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破解“华夏一柱”内的楹联密码
被誉为“华夏一柱”的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南诏铁柱”立在县西六公里处,凤凰山下的铁柱庙中。柱高3.3米,圆周1.025米,约重2069公斤。柱身为铁黑色,柱身有楷书阳文“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铭文告诉我们,铁柱建立于唐朝咸通十三年,即公元872年,迄至2018年已有1146年历史,是我国唐代云南地方政权历史的见证实物。白族学者徐嘉瑞先生评道:“可贵程度不在南诏碑下”。两方匾额:“标绩全滇”“威镇昆弥”,说明这段历史,这件文物的价值和地位。
弥渡清代学者、名士李菊村先生,对当时当地历史有很深的研究,以楹联的形式描述了这段历史和当地民族祭祀的情况。联云:
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缕翔环遗旧垒;
盟石掩埋,诏碑苔湿,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
楹联告诉人们,当地少数民族吹起芦笙报赛祖先,当年被命名为天尊柱的南诏铁柱,因为金缕鸟翔环而留下的旧时的营垒。再看传说中的盟石,已被苔藓所触,唯有保存铁柱的荒祠还遗留在被称为“彩云乡里”的弥川之中。
李菊村先生在铁柱庙还题下两联。一联云:
铁柱古三分,晋归一统;
彩云乡里庙,显出神威。
另一联为:
欲访南诏遗风,铁柱常栖金缕鸟;
每逢二元上日,芦笙不断踏歌人。
以上两联,第一联说,铁柱古三分,晋归一统。李先生认为,南诏铁柱是蜀汉三国时诸葛亮铁柱的重铸,三国至晋才得到国家的统一,正因这古老、神秘而厚重的历史,才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09年)彩云现于白岩,后来的彩云乡里之庙,在云南历史上“标绩全滇”。第二联则说,如果要寻访南诏时期所遗的风俗,就要看金缕鸟所立在柱顶的铁柱,到每年正月十五日,铁柱庙年年都有吹着芦笙踏歌的祭祖活动,这是李先生对家乡铁柱历史的看法。
铁柱的历史,《唐书》未载,唐代奕绰的《云南志》也未曾有记。唯有元代御史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说:“(白岩)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接着将铁柱铭文全面录出,可惜将“立”字错写为“铸”字。后在写古代祭柱说:“土人岁岁贴金”,为我们记下了少数民族祭柱,年年都将黄纸贴于柱上的情况。最值得重视的是他记下弥渡川中“居民凑集,禾麻遍野”的繁荣景象。
南诏铁柱历经千年,随沧桑变化,能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这是历代弥渡人民保护历史文化的功劳。历史上曾经有人想化铁柱而铸大铁炮,也有想将其推倒炼钢铁的,都在群众的抗议下保存下来,让子孙后代能看到千年文物,更领会到先辈保存历史文化的精神。
今天到铁柱庙瞻仰旅游之人在大榕树下,不免有怀古之心,而提出众多的疑问。有位游客以一支独联提出:“铁柱铁铸,当年何人铸柱,恰似冬水流不住”,这的确是一时半间难以答复的问题。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总有一天应当说会有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后,不妨录取当地的一首民谣以飨读者,也听听民间的说法:
铁柱庙,妙妙妙,说起此地真是妙。
四匹大马天人骑,三孔桥下无水倒。
世人皆称奇,见者哈哈笑。
世翻三回历史读,诸葛南征把滇到。
七擒七纵立战功,丞相天成南人报。
正殿真巍峨,妨拂王宫一般造。
正殿后层三皇宫,一人衣冠整齐,
二人身披树叶兽皮,头上戴不起洋毡帽。
打着光脚板,半裸身子真可笑。
你莫笑,这是原始时代古代文明之奥妙。
文/盛代昌
图/李武华
Hash:4c7eab378af35f0df57724b12631a85992ae461d
声明:此文由 微弥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