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理|紫阁峪 通往名士云集的“终南第一山”

开栏语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一座山脉,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不但自然地理位置重要,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秦岭已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是陕西的绿色脊梁、西安的地标性山脉。

西安晚报策划组织的大型系列报道“走进大秦岭”,是晚报创建60多年来,以前所未的气势和规模,首次对秦岭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梳理和解读。

本报《西安地理》版从本期开始,首先开设“探访秦岭72峪”专栏,我们将以此作为“走进大秦岭”的切入点,对秦岭著名峪口的地貌地形、山川河流、植被动物、气候物产、历史典故、人文风采、庙堂隐士等进行全方位实地采访报道,挖掘秦岭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层次思考秦岭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让世人更多地认识秦岭,保护秦岭,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图中岩石裸露的山峰为紫阁峰

紫阁十景

紫阁青冥相霭端,

张良洞前景无限。

饮马池旁苍龙砭,

华山顶览秦川。

群山环抱紫阁塔,

紫阁寺遗涌钵泉。

二郎插剑悬崖边,

神仙潭水降人间。

蟒头观灯似星盘,

井潭没底通高冠。

在人们惯常印象中的秦岭七十二峪中,紫阁峪的名气不大,但在古代,紫阁峪却是名士云集的地方。紫阁峪里的敬德塔,也被认为是埋藏玄奘遗骸的地方。所有这一切,让紫阁峪名垂千年,紫阁峪所在的紫阁山也被人称为是“终南第一山”。

深藏不露的

终南第一山

紫阁峪位于户县境内,距离西安市区约30公里。它的东边是高冠峪,西边是太平峪,夹在这两个名气很大的峪口之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紫阁峪。紫阁峪属于那种藏而不露的峪,但你一旦了解了它的历史,马上就会被它的文化气息所吸引。

紫阁山原名紫盖山,这里山势俊秀,景色幽美,瀑潭洞泉密布,光大小瀑布就有十余处。此地距离汉唐国都长安城又近,所以自古就吸引了许多佛道修行人士,寺庙岩窟、山林水涧都可成为他们的修行道场,至今留下了大圆寺、云盘寺、无量洞、睡佛洞、王母宫、塔园、铁瓦殿等等寺庙。

我们回望一下到过紫阁山、紫阁峪的名士、高僧,就能体会到它的分量。从汉代就有丞相张良在此无量洞避暑、隐居;北周时的高僧法藏在紫阁山修行,一隐整整八年;唐代许多高僧如道宣、楚金、飞锡、慧昭均曾在此地修行;孙思邈也来此药王洞炼药;在唐代,曾到过紫阁山并以诗赞誉的就有李白杜甫、韦应物、岑参、贾岛、张籍、白居易等人。由于紫阁山汇集了如此多的名流、高僧,致使许多想从政的士子也来到此地,他们之间相互习业、问学、切磋,提高学问,或以隐居为成名资本,然后下山到长安应试,往往高中,这就是“终南捷径”;宋朝司马光、程颢、章惇等名人光临紫阁峪;明清两代紫阁峪一样是文人及仕宦的最爱,明代有王九思、康海、王九峰、熊子修,清代有傅龙标、王心敬、长松居士等到此地。在赞美紫阁峪的诗作中,李白的《君子有所思行》最有代表性, 李白将这里的最高峰比作“紫阁”,后人随称之紫阁峰。这就是户县十二景之一的“紫阁青冥”。

对紫阁峪,有人还总结出“紫阁十景”:紫阁青冥相霭端,张良洞前景无限。饮马池旁苍龙砭,万华山顶览秦川。群山环抱紫阁塔,紫阁寺遗涌钵泉。二郎插剑悬崖边,神仙潭水降人间。蟒头观灯似星盘,井潭没底通高冠。

一条十几里长的不大的峪,却云集了这么多如雷贯耳的名士,这在秦岭北麓的峪口中独树一帜、绝无仅有,有人也因此将紫阁山称为 “终南第一山”。

紫阁峪里的修行人

井潭没底通高冠

笔者前往紫阁峪前,联系户县林业局,他们给安排了紫阁峪的护林员王喜堂作向导,他也是紫峪村原村支书。

紫阁峪的入口在环山公路边的草堂镇杜家庄,笔者和王喜堂相约在峪口见面。王喜堂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加之护林员的工作,让他几乎每天都要到紫阁峪来,所以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沟沟壑壑已经烂熟于心。

