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考古要出大事情,请关注杨官寨遗址

高陵考古现场的微博一发出,有朋自远方来电,与我探讨“高陵”墓主人身份的真与假,我听的是一头雾水。对于“是想成旅游热点而追逐市场效益,还是淡化浮躁风气专心考古研究?”的问题更弄得我一时语塞!后来我听明白了,我去的“此高陵杨官寨考古遗址”与朋友说的“彼高陵真假曹操墓遗址”根本不是一个地方,相对于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彼高陵曹操墓”,高陵杨官寨的考古遗址低调的有些被人淡忘。中国有句老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高陵考古要出就是大事。

洛阳铲了解考古

我对考古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洛阳铲的名词上,那还是在《盗墓笔记》《鬼吹灯》的神剧中被洗脑的结果,洛阳铲就像魔术棒,无所不能。事实也是如此,从昔日的盗墓贼,到今日的考古专家,洛阳铲下一件又一件考古大事被探明、发掘,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阳邙山地区“十墓九空”,盗墓者用的就是洛阳铲这种工具。现代科技发展到今日,考古工具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洛阳铲则被考古界认定为最基本的工具,每位考古工作者都需要从洛阳铲的基本功开始学习。这是我第一次步入真正的考古现场,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洛阳铲打下的洞洞。如果是在其它地面上这两个洞洞基本会被忽略掉的,但是在考古现场,这里的每一个洞都深藏着无法预知的大事。

一鸣惊人的杨官寨

十五年前的高陵还是个传统的农业县,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在距离泾渭河交汇处不到4公里的土塬杨官寨时常会出现人骨、瓦片,在文物大省陕西,这些现象立即引起了考古部门的注意。经过先遣小分队洛阳铲的一顿勘察,事情越来越大。从2004年起至2008年的四年时间里,一座庙底沟时期唯一完整的环壕聚落遗址被挖掘出来,立即引起了轰动,成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项目之首。

考古现场的芳华

考古工作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还有就是认真细致的责任心。在学术界,没有比考古工作更较真更执着的队伍,来不得半点虚假,实事求是,以实物为依据,不断发现和更改新的历史。为了一个考古项目,考古工作者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挖掘现场。

发掘似做手术如绣花

我觉得做考古挖掘工作的老师们都有两个过硬的基本功,一个是蹲功,进入到挖掘现场他们往往一蹲就是小半天,像我这样的胖子是做不了挖掘工作的。另一个功夫就是耐心细腻,现场挖掘工作是在用小铲刀一点一点的剥剃中进行,是在用刷子的一点一点刷出来的,像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毫的给文物做着手术。在室外的环境下,风吹日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不到的。

精美的墓穴列阵

杨官寨遗址被列入2008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仅仅掀开了冰山一角,随着洛阳铲勘探区域的扩大一个又一个的图样犹如谜一样的出现。从2015年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陕西考古研究院在原遗址的东北部9万平米的范围内发现大型墓葬群,初步推测墓葬总数可能2000多座。目前发掘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清理墓穴300余座。与杨官寨一期发掘的环壕、门址、窑洞、墓葬为同时期,由于随葬物极少,可确定为百姓墓群。每一个已发掘墓穴盖着一个蓝色的玻璃瓦棚,为了防止雨水的渗漏。

神奇的墓穴

151号墓葬中是一具保存相对完好的遗骨,但右手手腕以下却没有掌骨和指骨。在进一步的发掘中,考古队员在遗骨的大腿骨距离臂骨25厘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缺失的手掌遗骨。这种位移已经超出了自然位移的范围,因此专家们推测这个人的手腕应该是下葬前就被斩断了。这是否就是传说中“壮士断腕”典故的出处?“壮士断腕”出自唐·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意思是说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在另一座墓室的遗骨喉部则插着一支发笄(jī),虽然没有充分的线索证明结果,但是“一笄封喉”则是这个人毙命的主要原因。

