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边,那个曾经繁荣热闹的古镇-高邮界首

有网友介绍我去里下河的 高邮 界首 镇去看看,我看了一下, 高邮 界首 地处大运河边上,因为大运河历史上曾经是里下河地区最为繁华热闹的名镇,古镇之一。为了这个我也要去看看,苏南的古镇去了很多,苏北的古镇还是第一次。历史上的繁荣,名气代表不了现在。因为水运的衰落也见证了很多古镇名镇的变化。 高邮 界首 镇在地图上也有 界首 古镇的说法,但是按着地图的导航也不是完全靠谱。在 高邮 客运站地图导航要让我转两次车,到 界首 镇政府步行过去。这 界首 镇政府是新镇。实际上我坐这第一路车(周山16路)不用转直接到大码头站下车就到了。我看到车前有显示 界首 两字,问了驾驶员也认可到 界首 。在车上问了一个当地人老者, 界首 的老街。老人笑了笑,不知可否。说了一句当地话。没太听明白,但是我感觉到了是没啥意思的意思。我问了到老街在哪个站下车。他想了想告诉我在大码头下车。到站后还提醒我到了 界首 了,到了大码头了。让我下车。我表示感谢下车。有时候出门既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手机导航,也要借助嘴上的功能,所谓路在嘴上。

下来就是大码头,就是大运河

北起宝应里排河与大运河连接,南至长江边的邗江区瓜洲镇,全长151.3千米。肇始于公元前468年兴建的邗沟,是有确切的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通的河段。它的产生,发展见证了 扬州 段大运河在 中国 交通史漕运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淮阳 运河的 扬州 段,看看京杭运河的走向。

界首 镇因地处 高邮 、 宝应县金湖 三县市“交界之首”而得名,南宋时建镇,是里下河地区最为繁华热闹的名镇、古镇之一。此处北通京津、南接苏杭,水陆兼备,是南北交通要塞。

界首 镇曾为吴、楚交界,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码头,早在元初, 界首 就设立了驿站。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在他那首《过 界首 驿》中云:“ 平湖 过雨天开镜,落日放船人打渔。野老柳荫沽黍酒,行人马上得家书”。

界首 镇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巨商富贾聚集之处。乾隆皇帝曾在此驻跸。全镇有文物点多达14处,在 扬州 市独树一帜。 界首 镇的南大街、北大街、太平街等街巷多为明清建筑石桥街均为石板铺就,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拐个弯就看到了南大街,就看到了所谓古镇。咋一看果然没啥意思,但是也不能说没意思。毕竟历史在那里。这里有个如何看待现在兴起来的古镇,古街热。这个后面我会说到。看古镇主要还是看他的历史,看他的传承。看古镇里的一些典故,传说。

南大街的指示牌

南大街上的说明牌上介绍有很多老店铺的名称,实际上已经全不存在了。只是一个记忆了。历史上 界首镇是京杭大运河边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坐拥水运便利, 界首 镇历史悠久,在南宋时建镇,是里下河地区最为繁华热闹的名镇、古镇之一。想想曾经的那个年代,商船川流,商贾云集。已经随着水运的衰落而慢慢留下了一些痕迹而已。

陈西楼茶干作坊

“陈西楼”茶干厂过去的生产作坊就在这里,由于以前这里有个老楼,老板姓陈,所以大家就叫这里为陈西楼。“陈西楼”茶干是陈锦堂于乾隆年间创办,现在的门头是五六十年代改建,最早就是在这个门头里有个制作茶干的作坊。

相传乾隆皇帝下 江南 路过 界首 时,闻到岸上香味扑鼻,叫人上岸询问得知是陈西楼里正在焖煮五香茶干,乾隆品尝后大为赞赏。从此, 界首 茶干便被列为贡品,名扬四方。

