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高新区呼家村北洋政府张家三兄弟

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 作者:张东振

解放前,衡水县呼家村(现在的衡水市大麻森乡呼家村)出过3个大人物,是兄弟仨。哥哥张英华,弟弟张膺方。还有个弟弟张英武,。听老人说,张英华是北洋曹锟政府时期财政总长,张膺方是北洋政府的吴佩孚手下军长(村里人叫他张二虎),老三是北洋政府吴佩孚手下军长,一家弟兄三个,都是大官,这在衡水实不多见。所以呼家村就出名了。相传,呼家村因为出了大官,村名也改了,不叫呼家村,改名新华庄了。解放后,又改回呼家村,此名一直沿袭到现在。

我小时候就知道村西头道南那一片大宅子,就是张二虎家。我五六岁的时候,还到里面玩过。典型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大瓦房,西厢房也是大瓦房,东厢房也是大瓦房,南房是二层楼。据说日本鬼子放火烧了二层楼。那房子里面,都是大红柱子。那墙有多厚呢,小时候去玩,上到窗台上,在窗户这面,能躺下睡觉。也就是说,竖着两坯,中间又横着一坯。窗户外边,也是竖着两坯,又横着一坯。长一尺半,宽半尺。墙外挂着砖,那砖都是大砖。现在的砖4斤,那砖6斤。那房子真结实啊。前年我到山西太原南边的清徐县乔家大院参观,那房子结构和张二虎家的房子结构是一样的。乔家大院的主人1937年就搬走了。到现在房子还那么好。如果张二虎家的房子不拆,到现在还很好呢。比赵圈镇支家村的地主房子好多了。可惜呀。村里就把房子拆了。

张二虎家大院,解放初期是区公所,后搬走了。也就在1958年吧,院子闲起来,就在里面开幼儿园,我还去上过幼儿园。老师叫呼彩霞,20多岁,梳着俩大辫子,很漂亮,他教我们唱歌,现在我还记得。歌名叫《宝岛台湾》。“我爱我滴台湾啊,台湾是我家乡,过去的日子不自由,如今更苦愁。”

后来叫我们搬出去,成立农中。就是考不上县立中学的,到这里上学。毕业回家种地,所以人们一般都瞧不起农中学生。那时候,我才6虚岁,一次去农中玩儿,还偷偷在人家一本书里撕下一页,一伙打仗的。上了一年级以后,那张纸还保存着,原来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图。那时候,张家大院还保存得好好的。后来到了低指标年代,大概是1959年吧,人们吃不上饭。上边来了一个技术员,说是給村里安电磨,就在张二虎家的南楼一楼,把地砸了一个大窟窿,按了一盘磨。是手摇的,根本不能用。再后来,这张家大院就成了村里的小学。也就是在这时候,彭某当支书了。他原来在衡水县公安队干过。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公安局的警察。回村后当支书。他家在呼家村道口西路北,于是就兴起一招,拆张家大院,把小学搬到他家门前去。于是,张家大院遭了殃。组织人们拆张家大院。我记得拆张家大院南楼的时候,地基都是用青砖打的。刨了一人多深,地基下都是蛇,人们用筐装满,就扔到猪圈里去,可吓人了。到此,张家大院就全毁了。现在,呼家村张东杰的院子,原来就是张二虎的张家大院地址

从小就说张二虎,其实张二虎什么样,我们并不知道。我四奶奶说(我四爷爷叫张魁星),张二虎那时候回家可威风了,张二虎骑着大马,后边8台大轿,一个轿里一个老婆,一共8个老婆。张二虎是什么官呢?父亲(父亲叫张凯林 又名张进生)说,张二虎是北洋政府的军长,学名叫张膺方,他是老二。

村里老人们说,张二虎他大哥叫张英华,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还当过天津的总督。老三叫张英武,也是军长。说张英华当天津总督的时候,呼家村的人去天津找他,他先问参加过义和团没有,要参加过,给个路费,马上走人。要说没参加过,安排住下,好吃好喝招待3天,送盘缠回家。

