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瓮棺葬墓发掘简报

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瓮棺葬墓发掘简报

《文博》 2012年0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

一、遗址概况

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今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西北部。遗址东、北两侧被皂河环绕,地势中心高,周围低(图一)。

2002年10月〜2004年11月,为配合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此次发掘分三个区进行,发掘总面积3500余平方米,发现了一批包括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史前时期遗存,其中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发现的遗迹有房址107座、灰坑255座、壕沟2条、墓葬137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角器。在这些遗迹中,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共发现137座,其中土坑墓14座,瓮棺葬墓123座。现仅对发掘的仰韶文化瓮棺葬墓作一简报。

仰韶文化瓮棺葬墓位于第二、三发掘区。第二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共4层,其中第①层为耕土层,第②层为仰韶文化晚期堆积层,第③〜©层为仰韶文化早期堆积层,瓮棺葬墓分别开口于第③、④层之下。第三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共有12层,其中第①层为耕土层,第②层为仰韶文化晚期堆秘,四层为仰韶文化早期堆g融葬墓分别开口于第伝槌层之下。

二、墓葬形制

发掘的123座瓮棺葬墓,墓坑全部为竖穴土坑,依据墓坑的形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筒状、圆形(椭圆形)锅底状、圆形袋状、方形锅底状、不规则形共五种;依据葬具的形制,可分为瓮钵组合、瓮盆组合、瓮瓶组合、瓮瓮组合、3瓮(2瓮合葬,并加盖1瓮)组合、单瓮共六种;依据葬具摆放情况,可分为竖置、斜置、横置共三种;依据随葬品的情况,可分为有随葬品与无随葬品二种。以下依据墓坑形制对墓葬的形制作一简介。

(一)圆形(椭圆形)筒状墓坑22座。墓坑坑口呈圆形咖圆形,腱瞄,平底。

W1位于II区T0103东南部,开口于第④层下。坑口呈圆形,坑壁竖直,平底。坑口径Q66、底径0.58、深1米。葬具为1件陶瓮与1件陶盆,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陶盆倒扣于陶瓮。瓮内仅存少量肢骨(图二)

W2位于II区T0205西南部,开口于第③层下。坑口呈椭圆形,口底同大,坑壁竖直,平底。坑口长径0.75、短径0.6、深0.4米。葬具为1件陶瓮与1件陶钵,陶瓮口朝西横置于坑底,陶钵横扣于陶瓮上。瓮内人骨不存(图三)。

W10位于III区T0913西部,开口于第⑤层下,西部被W9打破,南部被昭打破。坑口呈圆形,口略大于底,坑壁竖直,平底。口径0.48、底径0.43、深0.56米。葬具为件完整陶瓮与1件陶瓮底部,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其上倒扣另1件瓮底。瓮内仅存少量肢骨。

W44位于III区T0612东北部,开口于第④层下。坑口呈圆形,坑壁竖直,坑底不平。坑口径0.55、深0.78米。葬具为1件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瓮内放置2件陶罐与2件陶钵,较小陶罐放置于较大陶罐内,人骨放置于较小陶罐口上,人骨Nh覆盖1件较小陶钵,廿再覆盖]件较大陶钵。人骨保存较为秘(图四)。

W123位于口呕T0612东北角,开口于第④层下,西部被W44打破。坑口呈圆形,口比底稍大,坑壁竖直,底凹凸不平。坑口径0.25、深0.49米。葬具为1陶瓮与1陶钵,钵口朝上倒置于坑底,瓮倒扣于钵上。瓮内人骨不存。

(二)圆形(椭圆形)锅底状墓坑91座。墓坑坑口呈圆形或椭圆形,一般口大底小,多数坑壁较直,部分坑壁平底或圜底。

W3位于III区T0917西南部,开口于第②层下。坑口呈椭圆形,口大底小,坑壁斜直,平底。坑口长径1.01、短径0.84、底长径0.62、短径0.45、深0.4米。葬具为1件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瓮内人骨不存(图五)。

W73位于III区T0713北部,开口于第④层之下。坑口呈圆形,口大底小,坑壁斜直,东壁略弧,平底。坑口径0.8、底径0.45、深0.91米。葬具为1件陶瓮与1件陶钵,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陶钵倒扣于陶瓮上。瓮内人骨保存较为完整。随葬品位于瓮外侧,紧贴东壁,共4件,均为陶器,计钵2、瓶1、罐1(图六)。

