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志》户县古遗址
户县古遗址
甘亭遗址 甘亭是户县西南五里一处地名,也是一古战场遗址。由于其名屡见于古籍,便有以甘亭作为户县的代称。如清康熙年间户县知县吴廷芝所撰书诗碑标题为《甘亭十二景》。1984年6月,改城关公社为甘亭镇即据此。
遗址记载兆伦铸钱遗址位于户县大王镇兆伦村,又名钟官城铸钱遗址。明崇祯十四年(1641)《户县志··胜地遗迹》载:“钟宫,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古者以铜为兵器),销为钟鐻,此或其处也。”《元和郡县志》卷二云:“钟官故城,一名灌钟城,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鐻处。”《三辅黄图校正》云:“《元和》作钟官,极为正确,盖为水衡都尉钟官令铸钱之地,为上林铸钱三官之一。”《三辅黄图》误官为宫。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亦云:“钟官城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元和郡县志一名灌钟城,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鐻处。”灌者炼铸之意,即是秦代炼铸钟鐻的地方。汉灭秦后,继续沿用此铸造场地,尤其到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实行国家统一铸币,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此处便成为主要铸钱币的场所。遗址北近西宝公路,南跨郿坞岭高地,东临苍龙河故道,西至兆伦村和梧村间,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500米,总面积近90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将苍龙河改道,开挖的新河自东南向西北从遗址中部穿过。70年代由于生产活动(平整土地)频繁,特别是新河的治理,使遗址区内先后暴露出陶范、建筑遗物及建筑夯土台等。在新河东岸发现木炭灰土层,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16米,灰层厚度50~70厘米,其中夹杂有较多铜渣。在灰土层以南还有一段旧范砖堆砌的墙基,此应是重要的冶铸区域。
遗址区内发现最多的是钱范,在苍龙河故道以西分布较广,有的地点竟堆积1~2米厚。有西汉五铢范和王莽时期多种钱范,分为铜范和陶范两种。陶范分为陶范母和陶背范,其中绝大多数为陶背范。五铢钱陶背范为长方型,表面抹有0.4~0.6厘米厚的细泥,其上制有钱型。范体为夹沙,沙粒均匀,在范体一侧留有V形浇铸口。铸口右侧与另一端正中各有一定位榫。另外还有一种小五铢钱陶范。仅新莽时期钱范即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货泉、大布黄千、次布九百、幼布三百、货布等12种。在“大泉五十”陶范上发现有“钟官前官始建国元年三月工常造”的题铭。另外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钟官钱丞”封泥。
丰京遗址 在西安市户县秦镇附近。建国后,通过考古发掘,初步认定丰京遗址在沣水西岸长安县境内客省庄至张家坡一带。但保存至今丰京唯一的地面建筑灵台却与客省庄相距甚远,在今秦渡镇附近。
《史记·周本纪》云:“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南北朝南朝宋人裴骃为《史记》作注云:“徐广曰:‘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为《史记》作注的唐朝人张守节曰:“括地志云: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以后历代有关史志,亦云丰宫在户县。《古今图书集成》云:“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址在焉。”
故城
故城遗址 其遗址在今西安市户县甘亭镇韩村附近。《元和郡县志》载:“故鄠县城在县北三里。”《陕西地理沿革》载:“鄠县故城,在今户县北二里。相传夏有扈氏居此。秦设鄠县,鄠与扈古时通用。隋大业十年(614)县治迁至今县城。”《太平寰宇记》:“汉于故鄠城置县,其城周四里,颓垣尚在,今泯矣。”
书院
柳塘书院遗址 据明末版户县疆域图载,柳塘书院遗址在县城东南终南山下保峪里与重云里之间的庞光镇乌东村。此有一池塘,传说即柳塘。附近鸽勃峪口有一泉,终年涌水,当是紫阳泉。《古今图书集成》载:“柳塘,县南山下,元杨奂隐居教授其徒,植柳千株,内有清风阁、读书堂。”《一统志》云:“清风阁,在鄠县南柳塘,旁有紫阳泉。”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元史·杨奂传》云:“奂博学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渼陂书院遗址 遗址有二:(一)在户县城西北五里渼陂畔,又称十亩园。《古今图书集成》载:“十亩园即渼陂书院,内有春雨亭、紫阁峰,阁内遗像存焉。康对山石碣记其胜。”清雍正十年(1732)《重续鄠县志》云:“空翠堂(位于渼陂)建于北宋,与渼陂书院东西连接。”(二)在今户县城北街县剧团附近。康熙二十一年(1682)《鄠县志》县治图中,绘有渼陂书院一处,传为王九思后人重建。遗址均为王九思授徒处。