听说张二虎的母亲,是一个和蔼的老太太,此人我没见过。我哥哥说,解放后老太太还活着,老人可好了,谁家有事儿都去帮,我哥哥比我大4岁。他记得张二虎的母亲。

在我的记忆中,村边有两家破房,破房里住着一个老头,叫老海,他是张二虎家的长工,具体他是哪里人,我们不知道,反正是外村的,没有老婆,没有子女,我记得他当时也有50多岁了,我问过他,你为啥不回老家去,他说,我没有家,这两间房是老太太,也就是张二虎的母亲送给他的,叫他养老的房子,老太太说给他说个媳妇,他说不要,就自己过。有人说他是二椅子,就是白天是男的,晚上是女的。具体咋样,谁也说不清。

张二虎有一个女儿,叫张素艳,我这年龄的人都见过她,解放以后,她从外面回来,就嫁给了村东头的呼二卫,生活挺艰难的,又没有孩子,我们见他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一点大家小姐的风范也没有了。1964年,村里搞四清,那年我刚上5年级。我们村住的工作队队长是李文华,队员是李书昌,还一个姓赵的队员。后来,李文华、李书昌担任过衡水地委副书记,赵担任过行署副秘书长。工作队来了,我生病了,得的是麻疹,在家里躺了10多天。病好了,去上学,同学们都会唱《工作队下乡来》,我不会,我有个女同学就教我,我还真学会了,直到现在都记得:工作对下乡来,贫下中农笑颜开,阶级对伍组织好,地富反坏垮了台。后来,村里搞阶级斗争展览,我第一次看到打了叉的蒋介石像,张二虎像。他胖胖的,已经不穿军装了。第一次看到左轮手枪。第一次看到银元宝。第一次看到银元。说都是从张二虎的女儿张素艳家里抄家剿出来的。

张二虎有一个三太太,低指标的时候,他住在任焕省的家里(现在呼村张东考住的地方),门朝南。有一天,三太太当时50来岁,穿着一身黑衣裳,瘦得很,罗锅着腰。当时我六七岁吧,他见了我说,小子,我三天没吃东西了,吃根达菜光拉稀。于是我回家就跟俺娘说了,俺娘说,你把这个菜饼子给三奶奶拿去。别让人看见。我就偷偷拿去了,三太太流着泪,说我母亲是好人。没过多久,三太太就死了。

村里还有一个张英华的儿子,真名叫张俊熙,就叫他老五少。老五少很瘦,也有文化。娶了肖家屯的姑娘,也不知道叫啥名,她娘家侄子王怀新管她。怀新今年也就60多岁吧。老五少会唱京戏,娶的媳妇又漂亮。过的很得意。有一年,他媳妇不知得了啥病,一条腿拐了。不过腿拐,人还是很漂亮的。不时引起一些人的垂涎。我们村有三个生产队,老五少就在三队,对上有个光棍,姓张,他当时50多岁,是个光棍儿,总去调戏老五少的拐子媳妇,明着说到屋里玩玩儿,被拒绝后,恼羞成怒,大骂老五少媳妇,老五少知道自己是军阀的后代,在村里好好劳动,奉公守法,又不惹人。这次,他发火了,别看他那么瘦,他会武术,我们一伙小孩看着,老五少不用什么劲儿,把光棍一脚踢出老远,光棍这才老实了,嘴里不住的骂着,地主羔子,你等着,就溜走了。从此,再也不敢欺负老五少的媳妇。可是,老五少遭殃了,又恢复了每天早起,每天晚上的地富反坏右排着队,在街上喊口号。我记得是每人一句,第一个是敲锣的,喊一句,好好劳动。当、当。第二个是敲鼓的,喊,改造自己。咚咚。第三是敲钹的,就是老五少,他喊,脱胎换骨,咣咣。第四是地主张占军,50多岁,喊,重新做人。敲盆的,乓、乓。