W70位于IIIKT0612西北部,开于第④层下。坑口呈圆形,坑壁略弧,平底。坑口径0.7、底径0.3、深0.8米。葬具为1件陶瓮与1件陶钵,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陶钵倒扣于陶瓮之上。瓮内人骨保存较为完整。随葬品3件,均为陶器,计钵1、罐1、瓶1,其中瓮内随葬有1件罐与1件钵,辭M则紧贴东壁处随葬I件瓶(图七)

W93位III区T0314西北角,开口于第⑦层下。坑口呈椭圆形,坑壁竖直,近底部弧状内收,圆底,坑口长径0.6、短径0.5、深Q.3米。葬具为1件陶管与1件残陶施下半部,淘瓮!1朝上竖置于坑底,陶瓶倒扣于陶瓮上。瓮内人骨不存(图八)。

W112位于Ⅲ区T0620东南部,开口于第④层下。坑口呈

椭圆形,坑壁较直,底略平。坑口长径0.81、口短径0.72、底长径0.7、短径0.61、深0.58米。葬具为1件陶瓮,瓮口朝四横置千坑底。瓮内人骨不存。

W68位于I×T0212西南角,开口于第③层下。坑口呈椭圆形,坑壁略弧,圆底。坑口长径0.57、短径0.5、深0.48米。葬具为1件陶瓮与1件陶盆,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陶盆倒扣于降瓮上。瓮内人骨不存。

W105位于IIIxTU419西南部,开口于第③层下。坑口呈椭圆形,坑略弧,底较平。坑L长径0.88、口短径0.7、底长径0.65、底短径0.38、深0.3米。葬具为2件陶瓮,其中1件口朝西横置于坑底,另1件险瓮横扣于大陶瓮口部。人骨保存较为完整。

W107位于III区T0520西南部,开口于第③层下。坑口呈圆形,坑壁较直,平底。坑口径0.63、底径0.4、深0.6米。葬具为1件陶瓮与]件陶钵,陶瓮口朝西横置于坑底,陶钵横扣于陶瓮口部。瓮内人骨不存。(三)圆形袋状墓坑 1座。W110位于ⅢI区T0419南部,开口于第③层下。坑口呈圆形,口小底大,坑壁斜直外扩,平底。坑口径0.5、底径0.7、深0.63米。葬具为1件陶瓮与1件陶钵,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陶钵倒扣于陶瓮上。瓮内仅存少量碎骨(图九)。

(四)方形锅底状幕坑 2座。慕坑坑口呈圆角方形,口大底小,坑壁较直,平底。

WI19位于II区×T0618东北部,开口于第④层下。坑口呈圆角方形,底部接近圆形,坑壁斜直,平底。坑口边长0.7、底径0.3、深0.72米。葬具为1件陶瓮与1件陶钵,陶瓮口朝上竖置千坑底,随钵倒扣于陶瓮上。瓮内人骨不存。

(五)不规则形墓坑 7座。

W108位于III区T0520西北部,开口于第③层下。坑口呈不规则形,口塩小,瞧婭平底。坑口长径0.9、短径0.86、底长径0.8、短径0.7、深0.58米。葬具为3件陶瓮,其中2件较小陶瓮口朝上竖置于坑底,较大陶瓮口朝西横扣于2件小陶瓮上。瓮内人骨保存较为完整,骨骼较为粗壮。

三、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共261件,依质地可分为陶、石二种。

(一)陶器共248件。器类有瓮、钵、盆、罐、瓶、铿、圆陶片共

1.瓮126件。依据口部形态,可分为侈口折沿瓮、侈口翻瓮、敛口瓮三种。

侈口折沿瓮均粗夹砂红褐陶。均侈口,折沿。器表有烟熏痕迹。W1∶1,沿面内曲,方唇,唇面上有二道浅凹槽,上腹圆鼓,下腹呈反弧状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上腹部。肩部有弦纹一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绳纹斜度较小。口径30.6、腹径37.2、底径13.8、通高468厘米(图十,9)。