王喜堂介绍,他们紫峪村原先就在紫阁峪里。村里的住户分布在紫阁峪东西两边的山坡上,全村共有七十多户,由于住得比较分散,分了五个村民小组:竹园、东岭、西岭、西坡、紫阁,大的组二十几户,小的不到十户。村民就近在山坡开垦种地,主要种麦子、玉米和土豆。耕地的牲口主要是牛,而不是平原地带的骡、马,牛比骡马更适合在山坡劳作。夏天在场上碾麦子,也用的是牛。他们村里的人大多属于“外来户”,主要是清朝晚期从陕南周边的商县、山阳等地迁来的贫困人家,他们家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他们这些“外来户”到了后,原先这里的本地老户就逐渐搬走了,到了山下的平坦地带。王喜堂说:“十几年前,国家开始退耕还林,2005、2006两年,村民大多数都搬离了大山,搬到了太平河西岸的太平新村。目前还有个别人家没搬,一直住在山上。”

从峪口进山的一段路是水泥路,路在峪的东坡。这段路虽好走,但很陡。环顾四周,远观满目苍翠,近看草木茂盛。西岭上隆起一座山头,叫蟒头山。山势由南至北而下,犹如一条巨蟒。说是夜晚站在蟒头向北眺望,八百里秦川灯光点点,气势壮观,形成紫阁十景之一的“蟒头观灯”。

进峪几百米,路左侧是大圆寺,这是紫阁峪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相传原址为张良辟谷处,亦称子房庄。

再走几百米,看到一排三层楼房,这是户县水利局前几年建的紫峪水厂,是村子搬走后才建的,供峪口附近的村子、单位用水。由于建了水厂,流向峪外归入太平河的水已经不是太多。

水厂之前不远的沟里,流水拢成一束急流从三十米的断崖跌落而下,似银珠卷帘,这就是无底潭瀑布,当地人叫没底潭瀑布。瀑布飞下形成两个潭,上有无底潭,也称井潭,据说这个潭与东面的高冠瀑布是相通的,所以有“井潭没底通高冠”之说;下有谷底潭,也称筛子潭,也是天然的游泳池。王喜堂说:“这个地方水汽大,风景秀丽,经常出现彩虹。” 游客如果不留心,还不容易发现这处景色。但这处美景在前几天吞噬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一对大学生情侣来此游玩,不小心从瀑布上面的岩石滑落,掉到了谷底潭,男大学生不幸溺水身亡。

两公里水泥路的尽头,就到了紫阁峪的停车场,这里过去是紫峪小学。王喜堂说,前几年这里修了一个简易大门,村民在这收门票,每人5元,后来县上不让收了。

图中的绿色线路为紫阁峪主路线

玄奘与敬德塔的谜团

从停车场往上的路,是沙土路。王喜堂介绍:“这路是2013年才修的,约有四米宽,过去还不到一米宽。”这段路的两边,也是紫阁峪里人文景点最多的一段。

往前走,看到一座桥,桥头立有“便民慈善桥”的石碑。王喜堂介绍,这样的桥有四道,是2011年修的。过去没桥时,村民只能走谷底的列石。 这几座桥一会把路引到西坡,一会引到东坡。在西坡的一处山上,凸起了一块巨大的圆石,石头的中间是裂开的,缝里长着香椿树,这块巨石被称作“望夫石”。这香椿树,成了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的化身。

走到紫阁峪瓦窑坡下,看到一块上书“神仙泉”的竖石碑,旁边有一汪清澈的泉眼。据介绍,这泉水与谷底的水不同,它是从山体里渗出来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经检验达到优质矿泉水标准,直接可以饮用。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不枯不溢。旁边一个农家乐,就是依托“神仙泉”而开的。笔者中午饭也是在这吃的。

过剑插口不远,路西侧有两处名为“紫阁寺农家院”的土房,这是紫峪村两家村民把自己的老房改造成了农家乐。这里地势开阔,就是当年紫阁寺所在地,这也是古时紫阁峪里最享盛名的地方。

