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顺中国画金陵古今寺庙踪览系列(四)
序 言
自東吳以來,高僧大德是這裏的常客,隨意請出一位亮個相,都是一時之選:首傳佛經的西域僧人支謙與康僧會,頑石點頭的另類梵衲竺道生,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道行高深的寶志,精通律學的僧祐,三論宗祖師吉藏,牛頭宗創始人法融,法眼宗肇基者文益,宣導人間佛教的太虛法師。還有許多,不一而足,都是傳世人物。
從古代江南地區最早傳播佛教文化的聖地,到近代佛教文化復興、研究和傳播的中心,這就是南京的崇高歷史地位。每當佛教遭厄、禪道中斷,陷入末法之際,這座城市總是挺身而出,承繼著中國佛教文化的復蘇與振興之責,默默堅忍。從東吳到南朝,一代代譯經大師在此翻譯大、小乘佛經數以千卷,無愧於全國重要的譯經中心。及至近代,又有楊仁山居士創立金陵刻經處,融經籍收藏、雕刻、印刷、流通和研究於一體,嘉惠士林,使諸多教義重新昌明,功德無量。
二零零八年,南京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更贏得佛界的仰望。從明代大報恩寺遺址發掘出一大批珍貴文物,尤以七寶阿育王塔為最,盛放著聖物——佛祖釋迦牟尼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1400 餘年後重現天日,惟用『罕見』,不足以表達。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二日,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在南京棲霞寺隆重舉行,海內外高僧大德有幸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中國佛教發展源遠流長,而南京在這歷史長河中佔據重要一席,扮演的角色絕對名列前三甲。以上爬梳的諸多內容足以昭示,南京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江南佛都。致敬,可愛的南京!
朱國美
二〇一九年十月十一日
王永顺、号黑子,祖籍山东临沂,1959年生于南京,职业画家,擅山水。师承钱松岩、萧平先生。现为中央新影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美学会理事,民进中央开明书画院画师,民进江苏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出版有《金陵百景图》《王永顺山水画集》等多种,是一位被收藏界誉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画家。
作品欣赏
佛骨瘞藏玄奘寺
小九华山古称覆舟山,因状如覆舟得名。后改真武山,因临真武湖(即玄武湖),山复有真武观故也。东晋时这里香火已开,有青园寺,著名的『涅槃圣』竺道生即在此居住、研学。历经千年沧桑,至一九四九年,此地已是荒寂零落,只剩下三藏塔和小九华寺几间禅房。三藏塔建于一九四四年,因瘗埋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顶骨而得名。仿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大雁塔)形式,五层,青砖砌筑。玄奘法师顶骨归葬于此,经历曲折。古三藏塔位于城南天禧寺内,宋时该寺僧可政前往陕西紫阁寺得玄奘顶骨带回藏于塔内。明永乐十年(一四一二),成祖朱棣在天禧寺遗址建大报恩寺。清咸丰年间,大报恩寺毁于战火,三藏塔上部遭毁,下部被土覆盖无损。一九四二年冬,侵华日军在此地建造『稻垣神社』,挖出装有玄奘遗骨石函,使其重光。后经交涉,将玄奘顶骨及石函迁葬小九华山。一九五六年重建小九华寺,即今日玄奘寺前身。
藏密漢傳諾那廟
诺那生于一八五六年,开近代红教无上密宗汉传之端。一九二九年赴南京出任蒙藏委员会委员,并设立驻京办事处。在宁7 年,为国家大义、民族团结奔走呼号。一九三五年任西康宣慰使,次年圆寂甘孜。依其遗愿,于庐山小天池建舍利塔,部分舍利置于南京供奉。诺那纪念塔庙位于玄武湖环洲东北端,一九三七年7 月落成。九级六面,高约15 米,白色,塔顶和每层披檐为灰色小瓦,塔脊和每层披檐均为绿色琉璃瓦。底层六面中,四面镶嵌四块石碑,系其弟子、司法院院长居正撰写《普佑法师塔碑铭》,碑额镌刻藏文『诺那传』三字;塔每层都辟有拱形门,虚实相间。塔身细长,塔内无楼梯,仅为一石柱,上书『诺那呼图克图之塔』,陈放诺那法师舍利等。诺那庙名『莲花精舍』,俗称『喇嘛庙』。正殿面阔3 间,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正面有三座拱券门,门前为水泥丹墀。两侧为厢房,左为静室和法堂,右挂诸佛菩萨像。