W63∶1,沿面微曲,方唇,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上腹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口径33.6、腹径37.8、底径12、通高37.2厘米(图十,2)。W6∶1,沿面上有一周凸棱,圆唇,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上腹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口径27.5、腹径325、底径115、通高3厘米(图十,3)。W43∶1,方唇,上腹圆鼓,下腹呈反弧状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腹部。肩部饰多周弦纹,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绳纹斜度从上向下逐渐加大。口径37.8、腹径444、底径126、通高49.2厘米(图十,4)。W15∶1,沿面内曲,方唇,中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腹部。肩部饰多周弦纹,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绳纹斜度较小。口径29.4、腹径33、底径126、通高48厘米(图十,5)。W23∶1,沿面内曲,方唇,上腹圆鼓,下腹略呈反弧状急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腹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绳纹斜度较小。口径29、腹径37、底径13.2、通高46厘米(图十,1)。W8∶1,方唇,唇上有两道浅凹槽,中腹圆鼓,下腹急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下腹部。腹部饰左上至右下的斜向绳纹。口径2.4、腹径324、底径12、通高33.6厘米(图十,10)。W2∶1,圆唇,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径在上腹部。周身饰右上至左下斜向绳纹。口径384、腹径40.2、底径126、通高37.2厘米(图十,7)。W08∶2,方唇,唇上有二周凹槽,上腹圆鼓,下腹略呈反弧状急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腹部。腹部饰竖向绳纹。口径33.5、腹径38.4、底径14.5、通高351厘米(图十,6)。W107∶1,方唇,中腹圆鼓,下腹急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腹部。素面。口径38、腹径43.2、底径164、通高46.3厘米(图十,11)。聚∶1,沿面向外侧下斜,圆唇,中腹微鼓,下腹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腹部。周身饰左上至右下的斜向绳纹,肩部饰一对鸡冠状附加堆纹,中腹部饰三周条状附加堆纹。口径28、腹径31.2、底径13.8、通高30.6厘米(图十,8)。

侈口卷沿瓮 均粗夹砂红褐陶。均侈口,卷沿。器表有烟熏痕迹。W8∶1,圆唇,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腹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口径2.6、腹径33、底径13.2、通高35.4厘米(图十一,6)。W90∶1,烧制变形。方唇,唇上有一周凹槽,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上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绳纹斜度较小。口径30.6、腹径37.8、底径15、通高4.2厘米(图十一,3)。W99 1,沿面微曲,圆唇,上腹微鼓,下腹急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腹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口径24、腹径26.5、底径9.5、通高35厘米(图十一,1)。WI14∶1,方唇,唇上有一周凹槽,中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中腹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口径23.4、腹径27、底径12、通高27.6厘米(图十一,4)。W26∶1,方唇,中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腹部。腹部饰交错绳纹。口径26.5、腹径30、底径11.2、通高35.5厘米(图十一,7)。WI10∶1,方唇,斜直腹,平底。周身饰稀疏的竖37.8、底径15、通高4.2厘米(图十一,3)。W99 1,沿面微曲,圆唇,上腹微鼓,下腹急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腹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口径24、腹径26.5、底径9.5、通高35厘米(图十一,1)。WI14∶1,方唇,唇上有一周凹槽,中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上中腹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口径23.4、腹径27、底径12、通高27.6厘米(图十一,4)。W26∶1,方唇,中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在中腹部。腹部饰交错绳纹。口径26.5、腹径30、底径11.2、通高35.5厘米(图十一,7)。WI10∶1,方唇,斜直腹,平底。周身饰稀疏的竖的斜向绳纹,绳纹斜度较小。口径50、腹径54.5、底径18、通高58厘米(图十一;9)。WI08∶3,折肩,斜直腹,平底,最大径在肩部。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绳纹斜度较小。口径54、腹径57.5、底径17、通高49.1厘米(图十一,8)。

2.盆 15件。依据口部形态,可分为折沿盆与卷沿盆二种。

折沿盆 均细泥质陶,折沿。W1∶2,细泥质桔红陶。敞口,折沿,沿面略向外下斜,圆唇,深弧腹,圜底近平。底部有一周凸棱,底心有一由外向内打制而成的不规则形穿孔。器表磨光,沿面上饰有短线与弧边三角形相间的黑色彩绘图案。口径35、通高14.5厘米(图十二,1)。W63∶2,细泥质桔红陶。散口,折沿,沿面略向外下斜,圆唇,深弧腹,平底。底心有一圆形钻孔,系管钻而成。素面,器表磨光。口径39.5、通高16厘米(图十二,9)。W6∶2,细泥质桔红陶。直口,平折沿,圆唇,深弧腹,平底。素面。器表磨光。口径41.5、通高18厘米(图十二,3)=W42:2,直口,平折沿,圆唇,深弧腹,圜底近平,底部有一周凸棱。底心有一由外向内打制而成的圆形穿孔。器表经过刮抹,较为光滑,沿面上饰有短线与弧边三角形相间的黑色彩绘图案,因褪色黑彩变为黄褐色。口径36、通高165厘米(图十二,2)。W43∶2,细泥质橙黄陶。直口,折沿,沿面略向外下斜,圆唇,深弧腹,平底。底心有一由内向外打制而成的圆形穿孔。器表经过刮抹,较为光滑。上腹部饰多周弦纹,底部饰席纹。口径35、底径12、通高16厘米(图十二,7)。W8∶2,细泥质桔红陶。侈口,折沿,圆唇,深腹,上腹圆鼓,下腹斜直,平底。底部有一打制而成的不规则形穿孔。器表磨光,上腹部饰多周弦纹。口径21.6、腹径2&5、底径9.6、通高2(14厘米(图十二,8)。

