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区:当好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引擎
每座博物馆,都是鲜活的传承,浓缩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今天,大明宫遗址区,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陶瓷艺术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和圣普美术馆八座博物馆星落排布,在遗址区形成了集遗址、考古、文物、书法、陶瓷、石碑为一体的博物馆集群。
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短短数年间,能聚集和建成如此规模的博物馆集群,得益于大明宫遗址区在博物馆建设上的体制创新,也得益于区域文旅产业的跨步发展。近年来,遗址区统筹博物馆发展,以文化“一盘棋”的发展思想迈步前进,实现了拓展公共空间、弘扬历史传统、打造特色文化的良性循环,探索并总结出一条一流博物馆集群的特色发展之路,有力地提升了大明宫遗址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实力,谱写出文化哺育城市建设、市民共享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动人篇章,为大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提供强劲引擎。
发展
八大博物馆并蒂开花 政策扶持引来文化金凤凰
时间倒回十一年前,2007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一时间这处盘踞在龙首的大遗址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以此为圆心,文化脉络汇聚此处,北城文化张力辐射扩张。载文化之厚重,传文化之精髓,博物馆应运而生,经过数年发展,如今,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四大国有博物馆并驾齐驱,释放自身魅力,讲述着保护大遗址、探秘考古学、传世文物精品、记录工业文明的传奇故事,也印刻着大明宫千百年间的文化基因,成为了解大明宫历史,感受大明宫文化的重要载体。
与国有博物馆并蒂的是遗址区内遍地开花的私营博物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陶瓷艺术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及圣普美术馆,数年间,大明宫遗址区在加快国有博物馆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扶持民营博物馆,开创了博物馆发展的新局面。“民间收藏是文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生存发展却举步维艰。”作为遗址区扶持引进的一家民营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对李鸿诚、印建幸夫妇和大明宫遗址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
“大明宫遗址区为唐都新碑林的入驻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相对缓解了民间博物馆的运营成本,石碑镌刻与恢弘的盛唐文化相得益彰,这些年,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流也不断攀升。”大明宫唐都新碑林馆长印建幸说,“今年,我们准备深入挖掘大明宫历史文化资源,并以唐代梅妃形象为主题,做出专属于大明宫的梅妃文化,同时,我们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全面升级博物馆展陈,开启唐都新碑林二期工程,真正做到展陈、互动相融合。”
近年来,为了扶持引进像唐都新碑林这样的民营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区根据西安市《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了鼓励、引导、扶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各类博物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解决了民办博物馆建设运营中的实际困难,激发了民间资本参与遗址区博物馆建设的热情。下阶段,大明宫遗址区还将通过不断优化扶持政策,吸收引进更多的民办博物馆,不断壮大博物馆聚落,打造博物馆规模化发展的最佳平台。
特色
主题多元化 专题性博物馆丰富区域文化内涵
文化自信和自觉,离不开文化传播。博物馆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市民充分理解、享受到城市的文化发展成果。但目前,国内博物馆大多是综合性博物馆,而专题性博物馆相对较少。专题博物馆不但便于展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和诠释,提高专业化程度,而且有利于中小型博物馆朝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同时也便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社会调配。
大明宫遗址区在博物馆建设发展初期,就扼制了发展不均的可能性。如今,大明宫遗址区在提升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考古探索中心等国有博物馆展示展陈,讲好大明宫自身故事的同时,全力扶持专题性博物馆发展,丰富区域博物馆文化内涵,为书法、陶瓷、石碑、美术等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感受历史、触摸文化的优良平台。
其中,作为首驻大明宫遗址区的私营专题性博物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就是从专业艺术的角度出发,融文物展示、书法体验、互动展示为一体,搭建出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平台,展示各地区书法艺术优秀作品,让普通民众能够近距离接触书法文化,陶冶情操。此外,陶瓷艺术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圣普美术馆也以其专业的文化内涵,物化文化发展史,全面展示了人类伟大的艺术创造力,满足人们追求艺术之美的文化需求,为大明宫遗址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承
激发文化活力 主题活动“串联”博物馆
承先人之创造,开后世之生面。文化不是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它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传承。如何激发文化活力,使博物馆走下神坛,真正融入群众,让文化血脉代代相传,成为各大城市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一大重要课题,而作为西安北城重要的文化支撑板块,近年来大明宫遗址区创新发展模式,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串联”博物馆,形成博物馆聚集效应。博物馆是文化的物化形态,盘活博物馆资源不仅要讲好文化故事,更要聚拢人气,进而吸引更多的粘性粉丝。近年来,大明宫遗址区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开展了文物换展、文化交流、文化讲堂、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全面提升遗址区博物馆品牌形象,使遗址区粉丝呈几何倍数增加,大明宫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首届大明宫“小小考古家”举办以来,大明宫遗址区紧抓青少年教育资源,从主题活动到研学之旅,大明宫遗址区不断调整研学产业模式,依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及大华1935各大博物馆,充分挖掘区域各种文化资源,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工业文化优势,丰富“旅游+教育”内涵,并结合各阶段学生特点,强化实践体验内容,深入遗址区各大博物馆,在打造主题鲜明、特色凸显的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的同时,也将各大博物馆紧密串联,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全面助力大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
如今的大明宫遗址区,博物馆事业生机勃发,一条饱含文化情感的精神纽带在这里编织、飞舞,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闪烁着十三朝古都的富有:一座博物馆,一份智慧和信仰;一座博物馆之城,一个城市的灵魂与气度。今后大明宫人将持续发力,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拉动着“博城”建设的强大引擎,谱写着典藏人类文明的文化赞歌。
Hash:0dc5d0fa58d838c0332ec2fbf660deaf8cd9f8a4
声明:此文由 千宫之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