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记忆—“雷神庙小学”

立新街

读史让人明智,让人变得渺小

将世界放到更大

西安立新街

南起青年路,北止糖坊街西口

长272米,宽12米。

立新街原名雷神庙街。据《西安府志》记载:街北雷神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形成街巷,得名雷神庙街。建国后,1966年改为立新街。

立新街“八一街小学”

原名雷神庙小学

八一街小学位于立新街丁字路口北,大门朝南。小学占雷神庙的地,故原本称为雷神庙小学,只是建国后才改了这样一个有时代气息的名字。在建国初期,小学还有山门、大殿、万阁楼和两厢侧殿,学生在大殿和万阁楼中上课,教师则在两厢侧殿办公,1962年学校将大殿和侧殿拆除,重新盖了教学楼,山门也换成了铁门。但因教师改在万阁楼中办公,该建筑得以保存。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教师才搬出这里,万阁楼又化身成学校仓库的。年久失修,使其越发地破败不堪,楼顶荒草萋萋、落瓦不断,渐成危楼。

近年得到很好保护的雷神庙万阁楼

记忆中的雷神庙小学

西安市研究地名的专家葛慧老人,他回忆当年,小侄子在药王洞街的雷神庙上学,自己也曾坐在那里听过老师讲课。印象中,教室后面台上是青面獠牙的雷公和电母,老师还给学生讲周文王进朝歌路上救了雷震子的故事。教室门前大牌匾上写着“恩泽众生”四字,匾里有野鸽子筑巢,咕咕地叫。在民国年间,雷神庙前的小街叫雷神庙街,街上的锣鼓很有名,这和当时人们敲锣打鼓到雷神庙祈雨不无关系。“文革”中,街名改名立新街,意思是对雷神庙要“破四旧,立四新”。

据旧长安县志,从有关记载中得知,早在明代崇祯元年,西安兴办社学,附近居民就曾依雷神庙就学。清朝末年实行小学堂,此庙又是西安第一批小学所在。

学校为何会建立在寺庙里?

据长安志中记载:长安某地两名财主将家中田产捐给寺庙作为庙产,收入作为“延师专款”,也就是给老师发放工资,但寺里的住持却偷偷把庙产转卖,被发现后受到了很重的惩罚。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寺庙和学校是互相依托存在的,寺庙的殿堂可做教室,庙产收入可作老师薪酬,而随着学生就读,附近居民自然也会给寺庙多一些香火。旧长安志记载,清末废除科举,全国兴起办学热潮,作为西北文化重心的长安,原有的社学纷纷转为初等小学,仅在宣统年间,长安已建立了232所初等小学,这些小学大多都是依当地的庙宇祠堂而建,很多正是今天仍分布在西安城乡的小学的前身。由此可以想象,今天的西安,像八一街小学这样保留寺庙遗迹的小学校一定还有。

64岁的孙桂兰老师回忆到,惟有矗立在校园中央的“庙楼”(万阁楼),总能勾起她久远的回忆。 “我上学时,校园还是完整的一座庙,朱红色的大门面向南开,门上有锃亮的铜钉和大铁环,门前有两尊石狮,每天上学前,学生们都喜欢爬石狮子玩。”据说,当时在学校成绩差,总留级的学生,会被冠以绰号——“看大庙的”。

1961年,孙老师师范毕业回到母校执教,第二年,学校规划盖楼,原有的寺庙大殿被拆毁了。“那时候拆庙并没有人觉得可惜,师生们都盼着早日建起楼房,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没过几年,侧殿也相继被拆除。

青砖黛瓦的万阁楼巍然立在校园操场

万阁楼之所以逃脱了被拆毁的命运,主要是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教师办公室的用途。2003年,专业的维修队进驻学校,对万阁楼进行维修。如今,作为雷神庙最后遗迹的万阁楼已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青砖黛瓦的万阁楼巍然岿立在校园操场一侧,古意盎然,见证了这所小学的历史渊源,更化作小学生童年记忆里的一道风景

Hash:b46ebfe372b65ec65df6c789e8672fdc6e86316c

声明:此文由 悦享莲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