这就是典故,这就是传说。

旧址已经明显看出翻修过。

古镇的主要街道南大街,北大街,太平街基本上依旧修旧,或者翻修或者翻建。已经不见原始老建筑的原貌。有没有原汁原味的老建筑?有,在一些边角,在一些小巷子里。关于古镇里建筑的问题也有些意思。我曾写过去过的一些古镇,我写古镇主要是写这里的历史,传说。。。建筑当然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最好,但是岁月的流逝可能不太容易了。有人曾在我的文章里留言,非常激动地说,假的,全是假的,都是重新修的。。。看古镇有人喜欢热闹,有吃有喝就好。有人喜欢探古寻幽,看看原汁原味。但是不管怎么说历史是发展的,老的东西不可能一直存在,有传承,有历史就好,所有的有历史的记载的都是不断在发展,有时翻修,有时重建。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在重建都有,传承下去,发展下去就是对历史的负责。对古迹的重建也好翻修也好,目的是开发旅游,发展经济。给百姓带来一些游玩休闲的场所。所以我觉得不必纠结。 比如 这个 界首 ,源于宋代,你说你还想看到原汁原味吗?还想看到宋代的建筑吗?历史在发展,岁月在流失。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发展下来就可以了。当我在这里浏览时能看到维修一新的建筑,也能看到的曾经的留存下来的老建筑。感觉不错了。当然也有很多地方把从来没有的东西也莫名其妙的造出一座古街古镇,那是令人厌恶的,是在误导百姓。不过目前看来这个古镇的发展也并不是太顺利,曾经的大运河带来的物流人流,曾经的商业流通,繁华热闹。已经随着水运的衰落而消失了。

老街的主要道路两边建筑基本是新修的,或是翻修的。

有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也能看到一些岁月的痕迹。

瓦当

老屋,不过历史也不会太长,充其量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都是老宅子,局部有翻修,正因为有这些不断维护所以让一些老宅保留下来。

像这些裸露的砖块,挺有感觉。老房子的感觉,但是也很矛盾,如果不维护有碍观瞻,如果翻修翻建了也有碍观瞻。

有些房子只剩了一个空壳。里面啥都没有了。

这看起来很气派,说起来也是古色古香,但是感觉有点。。。

这房子这院落就能看出是老房子,但是也是不断维护维修过来的。

界首 大清邮局始设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它上承千年 界首 驿之余脉,下启 界首 近、现代邮政之先河。现存 界首 大清邮局旧址,是 界首 邮政发展演变历程的实物见证,也为古镇留下了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据考证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朝廷在 界首 设立水马两用驿站,因位置濒临 界首 湖,故名 界首驿,和 高邮 的盂城驿形成了“一县两驿”的鲜见格局。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十日,朝廷在 界首 设立二等邮局,地址在今南大街31号。邮局负责人虞嵩龄,开办业务包括平信、包裹等。同年, 高邮 州设立电报分局, 界首 设电报房,开办电报业务。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大清邮政为中华邮政,设立 界首 邮务局,仍为二等邮局。1913年初,盂城驿与 界首 驿同时被裁撤,其公文信件往来职能划归邮局,期间还开办了汇兑业务。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4月至11月,华中雪枫大学在 界首 办学。 界首 邮政配合军邮系统,为保证战时通讯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月, 高邮 县城第二次解放,县交通站接收中华邮 政和 电信局,组建 高邮 县邮电局。先后设立 界首 区邮局、 界首 邮电支局。从此, 界首 人民邮电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

街上所有的小景点,展馆之类,写着周二闭馆,实际上因为没人全部没开放。

作为 高邮 市不可移动文物,大清邮局见证了 中国 邮驿制度的演变历程,是运河文化、邮驿文化的“活化石”。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 界首 镇党委、镇政府从今年二月中旬起,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投入近150万元,正式启动大清邮局展馆建设,经过7个月的紧张施工,于国庆节前完成修缮布展工作,并免费对公众开放。(这是2017年的一篇文章介绍,也写明了是修旧如旧重新修缮过的)

我仔细的看了这个仿造的邮筒,感觉有点假,连放信的入口都没有。在 上海 朱家角 也有一个大清邮筒,那个看着还有点感觉。甚至还可以马上写一封信放进邮筒给自己寄去。

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一段历史在那里。看看回味一下也不错。再说一遍老街上所有的小展馆都不开门。写着只是周二闭馆。关键街上连人都没有。