為母慶生建寺觀
保圣寺塔位于高淳县东,被誉为境内胜迹之首,相传是孙权为其母延寿祝福而筑。唐时,由高僧贯休于龙城山扩建寺院并名龙城寺,而塔立于其后。宋绍兴四年(一一三四)重建后遂以寺名。该寺原有山门、大殿、观音堂、客堂、厢房等,后皆毁于兵火。明末崇祯十年(一六三七),邑人倡修宝塔为藏经阁。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知县许心源又令人倡修,竣工后未久又遭兵燹,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再次修缮。屡遭毁难,今寺毁塔存。塔高近32 米,四面七级,青砖砌筑。台基宽大,外廊依附塔身。塔首层高于其他,以上渐缩。塔内安置扶梯,可登塔一览。保圣寺塔历有整修,但难敌风雨侵蚀,残破损毁。现已修缮,为省级文保。我国古塔多六角或八角,惟保圣寺塔为四角形,别具一格。而塔体结构与造型尽显宋代风格,是宋明之间由木檐楼阁式砖塔转变为仿木结构重楼式砖塔的典范之作。
梵天禅寺在江北六合区方山之东,建于梁天监元年(五零二),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占有一席。原名兴云寺,宋治平(一零六四~一零六七)年间更名梵天禅寺。清咸丰八年(一八五八)毁于火。后由寺僧重建大雄宝殿以及二层望江楼。抗战中被毁,战后重建。又历五十年风霜,仅存破旧殿堂5 间。梵天禅寺最初宏敞,设有前、中、后三进大殿。前殿立弥勒佛,两旁为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中殿为大雄宝殿,供奉佛祖如来以及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旁是十八罗汉。后殿为雷祖殿,专供雷祖和雷祖娘娘,这在佛寺中稀见。究其缘由,方山乃轩辕黄帝敕封方氏鼻祖方雷之封地而故。殿堂之上为望江楼,可远眺长江。梁武帝曾命太子在梵天禅寺修行,他常坐于寺旁石上,或读书或赏景,因名『王子石』,连同梵天禅寺、背蓬石、猫儿石、虎石松、黄龙泉、仙人洞、凤凰井、雁翅峰、古银杏树等为方山十景。
遊子山中有真如
真如禅寺位于高淳县东南的游子山中,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曾登临此山,故而得名。原名真武庙,明万历十八年(一五九零)始建。真武原称玄武帝君或玄帝,是道教传说中的圣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一零一二)为避先祖赵玄朗之讳,改称真武。真武庙原有三进二厢,近30 间庙堂,殿内供奉佛、道诸神,彼此相安。清咸丰年间,庙毁,光绪末年,住持僧觉朗募资重修大殿。抗战中再次被毁,战后由住持悟真多方奔走,募化重建。新中国成立后,仅存数间僧房,香火渐绝。一九九七年,由九华山高僧慧深法师主持重修庙宇,更名真如禅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五间三进,前有轩廊。大殿甚广,正中供奉三尊大佛,香樟所刻;东西为十八罗汉,石雕而成。整体仪态大方,栩栩如生。另有大悲宝殿、大愿宝殿等。山门内广场立21 米高阿弥陀佛石像,重逾千吨,堪称『金陵第一大佛』。现又增文圣殿和真武殿。
秦淮源頭觀音寺
溧水东庐山冈峦层迭,林木苍翠,其中山八景之『东庐叠巘』就名出这里。因东汉名士严子陵在此筑庐隐居而得名,更为百里秦淮两源之一而著称。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载:『其淮水名龙藏浦,源发自庐山,经溧水西北流,入江宁界。』主峰海拔近三百米,山上白云绕峰,山下碧波粼粼,水色山光,交相辉映。观音禅寺位于该山西麓,原名『东庐山西麓观音庵』,始建于元代,香火历久弥胜。清代咸丰中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复建,有庵堂三间一院,两侧有厢舍,庵内植物茂盛,庵外青山耸峙,环境幽雅。后再毁。一九九九年在原址复建,依山就势,建成主殿5 间以及附属房舍多间,定名为东庐观音禅寺。新建寺庙为鸡鸣寺下院,规模宏大,先后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寮房斋堂等。另立有48 米高的观音铜像。每逢佛主生辰及节假日等,前来祈福、观光者络绎不绝。
祈澤池深祈澤寺
