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歙县•剧
歙
县
歙县之美,美在百年徽剧。
徽
Anhui Opera
剧
大家都说,歙县最不可错过的,除了徽州古城,还有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歙县...)一带。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剧是徽州腔和青阳腔的总称
徽剧的形成时间也是比较早的,明朝嘉靖年代,余姚腔和弋阳腔传入徽州等地一带,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和青阳腔等。到了万历年间,徽州腔和青阳腔开始流传到各地。
万历年间及前期,徽剧是只用打击乐器伴奏的,还会用到人声帮腔。万历之后,徽剧受到了昆曲的影响,开始用管弦乐器伴奏,取消了人声帮腔,音乐旋律和节奏开始变得柔和起来。
明末清初的时候,徽剧又与梆子腔的相互吸收与融合,演化出了吹腔、拨子等腔调。拨子的音乐比较激烈高昂,带有梆子腔的特点,吹腔的音乐比较柔和清丽,具有南曲的特点。拨子腔和吹腔常常在同一出戏中出现,根据感情的变化而相互切换。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最后产生了戏曲界有名的二黄腔。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提到戏曲,大家在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京剧,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安徽歙县徽剧,作为京剧的前身,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徽班进京”的真实过程是什么?
又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京剧?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
当然还要从1790年
那一场空前盛大的祝寿说起
(清·外地戏班沿途演出)
清王朝有过三次声势浩大的祝寿庆典
第一次是康熙皇帝六十寿辰(1713),大清正值盛世,冷枚、王原祁等画家留下的《万寿盛典图卷》,记录了这次北京城中各处祝寿的盛况;
第二次则是乾隆皇帝八十寿辰(1790),这京城的玩意儿早就看腻了,得换个口味呀!于是有大臣就建议召江南的戏班来表演。赵翼在《檐曝杂记》“大戏”条中,记录了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宫廷大戏演出的壮观景象。这次京中演出的一支小插曲,催生出戏曲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徽班进京。
受闽浙总督委派,浙江盐务带旦角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参加祝寿演出,这是一个“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的著名徽班。这个第一次在北京亮相的戏班,凭借二黄新声,很快就征服了喜新厌旧的北京观众。追随着三庆班的脚步,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阳春白雪知音少,近日歌楼尽二黄”,徽班在北京大受欢迎,自此拉开了徽剧融合其他剧种的序幕。
由于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徽剧名声大振,快速风靡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徽剧深受民众喜爱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剧目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戏”的成分浓,雅俗共赏,在表演上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并通过难度较大的动作、神情表现出来。徽戏还特别严苛讲究人物的亮相与身段,这种严苛的要求能够很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让人过目而不忘。
第三次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1894),虽然大清已经气息奄奄,粉饰太平的气势却是一丝不减。城内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城外从西直门到颐和园东宫门,处处高搭戏台,演唱不绝。慈禧生日的当天,宫中喜庆的锣鼓声和旅顺轰鸣的枪炮声,合成了大清的甲午哀歌。
然而,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京剧一直到清朝末期,社会地位都非常低下。那时候戏剧演员的正经称呼叫“戏子”,从俗语之中也可管窥京剧与京剧演员的地位之低。徽剧与其他剧种融合发展,这场融合轰轰烈烈,一直进行到两百年后,融合而成的京剧。
事物总是在变化的。
到20世纪初,京剧经过士大夫们的改良,地位也逐渐提升。历经北洋、民国、新中国,京剧的社会地位完成了三级跳。作为国粹的京剧,如今已成了高台之上的精致艺术品。
当时,徽剧并不仅仅是对北京产生影响。当时徽班曾到过苏、浙、赣、湘、鄂、闽、粤、桂、陕、晋、鲁、云、贵、川等十几个省份,对四十多种戏剧产生过影响。
徽剧的行当很讲究,尤其是武行。徽剧表演拥有很多绝技,如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等。徽剧注重气势,武戏的技艺高超,舞台效果很宏大,非常适合现场演出。
徽剧·传承现状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但目前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现在必须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徽剧是国粹京剧前身,也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来到“徽剧之乡”的歙县,岂能不听上一曲,体会徽剧的魅力呢!
Hash:95a6c6a8d9f3953378843bb4c8f22a3684e32cd5
声明:此文由 歙县旅发公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