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这座国宝级“郊野公园”将令世人瞩目

上月,央视四套《国宝·发现》栏目之《吴越春秋》热播。跟随主持人和考古专家的脚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山墓群的种种谜团被一点点揭开。 节目播出后,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进度受到关注。

△遗址公园鸟瞰效果图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

让我们一起深入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

及相关工程项目工地一探究竟。

明确定位

郊野公园”的设计理念被点赞

无锡鸿山墓群

无锡鸿山墓群位于新吴区鸿山街道,北依伯渎河,南靠九曲河,西至飞凤路,东接漕湖,与苏州相望。鸿山墓群分布范围约7.5平方公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土台、土墩遗址百余座,星罗棋布散落其间,是长三角地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自2004年被发现时起,鸿山墓群就接连顶上了多个国字号头衔:“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保”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2010年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为有效保护鸿山墓群的

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展示吴越文化的风采,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上日程。

2008年

鸿山遗址博物馆在墓群中最大的土墩墓丘承墩上建成,并于2008年开放。

2012年

国家文物局批复了鸿山墓群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

2017年

新吴区公共文化中心作为实施主体,启动了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及相关工程的建设工作,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研究所设计方案,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速。

2019年9月

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开工建设。按照总体规划,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共划分为16个保护区,先期实施范围为BH3、BH4、BH5,3个保护区,面积约42万平方米,共对46个土墩墓进行保护和展示。

功能定位

根据省市文物局及文物专家的意见,

工程方案做了多次修改。

明确了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属于

“城郊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除具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

各项功能定位外,

尚可作为“城市郊野公园”。

分类保护

最小干预原则保持原地理地貌

“我们主要是通过覆土保护、原状保护和加竹罩保护三种方式,尽可能还原历史。”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代建单位负责人许治民强调,施工中严格保持着原历史地理地貌。而这也是4月份江苏浙江的文物专家到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的意见,即依据考古勘探成果,采取分类保护措施,依据最小干预原则对文物本体适当修补、覆土保护。

一起到施工现场看看吧

△一座修复完成的土墩墓,墩上种植了慢生长、浅根系的垂盆草,野趣十足。

△历经岁月沧桑,这处土墩墓已基本跟地面一样。

一座土墩墓旁,工人们正用铁锨一点点挖壕沟。“环壕起到排水和防盗的作用。”施工方、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李俊岭介绍,遗址施工严格按照考古勘探,原先土墩周围有壕沟的就恢复,没有的绝不会多挖。

△工人们正在一座土墩墓旁挖壕沟。

△几名工人在筛土,覆土用的土往往要筛好几遍,经过晾晒,再掺入生石灰才能用,便于塑型加固。

△一座正在覆土的土墩墓上,工人们排成一排,人手一个石夯用力向下夯土,全部靠人工,不提倡机械作业。

施工人员为了避免破坏农田,都是通过机耕道在土墩墓间穿行。工程方充分考虑到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植物群落特征,尽可能保持现状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植被群落,补种的少量植被也全部使用无锡本地常见绿化品种。

△遗址现场的作业全靠人工

由点到面

共筑鸿山墓群的整体展示体系

总体规划

遗址现场、遗址背景环境、遗址博物馆

共同构成鸿山墓群的整体展示体系

通过合理布局,使公园在空间上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示遗址与环境,多角度揭示其历史信息。

点即以遗址博物馆、各墓葬点、重要景观节点为展示重点;

线即以参观电瓶车路及伯渎港、九曲河、东新桥港等河道为主要参观流线,连接各主要展示景点

面即以整个建设控制地带为遗址背景环境,由遗址展示区、遗址博物馆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功能服务区和生态农业展示区组成。

功能分区

据了解,按照展示利用的要求,规划将开放展示范围划分为遗址博物馆展示区、遗址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生态农业展示区,功能服务区等, 停车场也在规划之中。

许治民介绍,鸿山遗址博物馆与遗址现场的直线距离不过800多米,从博物馆步行到遗址参观用时不到10分钟。由点到面,让游人在这个大型遗址公园内充分感受千年吴越文化之美。

文旅融合

争创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

用公园的方式保护鸿山墓群,兼具保护作用与展示效果,同时兼顾了游客和文物本体保护的安全,为文物本体的可持续性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专家建议,作为城市郊野公园,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将其融入鸿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总体发展,实现文旅融合。

据了解,遗址展示区内将建观光塔,土墩墓周边会设置指示阐述系统,游人可将博物馆的出土文物与墓葬遗址进行对比,深刻了解鸿山遗址。“我们会新建数公里的木栈道和园路,将土墩墓进行串联,方便游人参观。”许治民指着远处的空地说, 整个游览环境都将按照公园进行设计,农田内会种上油菜花,还会种植300多亩的向日葵,即使是墓群遗址也能营造出赏心悦目的环境。此外,公园内还将设置考古站和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可以学习考古小知识,参与互动体验。

△BH4总体鸟瞰图

施工方透露,遗址本体的保护修复预计今年底完成,接下来是公园的景观、亮化等配套建设, 预计明年夏季,先期施工的3个保护区即42万平方米的遗址公园将完工,免费对外开放。

△栈道南入口透视图

“相信开放之后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无锡市考古所所长刘宝山认为,该工程为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多角度的方式,完工后,会对新吴区文旅融合发展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为鸿山梅村片区纳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新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霞表示,新吴区将高位统筹、科学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促进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提升大遗址保护“无锡模式”内涵,全力将鸿山遗址打造成为吴越文化传播基地、考古科普体验基地和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基地,争创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典范。

编辑| 朱圻琳

来源 | 江南晚报

Hash:ab54fe7891e030dabc392be5db022de13df15851

声明:此文由 无锡高新区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