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宁彬:陕历博是这样让老百姓爱上博物馆的!
人民日报文创会客厅”第一季:
“馆长有话说”
让我们与各大博物馆馆长一起,
解开文博密码,探索历史奥秘。
本期做客嘉宾:
侯宁彬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在中国的西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存——这里就是三秦大地陕西,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文博圈,陕西无论从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博物馆数量及收藏文物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有着“天然博物馆”的美誉。
坐落在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有着“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简称“陕历博”)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许许多多的馆藏珍品,是一座重要的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有着数十年文博从业经历的侯宁彬是陕历博现任“掌门人”,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文博人曾先后主持了秦咸阳城大遗址考古、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园、西安白鹿原汉墓等多项考古发掘工作。
“我觉得文博人要敬畏、严谨、热情。所谓敬畏,就是说我们必须对我们守护、传承的对象以及所从事的事业要有敬畏之心;所谓严谨,指的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理念和态度;所谓热情,那就是面对走进博物馆感受文明、体验文化的人民群众,我们要时刻牢记,博物馆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博物馆里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让老百姓爱上博物馆的目的。”
侯宁彬用了上面三个词来描述他认为文博人需要拥有的素质,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长,他最想做的事情是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文明、体验文化——“给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参观环境,给无法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创造适合的观展方式,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
人民日报文创:在您看来,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侯宁彬: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见证物的场所,我们的祖先生于斯、长于斯,当他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如何认识他们,就要依靠他们留下的见证物,博物馆的使命就在于此。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且不曾中断,博物馆不仅通过这些历史见证物证明这段历史的存在,更要通过发掘、研究与展示这些文物让附着于文物之上的文化、智慧和创造精神传之久远,让伟大的古代文明滋养当代和未来。博物馆在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文创: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普遍应用于博物馆的当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打造智慧博物馆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技术举措呢?
侯宁彬:一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做好线下展览和社会教育、文化体验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通过“实体展”“传统展+云展览”的双翼驱动展览体系激发博物馆展示传播动能。例如我馆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借助陕西数字博物馆云展览平台,推出了144个博物馆虚拟展馆、125个数字专题展览、900余件文物云介绍、145个线上专题讲座和百家博物馆讲读平台。
二是在“互联网+博物馆”“互联网+文物教育”计划引领下,积极推进博物馆新基建项目,探索AI、AR、VR、MR等现代技术与博物馆展示传播相结合。
三是大力推进博物馆治理与管理运行智慧化平台建设。下一步我们还将对近几年的智慧化博物馆工作平台进行改造整合,打造博物馆全域智慧化综合治理系统平台。
人民日报文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网红,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博物馆。那么在吸引年轻群体、接地气这方面,陕西历史博物馆怎样做的呢?
侯宁彬:一是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汉唐网微博、微信协同推送高质量资讯,构筑起拥有庞大粉丝群的官方自媒体宣传矩阵。疫情期间在汉唐网微信公众号推送了10幅包含馆藏文物元素的疫情防控主题原创漫画《闭馆、不闭展、宅家看展》,发布《唐妞系列防疫宣传图》漫画,引发热烈响应,青少年朋友点赞评论转发量奇高。
二是引入跨界合作宣传新模式,与腾讯、网易等公司合作推出“云裳羽衣”“梦幻西游”等大型网游,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青少年群体关注博物馆文化。
三是加强IP运营实践,积极尝试跨界联名文创新“玩”法,与许多品牌跨界联动,举行了一系列活动或出品联名文创产品,还与当红作家马伯庸合作,推出了《无尽藏》解谜书籍。
四是通过直播形式进行博物馆文化传播。今年以来我馆参与各类直播活动10余次,刚刚于8月25~26日联合北京凯声传媒参与的“十二时辰长安秀”24小时直播活动,吸引了海量观众关注博物馆文化。
人民日报文创:作为全国知名的博物馆,在疫情前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待游客人数众多。这是否会为博物馆的运营带来一些困难?您认为该如何平衡旅游开放和文物保护两个方面?
侯宁彬:近年来,针对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社会教育活动、公众服务等需求的变化,陕西历史博物馆发挥资源优势,在平衡旅游开放和文物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觉得距社会的需求、距老百姓的需要还有差距。
一是博物馆有限的接待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馆区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展厅空间不足,旅游旺季人员拥挤,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在防范重大公共事件风险上需要更多考虑。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分馆建设,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博物馆接待能力方面取得一个量的飞跃和质的提升。
二是观众对博物馆的多元化需求与博物馆目前能提供的有限服务手段存在矛盾,我们人员整体的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和传播队伍专业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是巨大的观众量对博物馆的一线运维人员和管理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心理建设、技能提升和业务培训等方面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在文物旅游融合中,还是要理清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文物资源的存续是文物旅游得以存在的基础,高质量地保护好这些老祖先留下的不可再生资源,才能保证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地适度利用。
人民日报文创: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今年有哪些大型重要展览展出?
侯宁彬:今年我们已经举办和正在举办的展览有“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唐天子的茶——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法门寺出土皇家茶具”“古芮新迹——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考古成果展”。
近期和下半年我们还将举办“秦风颂廉——陕西古代廉政文物展”“文物系荆楚 祝福颂祖国——文物展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神奇的符号——二维码的前世今生”等展览。
Hash:63c442ea38e868a77c5acdc0908398006823e292
声明:此文由 创时代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