老街的下水处

在修缮过的老街边的小巷子里还能看到一些原始的老屋,老屋裸露的墙砖

南大街上的一条小巷子。小巷子里的一对母子。在整个老街巷里基本没看到人,总共看到了一对母子和两个老人,而且两个老人明显的操着外地口音。

常在外面走见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我走了很多乡村乡镇,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现在一般乡镇里都是老年人,镇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或者出去开店创业了。叫出去闯闯。但是这里没有年轻人了吗?也有。然后又来了很多外地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到这来打工,扫马路,开店,创业。也叫出来闯闯。。。年轻人在这里找个媳妇留下来了。然后混的好又带来家里一部分人。繁衍生子百年后就成了一个大家族。然后留下了大宅,留下了祠堂,然后很多人来这旅游。看老宅,看祠堂,发感慨。这里出去的年轻人在外面混好了,同样结婚生子繁衍后代。。。也是一个轮回。老镇里面的大户大姓人家很多都是外来人口。他们为什么自己在当地就不能混出个名堂来呢?非要背井离乡呢?难道就应了那句话,树挪死人挪活。。。?

在我离开这里时和一个当地的老人聊天,他也承认了这个事实。并且说过去就有很多走船拉货过来做生意,然后留下来住下来。几代过后成了一个家族。看来古今都是这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我和别人探讨。说是关键原因是在乡村有宗亲势力打压,也有人情世故拖累。还有危机感。所以 中国 的文化应该是有道理的。树挪死人挪活。我指的是打工的,出去创业的,打工的很多是很勤劳吃苦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的。打工创业(小作坊小店)也有成功的。这里不是指出去读书的。

是不是这个情况我不好说。

南大街对面就是北大街,老人说这里的老街过去全部拆掉了,没意思了。看来这里的所谓老街全是后来重新修过的。

北大街

还是重点保护区

很整齐,很气派。

偏僻处也有杂乱不堪的地方,相对老点的房子。

老街周边都是高楼林立了。

有些房子已经没人住了

这是处老宅

里面空了

这也只剩了一个老框架。

有些地方还是挺沧桑的

倒塌的废墟

裸露的墙砖

房子虽破,还挺有生活气息。

北大街的外围

孤灯,老屋

北大街中间有条太平街。介绍有很多老商号。实际上全都看不到了。

这是 界首 陈列馆。不开门。

街上的下水

里仁巷,巷内有卜姓,多为经商。李姓旺族,两大户人家家族。

小巷子

华中雪枫大学旧址位于 界首 镇太平街,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华中雪枫大学成立于1946年4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一所军事化高等学校,设军事、政治、经济、新闻等系科,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

1938年11月26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将军河南 杞县 傅集创办了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彭雪枫将军兼任校长。(所以叫雪枫大学)

华中雪枫大学成立于1946年4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一所军事化高等学校,设军事、政治、经济、新闻等系科,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

华中雪枫大学发展史,

1940年3月18日,随营学校扩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彭雪枫继续兼任校长。学校坚持边教学边作战,积极培训适应抗战需要的人才,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培训规模达到千人,是新四军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学校。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为了纪念他,1945年3月24日,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命名为雪枫军政大学,由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兼任校长。

1946年4月,雪枫军政大学、苏中公学和华中野战军随营干部学校合并组成华中雪枫大学,由粟裕兼任校长。

在解放战争的3年间,该校先后培养输送了2万多名师以下军政干部。

1949年7月,与三野军政干校等合并,成立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在 山东浙江福建 设立了3所分校,教职员工达3.7万人,成为学院历史上规模最大、培训学员最多的一个时期。

新 中国 成立不久,华东军大的主体改建为总高级步兵学校。

1986年,改为陆军指挥学院,成为全军唯一的一所中级合成指挥院校。

1999年,更名为 南京 陆军指挥学院。

老街外围一座建筑,有点民国建筑味道,

老街旁就是大运河,

听一个当地人讲这个运河是后来(58年)新修的,老的运河给填了。不知真假?我估计如果是也可能老运河多年失修,河道发生变化或是河道变小,然后填了重新修的。

这个地名叫大码头,据说当年的这里来往船只川流不息,非常热闹繁华。

大运河曾经养育了 界首 的百姓,大运河的兴衰见证了 界首 的岁月。虽然水运已经不是主要运输途径。运河里的货船仍然繁忙。

Hash:8a73ddfa47ab12cbb4142cc59f1276663abf07fa

声明:此文由 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