这处紫阁寺农家院,就是当年紫阁寺的原址。

据记载,紫阁寺初建于北周,初名白泉寺,唐时扩建,改名为宝林寺,宋时更名为紫阁寺。紫阁寺唐宋最盛,寺内正中央是五间大殿,各种云阁禅房八十余间,常住僧人达百人。明清时紫阁寺规模已大不如前。到清同治年间,寺院毁于兵火。此后,紫阁寺连同紫阁峪的盛名也逐渐隐没。2003年秋季,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在紫阁寺遗址处冲出了众多的石条、古砖等寺庙建筑遗物,这让紫阁寺的名声再度响起。

从紫阁寺遗址向南,可看到约一里外一座山头上挺立的敬德塔,这也是紫阁峪中现存最知名的古建筑。敬德塔当年与紫阁寺是一个整体,是寺庙的一部分。走到塔下的山脚处,看到一座敬德塔碑及简介。顺着右侧的崎岖山路向上,拐过几个弯,就到了山顶。敬德塔整体雄伟,细节精致。塔高约17米,共7层,是楼阁式空心砖塔。从塔身磨砖对缝的建筑工艺看,水平不凡。古人选在这里建塔颇具独到之处,不仅山顶地基稳固,而且这座山头由大山中突出,三面为悬崖,视野开阔,是观景的绝佳点。此塔之所以叫敬德塔,是由于《陕西通志》记载:宝林寺由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所以老百姓将这座塔俗称敬德塔。此塔唐时为五层,现在看到的七层塔是宋代重修的。

关于敬德塔,近年学界有一个重要话题:有学者认为塔下曾埋葬过玄奘遗骨。历史上关于玄奘遗骨的埋葬路线是:玄奘在玉华宫圆寂后,先葬白鹿原,再葬兴教寺,然后到南京。但有关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玄奘遗骨埋葬在兴教寺之后,唐末黄巢起义时,为避战乱曾移葬于紫阁寺敬德塔,在宋代再被携带到金陵(南京)。这个结论的得出有许多证据,比如南京的《建康志》等有这样的记载:玄奘顶骨“得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2003年11月,户县召开了“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使“玄奘遗骸葬于何地”这一千古之谜又重新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在紫阁寺遗址周边的峪谷中,有二十多处摩崖石刻,多为宋时官员、名人所刻。经过数百年风雨侵蚀,这些石刻字迹多已模糊,仔细查看,可以发现其中有司马光的题字。

无限风光在险峰

从敬德塔再往上,就是原始的山路了。此前的水泥路、沙土路,可以开车、骑摩托车或单车,而从这里开始往上就只能徒步行走了。

山路蜿蜒而又曲折,山谷变得狭窄,水流声、游客声不绝于耳。前行一两里,就到了苍龙砭,此处也有瀑布。走到这里,大概也到了中午,有游客会就地吃自助烧烤。王喜堂说:“绝大多数游客到此就返回了,只有极少数驴友再前行探险。”

过了苍龙砭,山路愈来愈陡峭,树木也更加繁盛,有时候需要手脚并用攀爬前行,一不留神就有踩空掉进峡谷的危险。有时岔路很多,让人无所适从。有媒体报道,去年三月有一位驴友爬紫阁峪,他自恃有经验,但还是迷路被困在了山上十多小时,后来所幸被救援队解救。

这一路往上还有两处大的瀑布:姊妹潭瀑布和瓮城子瀑布。瓮城子瀑布形状若瓮,山体呈凹型,高五十余米,宽四十多米。王喜堂说:“雨季时,瀑布飞流直下,水声如雷,虽然水不及高冠瀑布大,但气势不比高冠瀑布小。”

在紫阁峪所有知名的景点中,张良洞是王喜堂唯一没去过的地方。洞位于紫阁峰的峭壁上,据说里面有天然石炕、石灶、石桌,石桌上有天然中国象棋棋盘,棋子自然也是石质的。相传这里是汉代谋士张良隐居的地方。最后一次有人进去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喜堂说:“大概由于地质变化,现在去那已经没有路了,峭壁上不去。”