卷沿盆 均细泥质陶。均侈口,卷沿,圆唇,圜底。W30∶2,细泥质桔红陶。浅弧腹,,底心有一圆形小凹坑。器表磨光,唇部饰黑彩,底部饰有零星布纹。口径382、通高137厘米(图十二,5)。W104∶2,细泥质黑陶。浅弧腹,底心有一圆形凹坑。素面,器表磨光。口径43、通高125厘米(图十二,6)。W68∶2,细泥质桔红陶。折腹,底部有一两面打制而成的圆形穿孔。器表磨光。唇面饰黑色彩绘,上腹部饰三组由几何纹组成的变体鱼纹黑色彩绘图案。口径35、通高17.5厘米(图十二,4)。

3.钵 共101件。依据口部形态可分为敞口钵、直口钵与敛口钵三种。敞口钵 均散口,方唇,斜直腹,平底。W67∶2,粗夹砂桔红陶。素面,器表粗糙。口径252、底径148、通高16厘米(图十三,14)。

直口钵 均泥质桔红陶,直口。W25∶2,细泥质桔红陶。直口微敛,圆唇,深腹,圆底。底部较为粗糙。素面,器表磨光,口下有浅褐色叠烧痕迹与轮修痕迹。口径325、通高15.5厘米(图十三,5)。W3∶2、W115∶2等形制与W25∶2相同。W23∶2,底部有一周浅凹槽,凹槽内区域较为粗糙,有一由外向内打制而成的三角形穿孔。口径31、通高162厘米(图十三,6);W15∶2,弧腹略浅,底部有一由外向内打制而成的不规则形穿孔。口下有桔红色叠烧痕迹,器表有烟熏痕迹。口径35.5、通高14.5厘米(图十三,8)。W2∶2,细泥质桔红陶。圆唇,浅弧腹,圆底。口下饰一周宽带纹黑彩。彩绘下方有黄褐色叠烧痕迹。口径38、通高14.4厘米(图十三,4)。W109∶2与W2∶2形制相同,底部有一圆形凹坑。口径428、通高14.1厘米(图十三,3)。W∶2,细泥质桔红陶。方唇,深弧腹,平底,底心内凹。底部有一由内向外打制而成的不规则形穿孔。素面,器表磨光,口下有深红色叠烧痕迹。口径22、底径8.7、通高17.9厘米(图十三,12)。W1∶2,可复原。粗泥质桔红陶。直口微敛,圆唇,斜直腹,平底,底心有一由外向内打制而成的三角形穿孔。腹部饰二周弦纹。口下有轮修痕迹,下腹部有刮抹痕迹。口径37.8、底径15、通高20.7厘米(图十三,7)。

敛口钵 均细泥质桔红陶。敛口,圆唇,圆底。W100∶2,浅腹,下腹斜直。素面。口径4l.1、通高14.4厘米(图十三,2)。W13∶2,浅弧腹。底心有一由外向内打制而成的圆形穿孔。器表磨光,口下有一周黑色宽带纹彩绘。口径37.6、通高14厘米(图十三,10)。WI14∶2,弧腹较深。底部有一圆形小凹坑。器表磨光,口下饰一周黑色宽带纹彩绘。彩绘之下有浅红色叠烧痕迹。口径35、通高15.7厘米(图十三,1)。Wl1∶2,浅弧腹。口下及腹部共有八个圆形钻孔。器表磨光。口径40.5、通高146厘米(图十三,13)。W26∶2,浅弧腹。底心有一圆形小凹坑。器表磨光,底部饰半周指甲纹。口径36.3、通高15.7厘米(图十三,11)。W110∶2,深腹,最大径在中下腹部。底部有一由内向外打制而成的椭圆形穿孔。素面,器表磨光。口下有深红色叠烧痕迹。口径2.5、通高125厘米(图十三,9)。

4.瓶 4件。均溜肩,鼓腹,腹部有双耳,最大径在中腹部。WT3∶6,粗夹砂桔红陶。直口,圆唇,腹中部有双耳,小平底。腹部饰左上至右下的制向绳纹。口径5.2、腹径13.6、底径24、通高27厘米(图十四,3)。W0∶4,粗夹砂红褐陶。口部残缺,残断处较为规整。腹中部偏下有双耳,小平底。肩部及腹部均饰左上至右下斜向绳纹。腹径148、底径2、残高24厘米(图十四,2)。W70∶5,细泥质桔红陶。直口,圆唇,腹中部偏下有双耳,小平底。腹部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绳纹近平。口径6.4、腹径184、底径24、通高37厘米(图十四,1)。W3∶2,腹部残片。细夹砂红褐陶。腹中部偏下有耳。腹部饰左上至右下的斜向绳纹。腹径327、残高41.1厘米(图十四,5)。