明道书院遗址 位于西安市户县城西街,即今西街小学址。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舒其绅为纪念明道(程颢)先生与地方士绅创建。
曲书院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玉蝉镇孙家硙学校内。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鄠县新志》载:“王徵士心敬为别墅于此,期以成日,邀其师二曲李徵君顒讲学,维时学宪毗陵嵩侣高公,闻其事为之建坊,书‘二曲书院’,……前令金君廷襄建后堂。今书院建筑不存。”
村落
真守村南堡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城北6.5公里的渭丰镇真守村南堡、涝河古道东岸之二级台地。以真守村南堡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约4.4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先后经三次普查,采集有石器、骨器和陶片等标本。1988年征集到红陶类大尖底瓶、大黑彩钵、黑彩罐、指甲纹瓶、宽下腹小平底瓶、大口钵、小口钵、直口钵、敞口钵等一批国家二级新石器时代珍贵器物。遗址面积大,灰层厚,范围比较明显,出土文物丰富,研究价值较高。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堆村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城南15公里的草堂镇黄堆村东北,地处苍龙河二级台地。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有石斧、石刀、石镰、石凿、石锛、石笄等器物,有各种粗细夹沙陶片和扁身陶俑、豆、鼎、鬲、仓、釜、彩陶壶、彩陶坛等陶器以及玉璧,还有弩机、镜、鼎、钟等多种青铜器。属新石器至周代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关村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甘亭镇连丰村西北部,原涝河东岸。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200米,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地势南高北低呈缓坡状。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先后出土石器、骨器、彩陶片、灰陶片、铜削等器物。属新石器至周代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丈八寺南堡遗址 位于西安市户县天桥镇丈八寺南堡、涝河古道西侧台地上。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其西与雷家寨接界,东、南为涝河冲积低川平地,断崖高达丈余,遗址范围明显。出土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环等,还有大量陶器,特别是细泥红陶、彩陶、大小夹沙陶片、小直口尖底瓶等较为精致。还发现灶炕、窑址、房基和粮食窖穴等遗迹。其粮窖中出土的炭化稻谷,距今已六千余年,对研究稻谷在黄河流域种植时间,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丈八寺北堡遗址位于户县天桥镇丈八寺北堡东南20米处。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80米,面积约四万平方米。与涝河川地形成显明的断土层,东为先民住宅区,西为墓葬区。大部分被民房覆盖。在南北三号路基靠村附近发现有大量灰坑、墓穴,亦有兽骨、鹿角和鬲、壶、罐等器物及红、灰夹沙陶片、云纹瓦当。还有殉葬坑,葬有20人的骨骼。属周代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家寨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涝店镇鲁家寨村、涝河东岸台地上,以村为中心向四周延伸,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00米,面积2.15万平方米。出土有石器、骨器、陶片等,属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遗址遭到破坏,因之1992年撤销其省级保护称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河堡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城甘河镇甘河堡西南500米处甘河故道西岸。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遗址东、北两面有断崖,普查中发现其上有二至三米深的灰坑。出土有石斧、石凿、鹿角以及鬲、钵、罐、豆等陶器的口沿和残片,鱼纹彩陶和陶鼎等。1983年又出土六七千年前的炭化稻谷。遗址下层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上层可延至汉代。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贤庄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城涝店镇礼贤庄西北眉坞岭。