关于紫阁峪的源头,有人说是铁瓦殿。那是峪里最高的寺庙,海拔有1600多米,院子里有佛像、磨子、碾子,晚上有些驴友来不及下山会住在那。这座寺庙最大的特点是房屋顶部的瓦是铁做的,这是由于山高风烈,铁瓦更结实。王喜堂说,铁瓦殿在峪东的山上,那里沟中的水其实流到了高冠那边。紫阁峰下猪窝子野猪呆的地方)那个地方,是几条沟的交汇处,这里算作紫阁峪的源头也许更合适。

紫阁山的最高峰有2100多米,紫阁峰西北面向下是90度的悬崖绝壁,呈三角形崖面,这片巨大的岩面上只有零星的树木。周围的山头都是苍翠的植被,唯有紫阁峰石岩裸露,呈灰白色。这片岩面有断层,远看如楼阁,在太阳光下紫气环绕,如紫色的楼阁,因此被称为紫阁峰。过去也叫紫金岩。李白当年站在峰顶,“凭崖望咸阳”、“渭水银河清”,不知现在还能不能在这里望见咸阳、渭河?

从敬德塔到紫阁峰,有十几里的艰难盘旋路程。由于时间、体力的原因,笔者未上到峰顶。

雄伟精致的敬德塔

紫阁峪无闲草

一路上,在游览景点的同时,路边的各种花草树木,也让人很感兴趣。其中少部分常见的笔者能叫上名字,绝大部分都不认识。王喜堂说起这些草木来如数家珍。

山里的野猕猴桃很多,王喜堂手拉一株猕猴桃枝条说,你看这上面长满了小圆果,马上要开花了。有一种树叫通通花,王喜堂折下一段树枝,掰开后中间是白色的像塑料泡沫一样软的东西,长得颇神奇。有一种树叫米儿红,王喜堂说他们当地人常把它的叶子当茶喝。

向导王喜堂介绍紫阁峪的奇花异草

路过一株树干流着白色乳汁凝固物的树时,王喜堂介绍,这是漆树,叶子很像香椿,你千万不能接触到这白色的漆液。漆液是优良的涂料和防腐剂,但它有毒性,碰到的话,就可能“出漆”,引起脸部、脖子、胳膊等身体部位红肿、痒痛。有些对生漆过敏的人,甚至路过它的旁边都会“出漆”。

峪里的药材也很多,王喜堂说:“过去村人农闲时就上山挖药、采药,药材有党参、天麻、杜仲、茱萸黄芪五味子等等。山里的野果子也非常多,像山楂柿子板栗、杏等,可惜现在还没成熟。”

王喜堂介绍,紫阁峪里的树木以灌木为主,有成百上千种的树木花草,光介绍这些,一天都说不完。现在满山是绿色,到了秋天,满山红遍,是另一种美的景色。

花草茂盛了,路边也就有了一处一处的蜂箱。

除过植物,山里的动物也不少,有野猪、黑熊、锦鸡、猫头鹰、麻羊等等。王喜堂说:“他每天寻山,完了要填表,碰到啥动物都要记下。”

现在的紫阁峪青山绿水,但在二十多年前却不是这样。由于山民数百年来对山体的开垦、开采,使得许多山坡变得光秃秃。王喜堂回忆,过去山上还有人烧炭,在猪窝子附近有东西两个烧炭的窑,那里有一个地方叫营盘,是烧炭人住的地方。除了烧炭要砍伐树木,还有人进山偷树盖房,山里山外的人都有,树木砍伐严重。由于植被破坏,那时一下雨,沟底的水都是黄的、红的。

中午吃饭时,户县林业局高冠护林检查站站长刘小波等赶到,紫阁峪也是他们的管辖范围。他们介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同时让山民搬出大山,实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开始用飞播造林,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飞播造林成活率低,而且草木乱长,后来主要是人工造林,由人往山上背树苗。造林分几种,一是生态林,主要种侧柏油松槐树等;二是经济林,栽核桃和板栗树,希望能给山民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公益林等。经过一二十年的改造,这里的漫山遍野已经披上了绿装。

寻访终南隐士

紫阁峪自古就是各路修行者的圣地,从一路的游览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目前紫阁峪依然是终南隐士的聚集地。

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出家人的身影。王喜堂介绍,紫峪村的村民搬走后,留下了许多土房子,后来这些散落在山坡的房子大多成了隐居修行人的场所。这些修行人一种是出家人,有的是游僧;一种是城里的隐居者。