祈泽寺位于江宁区祈泽山之西,距城二十里,始建于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四二三),因名宋少寺,唐会昌(八四一~八四六)中废。南唐升元(九三七~九四零)间复建,保大八年(九五零)重修。因祈雨有验显灵,北宋治平年间改名祈泽治平寺,南宋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因号『祈泽夫人』,故敕庙额为『嘉惠』。元至正二年(一三四二)重建,复名祈泽治平寺。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修葺为祈祷雨泽之所,故名祈泽寺。据载,寺有四进,每进三间,依南北排列,规模有势。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就有『祈泽池深』。道光年间,僧明辉等重新募修。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多次激战,祈泽寺毁于兵燹。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得缘重建,有金刚殿、正佛殿、左观音殿、右地藏殿、钟楼、龙王殿、僧院等。经岁月流变,寺庙荒芜,仅残存几间旧房和早已干涸的『祈泽龙池』。
五山之上天界寺
天界寺在城南中华门外,旧名龙翔集庆寺,元初所建,原址在城内朝天宫东侧。龙翔集庆寺为元文宗图帖睦尔在南京做藩王的潜宫,当年被封怀王,府邸就在今王府大街一带。元天历元年(一三二八),他入元大都(今北京)即皇位,随后下令在其宅邸基址上修建龙翔集庆寺,以示龙兴之地。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龙翔集庆寺遭焚毁,太祖敕令在城南聚宝门外重建,赐名『天界善世寺』。永乐二十一年(一四二三)复遭火灾。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僧人觉义化缘重建天王、观音、轮藏诸殿。明代,天界寺与灵谷寺、报恩寺齐名,为京城三大刹。除了诸殿齐备外,还有『西庵曲径』『苍翠乔松』『半峰烟雨』『双桂返照』『南庵碧玉』『古拙品梅』六景,为城南之胜。『天界招提』位列《金陵四十八景》。而二十四史之《元史》,就是在此首开编写。咸丰年间,天界寺再次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紫竹環繞寺因名
紫竹禅院位于南京城北,始建于东晋,当时名耆闍寺,又名祗洹寺。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名僧颛愚禅师赴南京,先于清凉寺说法,后喜好城北之幽静,遂于耆闍寺旧基营造僧院。因寺外紫竹环绕,自题『紫竹林』。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颛愚圆寂,徒弟妙明接掌院务,他继承先师初心,20 年不负其志,终于建成城北最大的紫竹林禅院。鼎盛时有大殿、廊房百余楹,入山门为弥勒殿、伽蓝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夺宝殿、禅堂等,殿后为颛愚法师衣钵爪发塔、普园塔、般若堂、放生所等。院内有竹林尊者、罗汉桥、仙人井、观音洞、白鹤池、鹦鹉亭等12 景,整个基址占地达300 余亩。太平天国时期,紫竹林禅寺受损严重。清同治、光绪年间,僧清潭、悟真重建大殿。民国年间,寺僧先后筑围墙,重建大殿、厅堂、僧寮,山门题额『大紫竹林寺』。抗战中,寺庙遭毁,战后重修。现已无存。
康熙題額香林寺
香林寺在今太平门内佛心桥 37 号,大殿尚存。原名杜桂院, 在江宁湖熟, 建于南朝梁天监( 五零二~五一五)年间,洪武元年迁入城内现址,改称兴善寺。成化十年重修,有山门一楹、天王殿三楹、正佛殿三楹、左伽蓝殿三楹、右祖师殿三楹、大悲殿三楹、藏经殿三楹以及附属建筑,基址达十亩。因紧靠宫城,为皇室成员和高官显贵进香礼佛之地,人气甚旺。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康熙第三次南巡,曹寅陪其进寺游历,见林木茂盛,闻鸟语花香,遂御笔题额『香林寺』。曹寅为博康熙皇帝欢心,一次就施舍香林寺420 多亩香火田。现存嘉庆三年所立《香林寺庙产碑》有记:『前织造部堂曹大人买施秣陵关田二百七十余亩,和州(今安徽和县)田地一百五十余亩。』香林寺再度振兴,曹家则是最大的施主。有人言其乃曹氏家庙,虽无凿凿史证,但从中可见,曹家与香林寺的关系非同一般。
Hash:91cba7ebfb5dff134e67199a7d391762ff0934e2
声明:此文由 艺术百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