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城︱宝应文史一百题;图︱杨宁光

宝应文史一百题

文:刘金城;图:杨宁光

第三十一问:射阳是宝应文化的重镇,据说你也花了不少精力对它研究,请谈谈这方面研究成果。

答:首先我要谈谈对于射阳的定位问题。射阳的文化很丰厚,它在古代就有射阳聚和聚古城之称。它有新石器文化、古邗沟文化、汉文化、荷文化、红色文化等等。我以为对于射阳来讲,最为厚重的还是古邗沟文化。这是因为射阳是邗沟的终点,它是沟通江淮的咽喉之地,而射阳又是当时东南盐集散重要商埠,为江淮重镇,它最能体现古邗沟文化的特色,因此我将它定位为大运河邗沟古镇——射阳湖镇。而这次射阳能入选市旅游局重点打造10个旅游风情小镇,也正是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旅游的需要。

射阳的文化及其价值愈来愈得到社会的认识与承认,今年(2018年)就有两大项目的投资,一为省投资宝应射阳湖度假区,二为市投资宝应射阳湖风情小镇。不久将来,射阳就会出现“十里荷花一湖醉,春秋古风大汉情”(这可作为射阳湖镇旅游广告词用)的美好景象。但这与我的期望值还有一定距离,射阳镇应该进入中国古镇的行列,我相信,我的期望一定会实现,那只不过是迟到的春天。

射阳得名之由来,旧说为“射水之阳”,刘宝楠认为无射水之说,当然射水之阳也就不成立了。到底如何得射阳之名?目前尚无考。马俊慧先生最近写了一篇这方面考证文章,可参看。但根据历史记载,射阳秦时置县,汉封国,得名应在秦时,而不会晚于秦。

关于射阳得名由来,射阳湖一带一直流传着两则传说:

一、后羿射日。天上原有十个太阳,后羿射下九个,其中一个落在现在的射阳。太阳落下时,将大地砸成一个湖,人们称之为射阳湖,射阳因湖而得名。

二、玉皇大帝派雄雌二羊下界治水,二羊因维护百姓利益,违犯了天条。天兵追捕二羊时,二羊失散了。雌羊累死在现在的射阳。这里的百姓为了纪念它,给它塑造了一座石像。地名改称石羊,后讹音为射阳。

宝应文化有着东方神秘的色彩,如射阳传说与真如献宝,我想这应该是受到楚国屈原浪漫主义的影响。

第三十二问:射阳作为千年古镇,它的建置沿革的情况怎样?它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项伯封国”与“陈登治射阳”又是怎么回事?

答:射阳秦始为县。汉高祖六年,项伯封国,秦惠三年国除为射阳县。新(王莽)改射阳县为监淮亭。东汉射阳县,建安五年,广陵太守治郡射阳城三国射阳县废。晋太康元年,复置射阳县,太康三年,广陵太守治淮阴故城,后又治郡射阳城。宋(刘宋)置射阳县。南齐,射阳县废。

从历史看来,射阳湖镇的建置是有国、有郡、有县、直到为镇,它的历史沉积深厚如此,全国罕见。

项伯封国于射阳,与陈登治射阳,这在历史上可算是射阳最大的事。

中央台《中国影像方志》编辑讲,宝应篇,收入了项伯。

项伯,项羽之季父,名缠,字伯,后汉赐刘姓,称为刘缠。项伯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后,又救了刘邦之父刘太公,立下了“定国”“辅王室之功”,于汉高祖六年正月,被封为射阳侯,并立国于射阳。后其子项睢犯罪不嗣,汉惠帝六年除,改为射阳县。

刘宝楠有《过射阳故城,吊射阳侯刘缠》记其事,诗曰:

阳西控古邗沟,地界江淮一剑收。高祖罢分刘季肉,鸿门早献大王头。身轻亡命恩难报,约定婚姻愿未酬。莫道子睢除国恨,当年纪信未封侯。

历史上除项伯享有侯爵位外,还有魏之郭淮,晋之荀闿。《宝应图经》为之立传。

广陵郡两治射阳。首为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

陈登,字元龙,下邳人,举孝廉。陈登为天下之才。刘表赞之为“陈元龙名重天下”,刘备赞之为“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陶谦为徐州牧,任为农校尉。后从吕布,与父珪合谋离间布与袁术的关系,并由珪建议吕布派他至许昌谒见曹操,因陈吕布之短,劝曹操速加攻灭,曹操任为广陵太守,令聚众图谋吕布。吕布被诛,以功加伏波将军,后又迁为东城太守,终年三十九岁。广陵郡原在淮阴,建安五年,孙策将伐登,军到丹徒,为人刺死,弟孙权为讨虏将军,为抗孙权,登移治射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陈登治射阳。