在紫阁峪的隐居者中,住的时间最长是一位叫马守仁的居士,人称“城南名士”。他曾在西安某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开始是一边上班,一边隐居,周末进山,后来彻底辞职了。他在紫阁峪里购买了好多处山民留下的房子,除了自己住,其余都送给其他到这里隐居的人。王喜堂说:“马守仁到这里大概有十年了,我到他的屋里还喝过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屋里写书。他最近不在山里,说是出国了。”王喜堂介绍,东岭还有一位姓杨的隐居者,来山里的时间也比较长了,是浙江宁波人,据说原先还是一个老板。他的房子快到山顶了,他平时很少下山。

下山时,王喜堂及护林站的人有事先后离去,笔者独自一人去寻访紫阁峪的隐居者。

马守仁的房子在紫峪水厂斜上方的西岭坡上,站在这边路上能看见那房子掩眏在对面的树林中。虽只是一沟之隔,看着近在眼前,但要过去却不容易。到对面去需要下到谷底,路口草木都长满了,找了半天才找到。那羊肠小路只有二三十厘米宽,刚够一个人走。此处的谷很深,谷里灌木丛生,人迹罕至,四周幽静,似乎会突然窜出来个什么动物。顺着草木丛生的小路下到谷底,看见一处水坝,是紫峪水厂的截流坝,水坝下去就是无底潭。跳过河水,再寻路往上走,远远地看到一个类似于山门的简易门楼,其实就是两根柱子上架一个茅草棚,那就是马守仁的隐居处了。进了门楼,可看到四处都长满了竹子,怪不得马守仁给自己的隐居地起名“千竹庵”。在一片竹丛中围了一个水潭,边上有一块可坐的圆平石,应该是马守仁专门修的一个亲近山水的歇息地。再右拐前行数步,就是马守仁居住的土坯房了。房子四周是繁茂的草木修竹,有院墙、院门,也是竹子搭建的。院门上着锁,当然是象征性的。站在院门往里看,是房子的侧面,侧门的竹帘上有一“禅”字。

“城南名士”马守仁的“千竹庵”

从“千竹庵”背后的小路往北,有一个茅棚,外观像戏台,走近一看是个会客屋,里面有一张类似榻榻米的矮桌,桌上摆放着茶具、烧水壶、水果等,靠背墙上悬挂一个横匾“首席楼”。“首席楼”背靠西岭,面向东岭,完全是开放、不设防的。坐在里面,人与山林融为一体。

再往前,是一处“歇心草堂”,一看这门楣上的招牌,就知道这也是修行的场所。刚要走近,突然窜过来两只狂吠的狗。这时屋里走出一位年轻的法师,她将狗赶到一边去,友善地将笔者引进屋里。“歇心草堂”是山民的老屋改建的,门上有两行小字:“来着不拒,去者不留”,“修而无修,为而无为”。三间房的屋里满满当当的,能感觉到主人在此居住很有些年头了。地上是桌子、椅子、两张大床等,墙上挂多副对联,靠山墙有一面不小的书柜。让人颇感新奇的是,屋里还有一面LED大屏幕、电脑等设备。这位二十多岁的法师说,自己刚从宝鸡一个寺庙来这里。这些修行人一方面自己在此修行,同时也弘扬佛法,LED这些先进设备是他们宣扬佛法的工具。

“歇心草堂”的背后山坡上,还有一处民房,主人正好在,他找了几个人正在收拾自己的房子。他说自己已搬到山外居住,他的这处老屋这些年一直向人出租,租住者多为修行人,有的住几个月,有的住几年。

现在紫阁峪属于未纳入旅游开发的峪。户县林业局王平副局长说,前几年有旅游公司想开发紫阁峪,但手续并没有正式批。要开发的话,需要组织专家对紫阁峪的历史文化进行调研、评估,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说到开发。

紫阁峪虽名流云集,但笔者感到,它却从来不是大众旅游的名山,自古以来是文人探幽、佛家修行之圣地。要传承这种文化传统,也许不开发更好,清静更有利于这种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请关注我们】

Hash:8284b6d5b2013ed0368a28bc1797d2db5c368763

声明:此文由 晚报微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