论村里辈份,我喊老五少叔。对于我来说,对他没有恶感,也没瞧不起他的意思。不知咋的,我还很佩服他,虽然他是地主的儿子。

我们村的人,知道张英华的人少,因为他不在家,知道张二虎的多,呼家村周围十里八村都知道。村里有个某老哑,说话公鸭嗓,一天去赶集,有人问他,你贵姓,他说姓张,那人说,你不是某老哑吗?他说,有点姓张,张二虎不是俺村的吗。

说话间到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村里回来了退伍兵,他当上了革委会的人,经常开批斗会,斗争老五少,张占军,还有从北京遣返回来的张占鹏。有一天晚上开批斗会,忽然弄进来一个人,说是从天津海河中学回来的,叫张俊汉,是张英华的三儿子, 50多岁,一进会场,就瘫了,趴在地上,才避免了一次棍棒毒打。他在呼家村住了一些日子,他的儿子张卫国,和我年龄差不过,跟我们相处的都很好的。原来,张俊汉在天津海河中学教书,由于是张英华的儿子,挨批斗之外,还要遣返回原籍接受批斗。他住在村东头,我家在村西头,就一条街,从东头到西头,有二里多地,接触较少的。

关于张二虎的死,村里老人说,被冀州的军阀赵云祥大卸八块了,张二虎的坟,就在呼家村的东南方向,离村有一里多地。我小的时候,经常到坟上去玩,那时还立着一个石碑,上面的字不知写的是啥。石碑座是一个石头做的大乌龟,我们那里都叫王八驮石碑,还有倒在地上的石狮石马。后来都不见了。文革后期的1971年,村里有几户盖起了新瓦房,说是盗了张二虎的坟,盖起来的房。后来,有几个人得癌症死了,有人说这是报应啊,盗墓者自古就没有好下场。

由于喜欢历史材料,所以,我在看书的时候,就十分留意张膺方、张英华的记载。最早看到张膺方记载的,是县级衡水市出的文史资料,大概是耿宝元写的,说1939年,张膺方投降了日本人,到衡水招兵买马,在冀县(现在的冀州市)去招安冀县的军阀赵云祥,被赵杀了。

我读《阎锡山传》,阎锡山在统治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山东河北的时候,张膺方是阎锡山手下的一个军长。

辛亥革命网《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将军全名录(1912-1927)》记载 ,1922年11月5日:张膺方、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张膺方简历介绍情况很少,北洋政府将领张膺方, 出生日期:1889年 。去世日期不详。 字亚馨,直隶衡水人。还有张膺方的一张戎装照片。

[近代风云]贵州陆军沿革实录中说,直系吴佩孚继北洋皖系之后亦做武力统一中国之计划,于1923年3月出动直、豫、鄂、陕、甘五省兵力,组成援川军,大举出兵西南湖北方面以王汝勤为援川军总司令,卢金山、赵荣华任正、副指挥,杨森为前敌总指挥,率卢金山陆军第18师、于学忠陆军第18混成旅、宋大霈鄂军第3混成旅、张允明鄂军第5混成旅五旅之众。陕西方面镇嵩军刘镇华为总司令,王鸿恩为前敌总指挥率陕军张丹屏约一师由城口镇入川。甘军孔繁锦陇南巡防游击军12营出摩天岭入川。

补充旅 旅长 张膺芳 号亚馨 直隶衡水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3期德文班。驻鄂西宜都。又说,1923年3月间袁祖铭命驻宜都何厚光、许开凤招收鄂西北军散兵组成。张膺芳为前四川盐运使、财政总长张英华之弟,袁祖铭与北廷吴佩孚联系,多赖张英华牵线,于是任命张膺方为贵州陆军补充旅旅长,令其带北兵,负责鸦片转运。

关于张英华的记载,我看《段祺瑞传》、《曹锟传》的时候,对张英华有记载,不过只是片段,曹锟是直系军阀,1922年至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张英华是积极的捧场人,所以,后来当上了财政总长。