三国射阳县废,西晋太唐三年广陵太守某又治射阳。西晋时的广陵郡,统淮阴、射阳、舆、海陵、广陵、盐渎、淮浦八县,户八千八百。

第三十三问:宝应古代有汉唐古邑之谓,也有汉射阳唐宝应之说。汉文化确实是射阳的特色,请为我们介绍介绍。

答:射阳的汉文化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汉射阳故城,二是汉墓群,三是汉人物。射阳作为一个古镇,汉文化不仅这样丰富,而且这样完整,系统,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我们还是先谈第一个问题,汉射阳故城。

第一个确定汉射阳故城遗址的位置的是唐章怀太子李贤,他在《臧君注》中说道:“汉射阳故城在今楚州安宜东”。后严观《元和郡县补志》、阎若璩《潜邱杂记》、焦循《雕菰楼集》、乔莱《归田集》、刘宝楠《宝应图经》从之。

古射阳城,位于射阳湖之滨,古邗沟之畔,封国治郡,又是古邗沟入淮的控扼之地,东南盐集散重要商埠,为江淮之重镇,十分繁荣。在江淮,也只有扬州可以与它媲美。

关于汉射阳故城遗址情况,最近宝应博物馆进行了考古调查。具体情况是:

故城遗址,基本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五百米。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故城西界至广陵河,东界至项侯路以东一线。北界至赵家庄北至邗沟南一线,南界至广陵路南新庄一线。

以广陵河为界,广陵河东侧为射阳故城遗址,广陵河西侧为汉代大型生活居住遗址。

生活居住遗址:从广陵河向西至凤凰河一线,区域约1平方公里。

第三十四问:射阳汉墓群在全国墓域文化中,也曾盛极一时。它的情况又怎样呢?

答:射阳汉墓群,位于射阳湖之西,因有数以千计的墩子,所以历史上又称“射阳墩”。刘岳云将它比之于洛阳之北邙,并不夸大。其墓域十分广阔,约有16平方公里,明有“射阳三千六百墩,不知谁是楚王坟”之说,到了清代,尚有“九里一千墩”,所以俗称“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九里一千墩,现在尚能知其名的有狗社墩、乌龟墩、虎墩、金牛墩、旗杆墩、戴墩、八角墩等等,其中以“祭墩、竹墩、奤墩”最为著名。1963年公布的《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此三墩名列其中,1960年尚有大小墩阜八百余座,1998年仅存七十余座,现在大概只有十座左右了。射阳汉墓群妄有虚名,实则了了。据2018年中央台《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告诉我,九里一千墩现在只剩两墩了。

射阳墩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时时得汉器”清代出土的人物就数以千计,著名的有“古泉一通”(见《宝应名胜记略》),“汉千金镫”(见嘉庆《扬州志稿》),“双鱼铜洗”(见《广陵记事》),其中以“射阳汉古门画像”尤为可贵。解放后,射阳墩又出土数千件文物,其中以古钱币与陶器尤多。古钱币分为四类七钟153式,四类指秦与汉初的“半两钱”,武帝以后的“五铢钱”,王莽新朝的“大泉五十”和一枚“大布黄千”。陶器不但数量多,且造型和纹饰都较为丰富。汉器中较为珍贵的有彩绘凤纹杯;夔纹青玉璧、龙凤白玉佩、“淮陵玺印”(一批汉代官印、私印等)。

现宝应博物馆馆藏中,有从汉墓群中出土的文物六件,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它们是:刻划水波纹釉陶罐;青釉瓷虎;贴金箔猪形石握(一对);龙凤纹韘(shè)形玉佩;玉璧。

第三十五问:射阳汉石门画像是射阳汉墓群出土的最珍贵文物,它的经历像一则传奇,愿闻其详。

答:射阳汉石门画像,为朱彬于乾隆四十八年在射阳镇西数里平家庄所发现。他为此写了《平家庄石阙记》,记曰:

去宝应城东四十五里,而近,有村名平家庄。岁癸卯,余行径行至射阳平家庄,度抵射阳尚十余里,遂投宿。土人曰:前数十步有冈,上有伯夷叔齐墓,盍往游焉?余从之往,见石卧墓上,广尺许,半埋土中,上有老子、孔子、弟子三行并列,复有伯夷叔齐字。当是墓道石阙。宝应于汉为安宜,属临淮。传志所载,射阳湖在县志东六十里,与盐城分界。盐城西九十里为射阳城,汉末陈登为广陵太守,治此。是庄为在附郭地,故射阳墩垒垒相望。或曰陈孔璋墓在双女冈,当即孔璋墓。或曰袁术卒于寿春,邑志有袁术铁棺在县志东,岂即袁术墓上物邪?尝观洪氏《隶释隶续》所载,凡石室、祠堂画像人物车马者,不能定为何人之墓也。此石为吾乡第一旧闻,而蔽于村夫牧竖之耳目,委弃于荒榛蔓草中者,越千百年而始著。天下之放失旧闻,而不得终显者,可胜道哉!

后石门画像为宝应知县吴春濙访得。墓有二石门,吴春濙所得为其中一石(即孔子见老子),另一石(即伯夷与叔齐)为某县令沉于水(见阮元《广陵诗事》。吴春濙原意准备将此石赠于好友钱大昕,但因当年卒于任上,而不能。

此一石于乾隆五十年为江都汪中以钱五千,募人窃归。汪中得石像十分珍爱,自谓此石为他一生二宝中之一宝(还有一“鼎”),因署其堂为“问礼”(因石像有孔子向老子问礼图)后在金山文宗阁校书时,又自撰联曰:“家有射阳画像,身典金山秘书。”钱大昕与汪中亦为学友,他为失去画像耿耿于怀,戏赠汪中一联曰:“学古通周礼,探奇窃汉碑”,汪中乐而收之。

后四十余年,道光七年,邑人朱士端言于中之子喜孙,复以原石送归于邑(汪中之妻为朱士端姑母,朱士端与汪喜孙为表兄弟),先置之学宫,同年,刘宝楠以为碑文有老子,不宜与孔子同室,乃改置画川书院讲堂的墙壁中。包世臣在碑上题有横额:‘汉射阳石门画像’,碑左侧有包世臣题名,题名有:泾包世臣,仪征刘文琪、吴廷飏、泾包慎言,江都梅植之同观。”横额尚存,流落民间,为私家所藏。

石画像的出土,在全国引起极大的震动,得到学术界、金石界普遍重视。很多学者如钱大昕、程瑶田、翁方细、洪颐煊、王昶、汪中、江藩、汪喜孙、阮元及邑人刘宝楠、朱彬、朱克生、朱士端、刘岳云等都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所记载或考证与研究。后由清人张宝元汇集成册,以《汉射阳石门画像汇考》之名出版。鲁迅也对之十分珍爱,购得画像拓片,并赞其“气魄深沉雄大”“图案美妙绝伦”。我以为此石像取得了三个第一:第一次出现孔子问礼图;第一次引起学术界、金石界极大轰动;第一次为一文物汇考出集。

射阳汉石门画像抗日战争期间为日寇劫走。1948年8月18日,民国宝应县政府为此曾致“行政院秘书处请查复江苏省被劫古物宝应县汉射阳石门画像等被日本军队劫掠详情公函”一则。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行政院秘书处“关于‘江苏省被劫古物宝应县汉石门画像等被劫详情’奉谕函请查复”文说:

准外交部代电,以关于江苏省被劫古物宝应县汉射阳石门画像等归还案。据驻日代表团续转盟总复函,略以“该案为彻底查究起见,拟请将被劫详情,如被劫地点、日军部队姓名及单位、被劫日期以及有关标志等见知,俾凭续办”等语。相应抄附盟总原函,电请查照办理,等由过处,经陈奉院长,谕:“分交教育部及江苏省政府查复”等因,相应抄同原件,函请查照办理,见复为荷。

此后,此案不了了之,石门画像亦无着落。现仅存画像拓片存南京博物院与宝应博物馆,1994年被定为国家珍贵文物。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Hash:03f3916cf089140209ef0cc86bed234331020baa

声明:此文由 宝应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