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远坊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前世今生
西 北 人 民 革 命 大 学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位于高陵区通远街道办,今高陵区职教中心西北部,虽经65个春秋,当年的建筑群坚固如初。
建筑风格
向正门望去,上方“八”字形屋檐下,红色五角星的浮雕引人注目。虽历经65年沧桑,依旧十分鲜艳,给人庄重肃穆之感。第一排房内“十”字形走廊两侧共18间房舍,地面平整、墙面雪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后边的两排平房,像一正一反两个横过来的“E”字,扣而不合,围而不闭,形成一个两端开口的巨大四合院,整齐划一的52个房间,紧紧相邻又遥遥相对。在正门左前方,2009年7月立有“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方形石碑。碑文简述了西北民大由陕北公学、延安大学演变而来,又向政法干政、政法大学发展而去的历史。
历史事件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由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政委习仲勋亲手指导创办,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短期培训班性质的干部学校,其前身是抗战时期的陕北公学和后来的延安大学。
1937年,党中央创办了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陕北公学,它与“抗大”齐名。4年间培养了13000多名干部,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1941年,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我党创办了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两年后合并了延安“鲁艺”、自然科学馆、民族学院、新文化干部学校,历时8年又培养了万余名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形成了“立场坚定、公正无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老延大精神,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一行到通远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调研
1949年春,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风卷残云,西北各地陆续解放,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相继建立,但捉襟见肘的干部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同年4月,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主持召开了西北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为西北解放加紧培训干部工作,决定西安解放后,延安大学迁至西安,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经过短期培训,分配西北各省工作,同时接收培训国民党政府旧公职人员加以改造、培训,以适应建设新政府的需要。
5月20日,西安解放。延安大学随即迁址西安并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习仲勋书记会同西北局办公厅,审定批准了民大校长(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马明方兼)和各部主要负责人名单。
6—8月间,西北民大暂以西安西关原裕秦纱厂旧址为校址,以培养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各种干部为宗旨,经过考试招收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1000余人,另有财会人员和旧公职人员各1000余人,于8月23日入学。
9月21日,正是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开幕的日子,西北民大在校部广场隆重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西北书记习仲勋和组织部长马文瑞等20多位领导莅临祝贺。李敷任副校长致辞后,习仲勋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习仲勋书记代表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对西北民大开学表示祝贺,高度评价了举办民大的重要意义。他说:“正当人民政协开幕、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北大进军、全国解放快要胜利之际,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今天举行开学典礼,是有它的历史意义的。”在全国胜利和西北接近全部解放的形势下,“我们担负着的任务已不是战争,而是和平建设。这个任务比战争的任务要艰难百倍……这些任务都是担负在我们肩上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担起了培养干部的任务,这是我们一个强大的政治兵团,是我们率领广大群众去和我们的残余敌人与封建势力搏斗。”
习仲勋书记论述了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告诫民大师生:“若不思想改造,任何技术都不能掌握,不能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必须走的一步,这一步应该是老老实实地走过去,给以后学习其他本领打下一个基础,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扫除思想上的垃圾、这是民大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的任务。”他希望学员们“毕业后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兵营去,到经济部门的各种企业中去。在实践中去锻炼一两年之后,才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
习仲勋书记特别强调:“目前,西北正在闹干部荒,处处都在喊要人。但是不经过改造,立场不明确,那是不能工作的。要从思想上改造,从政治上改造,这是一个政治工厂,要锻炼出大批的政治干部。一批知识分子要在这里修理一下,擦一擦锈,补充一下,紧一紧螺丝钉。西北的理想社会要我们努力去改造,去建设。”
虽已开学,但西安城内校舍紧张,学员兵分几地,分散教学。为解决长远办学的困难和障碍,西北民大刚一开学,就于当年10月将校本部和二部学员搬迁到高陵通远坊新校址,一部和三部则在泾阳县永乐店选址教学。耄耄之年的民大干部罗楠回忆说:那时,民大师生硬是从9公里外的永乐车站,肩扛手抬,把教学设备一步步地搬迁到通远坊新校园。
第一期培训班共招收1174名学员,编为10个班,主体是知识青年,培训的基本目的是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建立革命的人生观,明确个人前途和革命前途的关系。对于来自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转业干部,及国民党政府机构的留用人员,则着眼于提高政治觉悟,克服狭隘保守思想,认清新形势和新任务,建立新的工作作风,以适应新的岗位和新的工作。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就这样,成立在西安,办学在高陵。百亩校园,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学校没有教室,没有桌凳,没有礼堂,上课或在大棚,或在露天,学员们都在支起来木板上读书写字。他们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吃的是大锅饭;他们没有宿舍,在通远天主教堂留下的房子里铺上麦秸禾杆,睡大铺通铺。但是他继承了民大前身老延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民大还和当地政府密切配合,办起民众夜校,利用晚上时间,组织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破除迷信。民大李敷仁校长刘端棻主任亲自上课,宣传党的政策。
1950年4月,第一期学员经过半年培训,进步很快,思想普遍发生变化,觉悟有了显著提高,初步具备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也有了走上新民主主义建设岗位的必要准备。他们当中,27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27人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4月5日,毕业典礼在通远坊西北民大校部举行。中共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致信祝贺,主政西北的习仲勋书记携西北军政委员文教委主任杨明轩参加毕业典礼。
习仲勋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祝贺西北民大第一期学员顺利毕业,他高兴地说:“几千个青年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结合实际,自我改造,解脱了各种旧思想影响的束缚,走向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这是一件大事。”
他同时指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体,人民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建设国家的主力军。要为人民服务,主要就是为他们服务。”他要求毕业学员:坚决拥护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树立廉洁朴素,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努力工作和学习,加强联系群众,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专业技能。他对共产党员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克己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成为群众的模范。遵守党纲党,服从党的决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他号召大家:“勇敢地走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学校所学得得东西,在实际中再锻炼,再提高。每个人都争取成为建设新中国事业的突击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模范工作人员。”
习仲勋书记热情洋溢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振奋人心的话语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在通远坊西北民大的上空久久回荡。
毕业典礼之后,学员服从组织分配,满怀信心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除三秦大地各个专区外,还有300多名学员分配到新疆,100多名学员派往宁夏、青海。
从1949年10月搬来,到1953年6月迁离,西北人民大学在通远经历了四年难忘的时光。期间培养了学员10000余名,毕业后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和各行各业。他们把西北民大精神和作风传扬开去,在大西北的建设事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西北民大成了西北党政干部的摇篮。
西北民大的优良作风和辉煌成果,离不开习仲勋书记的关怀指导;西北民大的办学经验,也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51年冬,习仲勋在西北局、陕西省、西安市三级党员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西北民大取得了改造知识分子的丰富经验,西北民大的办法在绝大多数学校中必须大大提倡。他号召各级组织和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学习民大人的榜样”。后来,《人民日报》《群众日报》都把西北人民艰苦办学作为典型加以报道和推广,中央电影局还专门摄制了西北民大艰苦办学的影片。
1953年6月,西北民大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改名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并迁址西安南郊,西北民大在通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1954年底,学校更名为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1958年9月吸收西北大学法律系后组建为西北政法学院,2006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素材来源:“陕西高陵”门户网站
如果侵犯到你的合法权利,请联系编辑
Hash:9e8c468ebf887d94737111cdb7e7314f6c07b384
声明:此文由 通远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