东从砖厂起,西与鲁家寨遗址相接,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70米,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修建四号公路时横切遗址断面,发现灰坑和窖穴,为古人类居住区。出土有残石斧、石刀、石凿、鹿角、细泥红陶、大小夹沙陶片以及各种陶器口沿,还有带红色釉的彩陶片。1988年又出土鱼纹和几何纹彩陶片。属仰韶文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滹沱村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秦渡镇西南1.5公里处滹沱村北沣河西岸。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斧、鬲足、陶罐、有孔蚌镰等,以陶器残片为多,铜器亦有发现。遗址东侧有所破坏,中心区域保存较好,属周代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堡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城郭外西南方向,包括崔家堡、姬家堡,向南延至涝河湾一带。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为三万平方米。先后出土周代玉玦及“父丁”铜簋。1973年于其址南段发掘周代墓葬,出土14件铜器。1982年11月又发现周代诸侯墓,挖掘清理出六簋、七鼎、一壶及銮铃、马衔、车饰等青铜器。属周代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村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城南15公里的草堂镇宋村与大良村之间。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为八万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刀、铜戈、铜矛、铜豆等器物多件。1958年和1975年先后发现有大型车马坑、春秋大夫墓等,出土一批车马器及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属周代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宫苑
秦萯阳宫遗址位于户县西2.5公里的玉蝉镇陂头村渼陂北岸。据《三辅黄图·秦宫》载:“萯阳宫,秦文王起,在今鄠县西南二十三里。”明崇祯十六年《鄠县志》载:“秦萯阳宫,在鄠县西南二十有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雍萯阳宫,即此。”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编《鄠县志》载:“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即此。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旧志西南二十三里,误矣。”此后屡次重修鄠县志皆沿其说。
1982年在县城西南约二十三里的白庙乡曹村东门外,发现有元延祐六年(1319)刻立的《创建崇真观碑》有“秦之萯阳宫故址在焉,信夫天壤间自昔为佳处也。”1987年版《户县志·文物》据《创建崇真观碑》之说,认为“查曹村在县西南二十三里,与前志所记基本相符。由此证明崇真观为萯阳宫遗址可信”,同时批评康如琏《鄠县志》以“父老相传”为依据,“擅改古迹遗址,非修志者应有之严谨态度”。可参阅《附录·考证篇》之《萯阳宫在渼陂考》和《萯阳宫遗址考》文。
汉上林苑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境内,始建于秦。秦亡后,汉高祖发布诏令,允许农人在上林苑开垦耕种,林苑所剩无几。汉武帝恢复并扩建上林苑,将大片地方划为禁区,“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三辅黄图》)。扩建后的上林苑“延亘四百余里,有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三辅故事·关中记》),成为皇帝游乐狩猎场所。《三辅黄图·杂录》又云:“关中八水皆出入上林苑……沣水出鄠南沣谷,北入渭;涝水出鄠西南,北流入渭。”涝水纵贯户县中部,沣涝二水皆出入上林苑。可知户县大部分地区皆入上林苑中。
隋甘泉宫遗址 据考证,甘泉宫遗址在西安市户县西南约10多公里的石井镇栗峪口之老牛坡下。其宫虽废,但遗迹尚存,依稀可见依山建筑,有甘泉,水甘冽,天旱不涸。明正统元年(1436)在其址修建明阳寺。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所立《重修明阳寺记》碑一通,载有“甘泉故址”等字。
据《古今图书集成》102册记载:“甘泉宫,隋宫。在鄠县西南二十里,对甘谷。”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鄠县志》载:“甘泉宫在鄠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
Hash:f5a0003c2f00ad70a44f26a5883a9e194d63d607
声明:此文由 崇信便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