5.罐 5件。依据口部形态,可分为侈口折沿罐与敛口罐二种。

侈口折沿罐 均粗夹砂红褐陶。侈口,折沿,平底,最大腹径在中腹部。器表有烟熏痕迹。W40∶5,完整。粗夹砂红褐陶。侈口,折沿,沿面微曲,圆唇,中腹圆鼓,下腹急收。口径129、腹径14.4、底径6、通高125厘米(图十四,8)。W44∶4,形制与W40∶5相同,唯中、上腹部饰多周弦纹。口径12.9、腹径14.4、底径63、通高10.5厘米(图十四,7)。WT73∶5,口沿部残损。中腹微鼓,下腹斜收。腹部饰多周弦纹。复原口径9.6、腹径12.8、底径6.4、残高17.2厘米(图十四,6)。

敛口罐 均敛口,尖唇,圆腹,平底。W44∶5,细泥质橙黄陶。中腹圆鼓,最大腹径在中腹部。底部有一周凸棱,内饰席纹,中、上腹部饰戳刺纹。口径16.5、腹径21.6、底径9.3、通高12厘米(图十四,4)。

6. 圆陶片 5件。均细泥质桔红陶。系利用陶盆、钵等器物的残片打制而成,刃部较为锋利。W17∶3,完整。圆形。直径2.9、厚0.7厘米(图十五,5)。W74∶3,完整。椭圆形。长径57、短径48、厚07厘米(图十五,6)。

7.锉 1件。W76∶3,一端残断。粗夹砂桔红陶。平面呈菱形,横断面呈长方形,锐尖,麻面清晰。残长30.9、残宽12、厚4.5厘米(图十五,2)。

(二)石器 共3件。器类有球、坠饰及残石器共三种。

1.球 1件。W56∶3,石英岩。磨制,器表光滑,有一小凹坑。直径2厘米(图十五,3)。

2坠饰1件。W18∶3,乳有英。长条形,打磨光

滑,一端留有系绳的凹槽。长2.5、宽1.1、厚0.5厘米(图十五,4)。

3.残石器 1件。W91∶3,残。角岩。正面与背面磨光,一端有刃,较为尖锐。残长7.2、残宽5.6、厚1.9厘米(图十五,1)。

四、结语

通过对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瓮棺葬墓的发掘,我们获得了一批十分丰富的墓葬研究资料。

在所有的瓮棺葬墓中,W3出土的陶瓮形制与其它墓葬均不相同,而与姜寨四期"、案板二期②等带有鸡冠状及条带状附加堆纹的罐类器十分相似,年代应当相当。故W3的年代应属仰韶文化晚期。

其它122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主要有折沿或卷沿鼓腹瓮、折肩瓮、杯形口尖底瓶、直口圜底钵、折沿弧腹盆、折沿鼓腹罐等,依据器型方面的差别,又可将这些瓮棺分为早、晚二段。早段以Wl、W5、W23、W3、W3、W6等为代表,陶瓮整体形态显得较为瘦长,最大腹径多在中腹部及以上;钵以深弧腹为主,口下多见叠烧痕迹;盆以折沿深弧腹为主,沿面往往装饰短线及几何纹彩绘;瓶均为杯形口。这些特征与姜寨一期、半坡早期等遗存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较早阶段。晚段以W2、W8、W107、WI08、WI10等为代表,陶瓮形态较为矮胖,最大腹径多在中腹部及以下,有坠腹之感;钵以浅腹为主,口下多见黑色宽带纹彩绘,深腹钵亦为坠腹;盆均为卷沿,以浅腹多见,深腹盆腹部有折棱,并装饰变体鱼纹。这些特征与器型与姜寨二期、史家等遗存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较晚阶段。

这批瓮棺葬墓位于遗址的南部。该区域属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居住区,与同期的房址等遗迹混合分布。瓮棺中保存的人骨,绝大多数比较纤细,尺寸也比较小。虽然人骨鉴定工作尚未结束,我们仍可初步判定,墓主人应以未成年人为主,仅WI08等极少数墓葬为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瓮棺葬墓在聚落的居住区及边缘分布,也正反映了仰韶文化早期墓葬制度的特点。

Hash:6c4fb183cc42d8f31829bc25e640379d125f4fb0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