这里的墓室均由土层直接挖掘而成,为偏洞式,四壁没有砌筑物,没有棺椁,面积不大,仅仅能放进去遗体,个别人骨附近发现有疑似包裹物。虽经5500年的历史,人体骨骼均保存完整,四肢摆放整齐,足部大多并拢,骨骼没有碳化现象,这与此地黄土的密实程度有关系。墓室内虽没有大量的随葬品出现,但是一些特殊的现象还是值得深入研究,比如一女性腹部的胎儿头骨,还有一具抱着龟甲的孩童遗骨。而部分人骨有佩戴骨簪、陶环、石环等,这是关中地区首次发现该类现象。

176墓穴埋葬的是一位巨人,仅骨骼就达2米,按现在人体对照,可以比肩姚明。这位墓主人有可能的身份是一位画师,因为这个墓穴内出土了一块颜料,颜料是经过提纯后纯度很高的赤铁矿,加工十分精细。最为重要的是在颜料中发现有动物胶类的粘合剂,这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粘合剂实物资料,表明庙底沟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了十分精细的颜料加工工艺。

考古不是挖宝

第一次进入到考古现场,一切工具甚至于符号对于我来说都是新奇的,手铲、刷子、斧头、凿子还有铁锹、手推车,这些工具在上个世纪就时常出现的东西在考古现场仍然是常用设备。看似平常的东西依然会创造出不凡的事情。历时两年的发掘目前已进入尾声,在考古现场,规则地排列着几溜土台,考古术语那叫关键柱,关键柱的前身是探方。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关键柱就是隔梁的交汇点。现在隔梁都已打掉,关键柱也正在拆除中。即便是如此,施工的师傅也是拿着铁锹在一层一层的剥离。

墓葬填土采取半剖面或多剖面结合的发掘方法,逐层发掘,而且还要遵循图、表、文字、照相、录像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及时做好记录、取样以及现场文物保护工作,这样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考古遗址中外行人就连热闹也不一定能看到,实在是很枯燥的。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镂空人面深腹盆”极为罕见,上面有一个人面的模样,眼睛、嘴巴中空,中间有突出的鼻子,形象十分可爱,酷似现在流行的QQ头像。这种“镂空人面形”的器物至今在中国仅发现了两件,另外一件是出土于山西吉县沟堡遗址的“人面形筒状器”。

抢救性的考古

我国目前的考古工程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配合基础建设工程的考古,二是抢救性的考古,最后才是为了解决一定的历史问题小范围地选择组织的考古,很少主动发掘。当我借助无人机鸟瞰挖掘现场的环境时,内心还是为之一振。一侧是正在逼近的农村大棚,而另一侧则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夹缝之中的考古现场如果不是在两年前开始发掘,现场情况真是不堪设想!

西安建城史或将被改写

杨官寨遗址汇集了仰韶文化时期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的特征,尤其是遗址北部唯一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距今至少有5500余年了,是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环壕聚落被一道周长约2000米的壕沟围绕着,壕沟宽9-13米,深2-4米。环壕围住的聚落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这是目前人们所知面积最大、同时期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环壕在当时可能为护城河,起着防范外族攻击、保护聚落的作用。在一期发掘中,出现的环壕聚落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十分繁华,然而却没有找到墓葬。这次发现的墓葬群不仅揭开了这一谜底,也是以此为坐标寻找东区墓地对应的东门遗迹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得到证实,杨官寨遗址早期城市雏形就能大白于天下

正如杨官寨遗址项目负责人杨利平所言:“杨官寨遗址位于庙底沟文化分布的腹心地带,聚落规模巨大,还建造有大型环壕、中央池苑等遗迹,加之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杨官寨遗址为当时社会大型都邑。如此一来,我们或将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提前至5500多年前。

第一次走进考古现场,触碰5500年前的泥土,这份心情既凝重而又喜悦。对于只知道洛阳铲的考古盲来说,这是一次开眼之旅,也是学习之旅,给我的人生也留下了最美的一篇。而我更是期待一个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随着杨官寨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古城西安最早的都城诞生地在高陵,建城历史将由现在的3000年延伸至5500年,西安是世界已知的最古老的都城。英国考古学家保罗·G·巴恩说过: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去向何处,那我们就需要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

遇见已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

本图文(未标注图片)为搜狐号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和商用,侵权必究。

Hash:a222c5bf7e7bffd5ecdd9ca7ecb51b172336f924

声明:此文由 官姥爷爱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