生活,他们是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承受啊!现在这硂碾是没啥用途了,冯家山水库管理局把它们陈列在这里,真是忆苦思甜的活教材。端详着硂碾上的道道残痕,我忽然就想到了父亲那双干裂的布满裂痕的手。我知道,父亲那辈人都有这样一双看似丑陋却有力量的大手,正是靠着那样的一双双大手,他们才挺了过来,熬到了今天。如今,我已年过半百,而这冯家山水库也已走过了50个春秋,我是在它的福泽下成长起来的,可我今天才来到了这里,与它做短暂的邂逅,而且,我是以一个休闲自由者的身份来此游玩观光的,这究竟是我的幸运,还是对它的亵渎。的确,这里如今恬静而美好,处处洁净,是个令人向往的优雅之地,是个仰视父辈们功德的庄严之地。只是,人人都应抱着虔敬之心,就像不远处灵山上众香客们对着佛像顶礼膜拜一样。

看到冯家山水库纪念碑时,我的心顿时有了慰藉。我们一路走来是先来到纪念碑基座上面的。这纪念碑塔真够高,设计也独特,“冯家山水库纪念碑”几个大字很显眼,碑塔下圆弧形碑墙上镌刻的碑文也美观,详实的介绍文字我读得很仔细,很仔细,我深深的沉浸其中,内心翻腾着感动的浪花。漫步来到纪念碑基座下时,摆成两列的鲜花蓝让我感到很温暖,我读那鲜红的挽联,我欣慰有人在缅怀着为修建冯家山水库而长眠于此的我的父辈们,他们有146人。如今,冯家山水库展览馆是宝鸡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宝鸡市廉政教育基地,宝鸡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冯家山水库灌溉着风翔,岐山,眉县,扶风,永寿乾县礼泉的百万亩土地,既能发电又能防洪,还可进行水产养殖。2006年,宝鸡市政府为解决宝鸡市市区饮水问题,又建成冯家山引水二期工程,水库成为宝鸡市市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还为长青工业园、宝鸡二电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提供了供水保障。现在的冯家山水库青山环绕、碧波荡漾,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已经成为宝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是名副其实的“西府明珠”。想起这些,我很欣慰,欣慰我的父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厚的大礼,也欣慰我终于来到了冯家山水库。

作者简介:孙书岐,男,岐山县中心小学一级教师。1987年就读于凤翔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业余喜好即兴写些诗歌、散文,抒发点滴思考。

■王小波:王小波:国学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600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779235484@qq.com。本征稿长期有效。

Hash:cbf91d74d6e8740900b61a8c4265224d3fb08853

声明:此文由 作家联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