传记文学杂志2006年第10期 《民国风流人物琐记(上)》吴佩孚的功德一段,有这样的记载,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军阀张作霖和其支持的亲日派梁士诒内阁于是年5月战败,北京政府完全由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由黎元洪组阁。当时,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院址设在宣武门内象房桥——这里后来改称为国会街。新政府的议员政客们踌躇满志,觉得这议院院址太过偏僻,房舍也较破旧,不够气派,与议员的身份不相称,也无助于国家的尊严——共商国事的地方怎么能如此破败和没有气派呢?历代王朝商议政务的地方都是皇宫中最宏伟建筑。民国的政府,既然是人民的政府,就应该将紫禁城当年明、清王朝象征的外朝三大殿收归国有,然后将之夷平,建一个西洋式的议会大厦! 国会议员们兴奋不已,秘密地商议着将国会迁入紫禁城,并讨论如何推平三大殿,怎样筹款再建议会大厦,完全的西洋风格。明察秋毫的记者们很快获知了这一消息,以醒目的篇幅予以报道,立即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震动,反对之声鹊起。 这时,直系军阀的实权人物当时驻防洛阳的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立即作出反应,于1923年5月20日给北京政府拍发急电,反对拆毁三大殿的动议。吴佩孚的口气很大,将电报直接拍给大总统黎元洪、国务总理张绍曾、内务总长高凌、财政总长张英华。

关于张英华的个人简历,最近我找到了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在网上一搜,就出现了张英华条目。条目下,有一张他的半身照下面注:看样子,50多岁吧。西装领带,留着背头,很英俊。下面全录张英华条目。

张英华(1886年-?),字月笙,直隶省冀州衡水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编辑] 生平

他从省立北洋大学毕业后,到英国留学,后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归国后,他任私立北京民国大学教授。1918年(民国7年),他任四川省川南盐务稽核所经理。翌年,他代理四川盐务使。1921年(民国10年)8月,他改任河东盐运使。翌年1月,他任甘粛省财政厅长。

同年6月,他任苏州关监督。8月,他任北京政府中央的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稽核所总办、全国财政讨论会委员长。1923年(民国13年),张绍曾内阁内阁的刘恩源中途辞任,张英华署理财政总长。此后,他任币制局总裁兼全国烟酒事务署督办。其后他继续在高凌霨临时内阁署理财政总长,7月他辞任。他的前任:刘恩源。 继任: 王克敏。时间为1923年5月至 7月。 1925年(民国14年),他任直系吴佩孚手下的十四省讨贼联军筹饷处督办。翌年5月,他被任命为河南省省长,但实际未就任。

他从政界一度引退,后加入中国青年党。1940年(民国29年)3月,他作为中国青年党代表,参加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他被任命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44年(民国33年)以后,其消息不明。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但是有的地方记载,张英华是1885年生。广东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留学生名单记载,张英华 留学英国 河北衡水人 1885年生。

津市北区政务网2008年8月24日朱峰编辑的文章《华北青帮普安协会始末》是这样记述张英华参加华北青帮普安协会的。

昭和十一年(1935)一月,日本“支那驻屯军宪兵部”的有关记载华北青帮(16开油印本,共66页,封面右上角有圆形“秘”字章)一书中,前该宪兵部一把手池上发一说,1935年5月在天津日租界内发生了暗杀亲日新闻社长事件,搜查的结果,痛感对华北青帮有统制的必要,尔来得到各关系方面的谅解,计划在实行中,在已获得会员25000名的基础上还要发展。

1941年6月在中国青帮中活动的日本人富永启堂(汉名王永良,青帮“嘉白万会中国总会副总理”、“嘉白二十二[代]”)著了一本书,书中“蓝衣社的活动状况”一节第118页称:国民党蓝衣社操纵青帮于1935年5月2日夜暗杀了住在天津日租界北洋饭店的《国权报》社社长胡恩溥,又在3日天未亮时暗杀了住在同日租界裕德里22号的《振报》主笔白逾桓,因为二人均与(伪)满洲国勾结,每月拿700元,为(伪)满作宣传。

