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徽州吴氏一门两道台,均为歙县西乡梅川人!

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为“道台”。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在江苏古城扬州运河畔的泰州路上,这里有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道台宅第,这座道台宅第,就是光绪十四年(1888)任浙江宁(波)绍(兴)台(州)道道台的徽州籍吴引孙用四十万两“养廉银”在扬州修建的。它的建成,见证了徽州吴氏家族和吴家几代知识分子的奋斗和辉煌。

吴引孙(1851— 1920)祖籍为古徽州歙县西乡梅川坞人。梅川坞,土名“麻祚坞”。2015年由徽州区西溪南镇划入现屯溪新潭镇长林村梅川坞组。梅川吴氏“累世务农,不求闻达,延二十世”。在清朝乾隆年间,吴家祖上就随一批徽商来到扬州经营盐业。到扬州做盐商,发展得不太好。吴引孙爷爷吴次山决心让他爸爸吴元植走仕途,遂将吴元植过继给一位拥有仪征籍贯的族亲吴昌燮,从而取得了仪征籍。吴元植如愿考取了仪征县学,又被选入国子监成为拔贡,可惜四十三岁就去世了。

吴引孙

吴元植育有三子,长子吴庆孙,次子吴引孙,三子吴筠孙。他们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的周太夫人,凭着她的睿智和坚韧,承担了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为三个孩子立下读书做人的规矩。在母亲的慈爱和严教下,吴引孙兄弟三人自幼读书,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勤学苦读中度过,除了长兄因体弱多病未能出仕外,吴引孙、吴筠孙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吴引孙同治七年(1868)考取仪征县学,24岁时(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朝考一等三名任七品小京官;28岁(1878年)考取军机章京;38岁(1888年)任浙江宁(发)绍(兴)台(州)道尹;39岁(1889年),受赏二品顶戴花翎,后相继任广东按察使、新疆布政使、福建布政使、湖南布政使、浙门布政使等官职;60岁受赏头品顶戴。辛亥革命后,弃官寓居上海,直至民国九年(1920)七十岁去世。

比吴引孙小十岁的弟弟吴筠孙,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3岁时父亲吴元植去世,年幼随家人颠沛,但在周太夫人督导下,4岁已经认识数百字,读书过目就能背诵。吴引孙在梅花书院念书之余开设书塾教馆,10岁的弟弟亦在馆中读书。18岁时,吴筠孙奉母命到北京投奔哥哥,吴引孙亲自给弟弟授课。吴筠孙光绪十四年中举,光绪二十年与南通张謇等一同参加殿试,得中二甲第一名传胪,为状元、探花、榜眼以下第四名,成为吴家的骄傲。

吴筠孙(中)与孙吴征铠(左)吴征钜(右)

吴筠孙做官,也有乃兄之风,力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殿试得传胪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方略馆纂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后选授河南府、山东登州府,不久迁泰安府、济南府,升永定河道,调天津道。宣统二年,任湖南岳长澧道,后来改湖北荆宜道。上任永定河道之初,吴筠孙亲临“永定大堤”筑堤现场,查勘施工过程和细节,所筑堤岸坚固牢实,方圆数百里的百姓免受水患侵扰,受益匪浅。

吴筠孙铜像

1917年吴筠孙任江西九江浔阳道尹时拍的照片,怀中抱的是吴征镒。

后任湖北荆宜道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宜昌荆州局势动荡,吴筠孙独任其难三个多月,地方安居乐业。 民国后,吴筠孙复出,任荆州观察使期间,有孙宪章兄弟争产一案历时十几年,吴筠孙当堂审理,喻以骨肉大义,终使兄弟感悟,圆满解决此案。由于过度劳累,中风卒于任上,享年57岁。丧礼之时,同城同僚都前往吊唁,日本英国的领事以西方礼节致哀,这都是吴筠孙勤勉为官,至诚待人的体现。

综合“扬州网”、“吴征镒自传”等整理

Hash:c5c744ec0a9c557e2bff82c56ec3a3e9c570524e

声明:此文由 行走观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