天津的《大公报》等报纸迅速报导了此事。

白逾桓,字楚香,1875年生,湖北天门人,日本明治法律学校毕业。1907年初与宋教仁等从日本赴东北,设立同盟会辽东支部,并谋起义,事泄被捕,在解京途中逃脱。1911年3月,与程家圣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宣传反清。12月与汪精卫至天津,成立同盟会京保支部,任参谋部长。嗣又与胡鄂公、白毓昆等作为同盟会代表,参加北方革命协会,被推为评议。民国成立后,任湖北都督府参议,二次革命时与田桐守吴淞炮台,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4月到汉口响应讨袁,谋湖北独立。1924年国民党改组,成为国民党右派。“九一八”事变后到北方活动,接受日本津贴,在天津创办《振报》,直至6O岁被暗杀。

宪兵队长池上发一大尉负责查处此案,逮捕了一批天津的蓝衣社和青帮分子,其中有8名天津青帮头目,池上因功立即升为少佐。池上决定利用青帮,于6月实行。先让住在北京的49岁的日本人持原武彦着手此事。7月有约400名青红帮分子入会。池上认为不理想,没有达到统制帮会的目的,主要失误是把性质有异的青红帮放在一起统制,今后应以青帮为主。

按照当时的情况,被捕的8名青帮头目是会被日本宪兵处死的,可是这次他们被关在驻屯军的兵营里,要他们拿钱赎命,老一点的范丽水的赎金为35万元,最便宜的张逊之为5万元,8人共120万元,平均1人15万元。小日向让池上将8人秘密用船从天津白河日本军用码头1天运1人去大连。等8人都到了,小日向以放人共建青帮新组织为条件,这8人自然感激而答应,于是决定在天津桃山街10号借一富商的豪华楼房建普安会总本部,小日向任总理,即一把手。193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

至1935年12月底,普安协会登记会员已达25000名,其中知名人士有:

厉大森 前直隶全省军警督察处处长,陆军中将。

李得路 前陆军第四十一军军需处长,陆军中将。

戈梓良 前长江巡阅使处长,将军府将军,陆军中将。

陶景文 冀东保安第二大队长。

杨月舫 前陆军二十六师稽查处长。

陈支发 前天津警察厅庶务主任。

邢淋年 前国务院秘书。

张英华 21代青帮大人物。1886年生,河北衡水人。1923年5月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币制局总裁。后参加汪伪政府。

全球王氏网2012年2月19日关于《民国时期,汪伪政权与伪满洲国政权人物介绍》记载,张英华(1886—?)河北衡水人,字月笙。毕业于北洋大学,后赴英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民国大学教授,四川省川南盐务稽核所经理,甘肃省财政厅厅长,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稽核所总办,全国财政讨论会委员长。后任财政总长兼币制局总裁。抗日战争期间,附汪投敌,1940年3月,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汪伪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张英华、张膺方、张英武当了大官,村里人就去投奔。听老人们说,村里的张明亮,张双明。张美路、张大潮等就是跟着张膺方,在四川当兵。吴佩孚失败后,张膺方也完蛋了,张英华后来在天津当了洪门老大,张膺方也投奔去了,都投向了日本鬼子,当了汉奸。张明亮回了老家呼家村务农,张双明也回了老家,他还娶了个四川媳妇。张美路回家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呼家村的武委会主任,1958年,被支书彭栓立指定为坏分子,1980年平反,恢复党籍。张大潮也在家务农。看来,到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老乡也不跟着张膺方走的。

这就是我了解的衡水人(现在的衡水高新区大麻森乡呼家村)张英华,张膺方、张英武兄弟的情况。当然,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我会继续关注。我想,改革开放40多年了,关于我们村张家3兄弟的材料,会有更多的披露,也欢迎他们的后代们,提供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对文史研究作出点贡献。

Hash:d71e8121914cb71c5ce09b00554289a54119c506

声明:此文由 衡水推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